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3|回复: 0

丁肇中与屠呦呦获奖对团队解释为什么不同

[复制链接]

491

主题

456

回帖

836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363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gvfe 于 2025-11-3 09:59 编辑

      丁肇中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BNL),他们利用当时全球能量最高的交变梯度
同步加速器(Alternating Gradient Synchrotron,AGS)成功观测到了由一个反质子和一个反中子组成的反氘核。


  L3实验是由美国、苏联、中国、欧洲等19个国家和地区约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
合作实验。


  就是说,丁肇中的发现是600人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屏幕上发现是丁肇中手下的科学家。
既然不是丁肇中,为什么要把奖励给丁肇中,而不是在屏幕上观察的那个人?
解释说,因为,整个设计和实验的思想都是丁肇中搞得,丁肇中不可能每时每刻在屏幕旁边观察,
只能委托其它科学家观察。如果不委托张三观察,而是委托李四观察,李四照样能够发现j粒子。
所以,奖励应该给设计者也是提出者丁肇中。


   屠呦呦的工作是中国政府搞得,1970年,北京地区523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
和北京中药所合作,派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顾国明和北京中药所的余亚纲、屠呦呦等人一
起,大量查阅和收集了古今医药书刊资料,从中挑选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但是,早期
资料显示,余亚纲最先提出在中药“青蒿”中可能存在抗疟成分,因为他从西晋【肘后急备方】看到
记载,余亚纲后来离开小组,特意嘱咐屠呦呦。
    而现在的文章说: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小组(包括钟裕蓉、郎林福等)从东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之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
受到了启发“。把余亚纲踢出圈子。余亚纲也没有争辩。总的来说,最早受到启发青蒿可能抗疟
的是余,他理应获得一些荣誉。总体设计是中国政府。屠呦呦小组有30人,http://www.natcm.gov.cn/xinxifabu/meitibaodao/2019-09-26/11104.html
主要功臣是屠呦呦。
整体上讲,如果只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无可非议,但是,毕竟忽略了余亚纲。如果余
亚纲没有离开,可能会发生杨振宁与李振道式的争端。
http://imp.szbl.ac.cn/original-detail/89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3 17: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