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在我国的民俗里,中秋节是合家团聚的节日。而中秋吃月饼则是中国人最普遍、最喜爱的食俗,月饼也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食品。古人有诗云:“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在秋高气爽的中秋之夜,或与家人,或与亲友欢聚一堂,品尝各种不同风味的月饼,可谓别有情趣。月饼也是走亲串友的上好馈赠礼品。相传,早在唐朝初年就有吃月饼的习俗。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欢度中秋佳节时,兴高采烈地手持吐蕃商人敬献的制作精细、装饰华丽的圆酥饼,指着空中的明月高声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圆酥饼送给大臣们分食,共庆中秋之夜。此后,他每年中秋都要食圆酥饼。赏月吃饼也就相演成俗,世代相传。
到了宋代,有一种用发面蒸制而成的“月饼”,当然,它远没有现代月饼这样精细完美,有点像古代的菱花饼。据考证,月饼一词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直到现在,山东、河南一带还有用蒸笼蒸制月饼的习俗。
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元代末年红巾起义时,江苏高邮的张士诚面对元末残酷统治,暗中串联,利用江苏人民在中秋节相互馈赠月饼之机,制作了许多内夹小纸条的圆饼四处分发给民众。纸上写好相约在中秋之夜举行起义,人们以此为信号,纷纷加入反元统治的行列。自此之后,人们每到中秋之夜,都要食月饼,并在月饼上贴一象征起义信号的小纸条。这一做法延至今日,月饼上的小方纸便成了五花八门的月饼厂家的商标。还有一种传说是:中秋月饼的制作及食俗与朱元璋有关。洪武元年八月初二,徐达率兵攻打元大都,朱元璋高兴之余,命令中秋佳节全体将士放假一天与民同乐,以示团圆。到清代后期,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饼上的图案也愈加美丽和丰富、栩栩如生。如嫦娥奔月、银河月夜、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等。这是中国月饼文化发展和兴盛时期。
至民国时期,月饼已发展成京式、苏式、广式、滇式等派系,并逐渐形成以南京为南北月饼的交汇中心。京式月饼多施素油、素馅,著名的品种有自来红、自来白。皮松馅香,清甜适口。苏式月饼油多糖重,层酥相叠,相传名品吸收了江浙一带乡镇月饼之精华,如苏州的玫瑰、扬州的椒墩盐、平湖的枣泥等都是名产。广式月饼重糖轻油,糖浆面皮,多以豆蓉、椰蓉和五仁为馅,味道清和暗香可口,具有浓烈的岭南风味。而昆明的云腿月饼,则是滇式最著名的品种,馅中火腿粒回味悠长,风味独特,甜咸相渗,令人久食不腻。
月饼发展到今天,更是种类繁多,花样各异,每到中秋前后,各色各样的月饼令人目不暇接,其外形精致无比,内料也越来越丰富和高档。而其中大多数仍以面粉、油、糖为主要原料,加入果仁、肉类以及豆沙和天然香料等制作而成。
(莲蓉月饼)
|
制作原料: 面粉500克,无芯白莲子250克,白糖500克,饴糖40克,砂糖15克,食碱1克,鸡蛋1个,花生油100毫升,熟猪油75克。
|
制作方法:
制皮。①熬糖浆。先取50毫升清水入煮锅,加入白糖100克,煮沸,使糖溶解,将砂糖用少许清水调匀,同时加入饴糖,再改小火熬煮至糖浆用铲提起能流下棱柱时止。②取面粉置案板上,拨出一窝,倒入糖浆及碱水(将碱粉用温水冲化)调成面絮,加入花生油50毫升,拌成糖油混合面絮。
|
制馅。①将白莲子洗净,挖净余下的绿芯(否则有苦味),放入煮锅(最好是高压锅)煮至胖大绵烂(可事先把莲子用清水浸泡,吸足水胀胖大再煮烂)时,取出压成茸状。②用铜锅,加入莲蓉、白糖400克,用旺火烧至糖融化,改用中火,边煮边用铲子搅拌,视莲蓉起坑,加入花生油,边加边搅拌让油均均地透至莲蓉中,成金黄色时,改用小火继续炒至莲蓉逐步收干,能堆起时,起锅即为馅料。 成型。①将面团分成10个剂,逐个揿扁,包入馅,封好包口,放入月饼模内,用手掌根按实,右手拿起模柄,轻敲案板,左手接扶,将月饼坯扣出,放入烤盘里。②用排刷在月饼生坯皮面,刷上一层薄薄蛋糊。
烤制。将烤盘送入200℃的烤箱,烘烤10分钟即成。
|
特点:皮薄馅丰,清香爽口,香甜油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