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心里就对我们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长刘娟羡慕得要死。
刘娟的学习成绩好,人长得漂亮,一双不大的眼睛透着机灵气。每当学校有什么重大的活动,上台表演的人要是少了她就像菜里没有盐一样,没有滋味。在我就 读的小学里,她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每当她在台上跳着欢快的舞步,唱着优美的歌声时,我们都傻了眼一样盯着她,心里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时候,无论是哪 个老师都要称赞她:“看看,这个孩子,多才多艺,将来准错不了。”
这个时候我,心里自卑得很,那时的我,其貌不扬,发育不全,由于贪玩,学习成绩也不好,在班级又爱哭,是同学们讨厌的对象,是老师 心里没有出息的学生。就连上课提问同学,老师的目光也不会落在我的头上。我记得那时的我是非常记恨的,当老师把目光对准其他同学时,我就会在心里暗暗地 骂:“王八蛋。”这是我骂人最狠的话,用在了老师的身上,当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
三年级的下半学期,我们开了作文课。我记得第一次写的作文是关于秋天的作文。我平时喜欢看书,便把书上的一段话引用:“秋天像慈悲 的老人,给我们带来金色的硕果;秋天像可爱的孩子,欢快地唱着美妙的歌曲。”这篇作文遭到了满脸横肉的女老师一顿批评,她把我的作文本丢到了我的脸上,大 声地呵斥我:
“你看看你的作文,怎么把别人的话也说上了呢?这是什么?”(这不能怪她,在八十年代,在北方偏僻的小山村,我们的老师最高的学历是初中毕业)但当时的我恨得直咬牙。我的狰狞的面目让老师更加生气,她急了,哇哇大叫:
“你有什么不服气的?你看看刘娟,人家哪儿不比你强,你还不让批评了?啊?”
又是刘娟!我真的要发狂了,我把书桌上的东西胡乱地一抓,塞进书包,转身跑回了家。
父母不在家,我躲在屋子里哭了一阵,感觉肚子饿了,便到厨房找东西吃。路过客厅,从屋子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自己。丑陋的外貌,发焦的头发蓬松着,脸上还有肮脏的黑道道。穿着哥哥穿过的旧衣服,肥肥大大地包裹住弱小的身体,怎么看怎么让人讨厌。
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把书全扔到了地上,趴到床上,倒头大睡,反正也不想念书了,就什么也不想,孩子们容易忘记事的。
在母亲的巴掌下,我重新回到了学校。但这次,我发了誓言:我一定也要像刘娟一样多才多艺!
课余时候,我总到刘娟班级门口,等候刘娟的出现,暗暗地模仿她的言行。并且在上课时也能专心了。小学的课程少,我只要是专心听课,课下不用功,成绩也提了上来。但无论我怎么学也学不来刘娟的样子,在我的眼中,她是那么落落大方,高贵典雅,她是美丽的化身。
日子在我的努力和沮丧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一转眼的功夫,我上了初中,到了镇里较好一点的中学读书。也许是老天对我照顾吧,我和刘娟 分到了一班。我终于可以有机会和她面对面地交流了。可她是何等人物?我做她的小跟班也配不上。她像对一个小狗一样对我,吆喝着我做东做西,还不给我一点好 颜色看。
我无怨无悔地跟着她,尽力向她看齐。我发疯地学习唱歌、跳舞,只要是学校活动我都抢着参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发育成了一个 大姑娘,面容娇嫩,身材高挑。而刘娟却一直不太长,我已经明显地高她许多,我的聪明也是老师同学们都是称赞的。更多的“多才多艺”的赞扬落到了我的头上。
我理所应当地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受到了同学们的推崇,但我却没有刘娟的傲气,所以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可同时,我也为自己的“多才多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期末考试结束,我排到了全班的后面。
我开始反思自己,我知道我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我应该做的事是考上大学。如果我考不上大学,等待我的将意味着……
从此以后,我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紧张的学习中,我渐渐地把刘娟忘在了脑后,把我的“多才多艺”抛到了内心深处,而把ABC记在了心里。
刘娟还是我们的班长,还是老师眼中的“多才多艺”,还是同学们眼中的耀眼明星。而我则有意地远远地躲在了她的背后,对她的“多才多艺”只是欣赏。我不想和她一样“多才多艺”,我只想做个“平庸”的人,不想迷失自我。
我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当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我的手中时,我流下了眼泪。我懂这是我做“平庸”换来的幸福。
我没有忘记去看看落榜的刘娟,当我迈进她家的门时,刘娟正抱着她的母亲哭泣。我想对她说,你的“多才多艺”是一把虚荣的刀,如果还不收起,将来你会被它伤害得体无完肤。但我终于还是没有说。我想,经过了这样沉重的打击,相信她一定会醒悟的。
在大学的殿堂,我仿佛看到了居里夫人。在法国巴黎的大街上,一位异国漂亮的女子,身后跟随的许多仰慕者。如果是刘娟,一定会成为巴黎最抢眼的明星,集 “多才多艺”于一身的。可居里夫人却放弃了虚荣,甘心做自己的“平庸”之人。多年以后,正是这“平庸”的女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了镭元素的发现者。
美国作家富兰克林曾在他的《哨子》里讲过,幼年时期,他曾为他的哨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成年之后,在他看到了那么多人为自己的“哨 子”而付出惨重代价时,感慨道:“我认为,他们所遭受到的人类极大的悲苦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出了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 代价。”
我想起了刘娟,她的“哨子”就是她的“多才多艺”,她也为她的“多才多艺”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大学毕业后,在我就职的单位,我遇到了一位被老师和同学们极力推崇的“多才多艺”的人才。他是毕业班的学生,国庆演出,一曲萨克斯《回家》吹得所有的人为他欢呼;篮球场上,他一个三分球让女生为之倾倒。就是因为他过分地追求他的“多才多艺”,他的学习成绩仅居中游。
我为他叹息,担心他会步刘娟的后尘。在一次心理咨询课上,我对他讲了我少年求学路上的经历。他沉默了好久,终于展颜而笑:
“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现在应该拒绝‘多才多艺’,将来才会有真的多才多艺。”
听到了学生的话,我欣慰地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