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71|回复: 1

老外在中国:生活在上海 安全方便 很有归属感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99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2
发表于 2006-2-10 04: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年前如果你问人们,他们是否想留在上海,大多数人一定会说他们想离开。但是今天,外国人在这里大规模置业和投资,试图在这儿建立真正的生活。”这段话出自《16年前,上海没有香槟和鱼子酱》一文。作者Janet,
1989年随父母从英国利兹来到上海,当她3年后离开时,对这个还在用粮票和外汇券的城市没有任何留恋。2005年,Janet回来了,眼前的上海让她不禁感叹:“这个城市已经天翻地覆。对外国人而言,现在的一切就是如何留在这儿,并在这儿开创新生活。

时光流转16年,从“没有香槟和鱼子酱”到
“几乎每一个街角都有肯德基、麦当劳的身影”,Janet见证了上海“急行军”式的国际化进程。如今,在上海定居的外国人已超过6万。对他们而言,国际化不仅意味着摩天大楼、工业产值、金融储备、科技含量这些“硬邦邦”的指标,还在于生活是否舒适、安全、有乐趣、有人情味,是否能提供“市民待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以上海为第二故乡,并在此终老。

最一致的赞扬:安全的城市

“在上海,哪儿我都敢去”,出此豪言的人叫卫毅,一个高大壮实的美国男人。“我去过许多城市,上海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是卫毅热爱上海的第一个理由,也是记者采访诸多老外时听到的最众口一辞的赞扬。在纽约、洛杉矶生活过多年的卫毅,却说这些城市有很多地方从没去过,因为那里犯罪率很高。而在上海,就没有他不敢去的地方,哪怕半夜三更一个人走在小巷子里。没事就喜欢走街串巷的卫毅热爱上海的第二个理由是:上海既有跟美国一样的酒吧、高级餐厅,也有随处可见的小杂货铺、包子店。“在巴黎街头我会买一种像煎饼果子的小吃;在纽约中央公园我会啃热狗;而在上海,我可以拿着3个不同馅的包子边走边嚼,没有人对我指指点点,感觉很自在。”好胃口的卫毅说国际大都市都有一个巨大的“胃”,包容性强,有生活气息,就像纽约。

让法国人佩森惊喜的是城市管理的细节,甚至比国外许多城市更周到。在佩森的车里,放着一份《永达?上海中英文专版地图》。“它告诉外国人如何办理上海驾驶执照、道路情况、各种车道的标识、外国人行车管理条例等等,都是我们最想了解的。如果能配上法文就更好了。”佩森指着这份装帧精美的地图说。在上海开车后,佩森注意到了很多以往忽略掉的细节:有的路口设置了气象信息指示牌,提醒人们注意天气变化;道路指示牌标明了前方的拥堵路况、上高架需要几分钟;上了高架,可以根据交通诱导牌上的绿、黄、红三色选择行车路线……这些小细节,让佩森感受到了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便利。

“在上海,外国人办理居留证非常快捷和方便。而如果外国人打算在欧洲某个城市留下来,要办理的手续复杂得多,也很困难。”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的荷兰人维特娶了上海太太,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俨然上海“准市民”的他正计划申请“中国绿卡”,看来维特有些乐不思“蜀”了。

最无奈的事:被动“购物狂”

生活在上海的“美中不足”在哪里?通过对比自己熟悉的一些国际城市,老外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

“上海已拥有现代化的博物馆、艺术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大型体育场馆,但还不够。”卫毅说。比如,纽约有各类博物馆150多座,还有私人投资的三十多家百老汇剧院和多所全美最优秀的大学,这使它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中心。他还特别指出,政府不应只着眼于建设大型文化设施,还应满足普通市民的文化需求。“上海图书馆很先进,但可不可以多建一些社区、街道的小型图书馆呢?在美国,只要你是社区居民,外国人也能凭护照在社区图书馆免费借阅。在纽约,即使是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几乎每一个街区都有小型运动场,也是免费的。”另外,卫毅认为,上海的文化消费相对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还是贵了点。他举例说,同样一场俄罗斯芭蕾舞,他在纽约林肯音乐中心看花了40美元,而在上海,票价是400元人民币。

在上海工作了两年的加拿大工程师谭博森比较了上海人和欧美人的休闲方式。“业余时间里,我的同事们或者聚在一起吃饭打牌,或者唱卡拉OK泡大浴场,要不就呆在家里看电视。”谭博森说,“欧美人更喜欢锻炼、去郊外野餐和旅游度假等更贴近大自然的放松方式,但这些在上海不是很容易实现。”

猜猜看,谭博森现在如何打发业余时间?“朋友们都怀疑我成了购物狂。每次打电话来,我不是在超市,就是在逛街。我在上海一个月里买的东西,比在加拿大一年买的都多。”而他在加拿大时,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和朋友开车郊游度过。

最大的难题:子女教育和看病

爱上海的老外很多,提意见的也不少。最常见的如空气质量不佳、堵车严重。但世界上哪个繁华的大城市不这样?老外对这些城市病一般都能理解。对那些拖家带口的老外来说,在上海,子女教育和看病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作为纳税人的他们,希望获得真正的“市民待遇”。

“上海的生活费用,比如食品、衣服、公交车票比荷兰便宜多了,但孩子的学费太‘厉害’了。”维特的女儿明年要念小学,国际学校的学费每年大约要1.8万美元,超过了纽约、东京和香港国际学校的收费水平。“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外国小孩和本国小孩一样,可以进当地的公立学校,学费也一样。为什么在上海,外国人的孩子不能在本地学校读书?”这让维特很难理解。

还没成家的意大利人马诺和新加坡人孙先生遇到的烦恼是看病。尽管上海不少三甲医院设立了外宾门诊,而且外国人也享受所在国的医疗保险,但“价格昂贵和找不到好医生”是常听到的抱怨。马诺告诉记者:“有一次,我头痛得冒冷汗,赶到一家医院的外宾门诊,大概因为是星期天吧,碰到个缺乏经验的年轻医生,我花了1800元拍了几张片子,还不包括药费,比在意大利看病还贵。”让她觉得不值的是花了钱也没查出到底是什么毛病。“外宾门诊的医疗水平未必是最好的,不过是医生会说一些英语,能和外国人交流而已。”马诺大胆推测。中文流利的孙先生则干脆去了三甲医院,可同样让他犯了难:“前几天我扭伤了手,排了很长的队挂专家门诊的号。到医生的房间里一看,挤满了十几个人。等到拍片子的时候,又说机器坏了。看一次病跑了好几次,太麻烦了。”

0

主题

15

回帖

-247

积分

乞丐

新手上路

积分
-247
发表于 2006-2-12 02: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他作一回穷人就不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8 15: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