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17|回复: 0

80代尴尬丛生:“海归”为何不敌“中华鳖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3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08
发表于 2006-2-16 06: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20多岁的“海归”在回国4个月内连续20次面试,将月薪要求降到2000元,依然找不到心水工作。据了解,随着归国留学人员数量不断增多,一度在国内人才市场动辄享受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年薪优厚待遇的“海归”逐渐失去光环,有部分甚至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不得不待业,被人们称之为“海待”。  同是
“海归”,为什么有人成了打工皇帝,有人就沦为“海待”?是不是“海归”已经过剩,“海待”还有没有翻身之日?究竟大学校园里的天之骄子是选择国内升学比较保险还是耗巨资留学去好呢?这些问题都成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眼下的一大烦恼。

  缺国外工作经验国内求职难

  张小姐的哥哥是医科生,留学后顺利地在美国扎根了,所以张小姐一心苦读英语,最后如愿到美国攻读了一个教育硕士学位。同时,她还选读了软件专业。毕业后,张小姐一度留美了,几年后,张小姐自觉工作不顺心,想回国工作,但终因没有在国外大型企业的工作经验而被婉拒了。

  出国投资大回国资薪期望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的黄先生说,出国时他特意挑选了不太热门的信息管理专业。去年年底,黄先生回到广州,原希望靠“海归”的背景找一份好工作。但是简历寄了几十份,最后只找到了一份月薪
4000元的工作。这让黄先生很为难:当初家人花了几十万元让自己出国,如今拿这点工资怎么对得起家人呢?况且,当初没出国的同学现在都已经有车有楼了,自己现在才从4000元开始,面子上未免太过不去了。

  据世界HR实验室对1500个“海归”样本的统计结果,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不得不暂时待业而成为“海待”;60%的受访者愿将月薪标准下降1000元人民币,受访者中已有3个月未找到工作的占30%,另有15%在5个月内都没有找到工作。

  “海归”为何不敌“中华鳖精”?

  有留学背景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为什么沦落成“海待”呢?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一林坦言,这主要因为“海归”的成分发生变化。留学已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转变成现在的大众教育,从留学生的总体素质来说,相对地降低了。特别是部分留学生中有的人在国内读不到好的大学,就出国念一年商科拿个“硕士”学位。这部分留学生中相对的平庸者在就业时碰到了困惑。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到
2004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81.5万,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9.8万,目前仍然在外的留学人员有
61.7万人,其中,42.7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等。另外,近年来留学回国的人数逐年增多,2003年有2.1万人归国,2004
年更是达到了2.5万人。

  同时,“海归”里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比例下降,而拿硕士学位的人就越来越多。这令“海归”回国后就业所涉及的领域也发生了变化:博士则大多聚集在科研单位、高校等部门;而硕士则广泛地分布到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及国家机关等单位去就业。

  留学时专业选择高度重复:“留学生成分的变化,使得他们只剩下语言优势,学科上基本没有优势。”华南(海外)留学人才配置中心总经理刘必兰这样分析道。

  据统计,近几年的自费留学生近60%所学的是管理,尖端或是冷门专业的非常少。中国留学生对学科选择的高度重叠使得英国领事馆也曾表示担忧:前往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90%选择的是商科,只需留英一年就可成硕士了,实际上商科更注重实操经验。学成归国后,因为并非高尖端人才,“海归”们要求的月薪又高,求职时的竞争力当然不如本土人才。

  国内就业形势转变:国内高等教育扩招和就业形势的转变也影响“海归”就业。而近几年来很多大型国企以及外资企业所培养的人才已经日渐地成熟起来,相比
“海归”空降兵,他们在熟悉本地业务上更具优势。两者叠加,使得留学生的就业空间相对小了,“海归”变成“海待”也不足为奇。

  解决之道

  回国就业薪水期望值别太高

  与一般的就业群体相比,特别是每年投入十多二十万元,将留学背景看成是就业筹码的自费留学生来说,就业时对薪水的期望无疑是相当高的。

  留学生小柳从英国学成回来之后,一直想在香港找一份工作,经过努力的确也找到了一份月薪1.5万(港币)的工作,但最后因为户口的问题作罢。当他来到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广州分中心时,他的要求是找一份月薪在1万元左右的工作。

  但工作人员分析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广州,应届大学生月薪不过1200元~2000元;而香港应届本科生的基本月薪就是1.2万元,硕士是1.5万元。但让广州企业以香港价格来请他,那是不可能的。

  某大型国企的人力资源副总监表示,面对应聘者的留学经历,用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早已变得相当理智,并不会因为应聘者的留学背景而特别地看重或者歧视。相反地,因为国外的学校良莠不齐,留学成为有钱就可以办到的事之后,单位会根据留学生在国外就读学校的声望和在国内就读的学习背景来仔细甄别应聘者的实力,如果留学生在国内就读的本科院校并不好,那么他即便在国外读了博士回来,也可能不容易相信他的实力。

  对此,华南(海外)留学人才配置中心总经理刘必兰告诫没有同行业经验的回国留学生,不要一开始就期望企业给一个主管位置给自己,而是应该敢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和国内同等学历的人竞争。
“海归”应相信自己是一个人才、并且表现出色的话,其价值很快就会得以体现的。刘必兰说,有一个在英国读工商管理的“海归”,回国刚开始只是安利公司的一个普通培训人员,月薪5000元,然而3个月后,就凭着自己出色的表现提升为培训主任,现在月薪1.2万元。

  去“镀金”要学有所长重实操

  “虽然有部分的‘海待’,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归’已经过剩。从整个国家受教育的程度来说,中国的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低,对人才的需求仍旧很大。当前所出现的‘海待’现象,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留学生还需要和市场不断磨合。”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一林强调说。

  有专家指出,目前“海归”变“海待”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和60多万还在国外的留学人员人数相比,回国的19万人还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我们依然需要大量“海归”,尤其是那些高素质、高层次的“海归”。“尖端的人才依旧难求,现在我们这儿的招聘职位很多,很多企业需要学历高、又有工作经验的技术经理、海外营销经理,但在我们的留学生资料中很少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刘必兰表示。

  来自国际人力资源公司万宝盛华地调查显示:中国的就业前景指数百分比很高,表示市场上的确存在人才供应不足,但是供给面和需求面之间存在落差的原因,是因为对求职者技能层面供需上存在落差,求职者的技能水准不能达到企业的需求。

  “‘海待’的出现是个好现象。”广州越秀人力资源顾问服务公司总经理表示,“海待”的出现说明我们不再唯学历、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凭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选人。这也提醒那些想借着出国留学镀金的人,不要试图靠一张海外文凭回来就想搞特殊化,还是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参加公平竞争,靠能力来证明“海归”的价值。

  数据速递

  大多数归穗“海归”就业落脚外资民企

  广州留学生服务管理中心最新掌握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广州市创业或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超过8000人。根据该中心掌握的留学人员结构的分析,有如下特点:

  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7%;具有硕士学位的占64%;两者合计81%。

  从专业结构看,以自然学科和经济类为主。在该中心登记的留学回国人员中,自然科学类占37.6%,经济类占38.4%,人文社科类占12.4%,其他占11.6%。

  从回国后的就业分布来看,28.8%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3.1%在政府机关;68.1%在企业工作。在企业工作的留学生中,13.5%在国营企业;86.5%在民营、外资等非国有企业。有14%左右的回国留学生选择自办企业。

  经验之谈

  宝岛“土鳖”也曾斗败归台“海归”

  专家分析,目前大陆这种“海归”变“海待”的情况与20年前的台湾地区颇为相似。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台湾经济尚不发达,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凭优异成绩取得各种奖学金出洋深造的,这些“海归”后来多成为台湾社会的中坚。

  到上世纪80年代,台湾一跃成为富裕地区,大批人开始选择自费留学,以期“镀金”。从那时起,台湾的“海归”就不那么“吃香”了。由此可见,不是“海龟”斗不过“土鳖”(对没有出国深造人才的戏称),不是用人单位戴“有色眼镜”看人,而是部分“海归”的含金量缩水了。缩水的东西再想谋个好价钱,就不大符合市场规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8 15: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