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57|回复: 0

如何解读中国“十一五规划”

[复制链接]

0

主题

22

回帖

29

积分

新手上路

入门会员

积分
29
发表于 2006-3-13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被热烈讨论的中国“十一五规划”,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圣经吗?他的参考价值在哪里?

最近在媒体及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大家都在热烈讨论中国最新的五年经济计划,就是所谓的“第十一个五年经济规划”。这个计划将从今年开始付诸实行,因此许多人都把这个计划看成是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然而,若从总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十一五规划”并非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圣经。

中国的经济计划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在整合国务院下辖的各部会建议后,在秋天时草拟成计划大纲,送交中共中央委员会审查。

审查过后的计划大纲,交由各部会订定完整详细的计划内容,并在隔年三月交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最后的审议。

到目前为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所公布的资料,只包含两项具体的数据:从二○○○年到二○一○年,人均GDP要增加一倍,能源消耗量占GDP比重要减少二○%。

其他的只是一些政策大方向的提出,包括农村改革、发展基础建设、改善环境、创新科技与改善所得分配。

因此,目前的资料还不足以让我们对这个计划做一个完整的评估。

五年经济计划 参考价值不高
假如历史可以作为借镜的话,过去的中国经济发展只证明了五年经济计划,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一次应该也不会是一个例外。

例如,“第九个五年经济计划”设定一九九六到二○○○年的经济成长率为七.五%到八%,但实际的数字却低了两个百分点。上一个五年经济计划(二○○一到二○○五年),更低估了三个百分点,并且也没有预期到能源、钢铁及原物料需求的快速增加。而实际的对外贸易年成长率,几乎是当初计划的两倍。

问题来了。
既然中国是一个国家所有、与国家领导的经济体,为什么经济计划的参考价值不高?

主要的原因可以分为四个。
第一,从过去十五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计划公布之后,很快就会被忘记了。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是随着当前经济状况的变化,对政策做弹性的调整,而非紧抓既定的计划不放。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中宣示改革开放,与一九九六年前总理朱镕基的紧缩政策,是中国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经济政策转变。而两次的改变,都没有依照当时所定的经济计划进行。

第二,中国是一个国家所有的经济体,但却不是一个完全由国家带动的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已是依照市场规则在营运。政府已经很少干预农业、轻工业及服务业,对大部份重工业也逐渐放手。

第三,就算政府在能源、原物料及基础建设上,仍扮演主导的角色,但扮演这个角色的并非中央政府,而是地方政府。不然,北京中央政府就不会在二○○三年发现,实际的钢铁产能成长速度,比中央所记录的成长速度还要多出好几倍。
钢铁业如此,汽车、水泥、营建业等,也因为地方政府不受中央管控,而出现投资过多的现象。

最后一点,则可以从各产业都有的一个共同特征看出来,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利润的追求”。

利润与市场 决定经济走向
是利润,而不是中央的经济计划,使企业与地方政府不断增加对利润丰厚产业的投资。不论资金从哪里来,它都会流向有利润的地方。

中国与其他经济体比较不同的地方,是地方政府与国有银行将太多的资金投入有利可图的部门。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政府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抑制地方过热的投资。

最后的结论就是,带动中国经济走向的是市场,不是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受到“计划”的指导与控制。这些“计划”已逐渐变成一种中期经济预测。

那么,到底要怎么判断与估计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动能所在?

其实,答案就跟观察其他经济体的发展一样,睁大眼睛仔细注意利润的趋势、生产力的消长、收入的成长与价格的变动等。

但是,这并不是说“十一五规划”是一个不重要、可以忽略的文件。因为它的确是反映中国政府当局长期政策思惟的一份重要文件,同时也反映了已经在转变中的中国经济发展。

只是,现今的中国五年经济规划,已经与美国、英国或欧洲国家政府所做的长期经济预测,没有太大的差别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0 03:3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