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孔子的古训在中国无人不知。可对于在日华人而言,孝敬父母已经成了一块心病。很多人一想到此便不禁唏嘘落泪。
据《环球时报》报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中国经济水准较低,中国人到日本工作、学习,必须有日本人做经济保证人,而他们的父母想到日本看望子女,只能办理3个月的短期探亲签证,根本拿不到长期居住签证。因此,在日华人不仅很难把父母接来同住,即使是想接他们来日本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少华人创业时有心没钱,可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父母也年事已高,很难承受旅途的奔波疲惫。
记者认识的一位华人来日本8年了,起初生活很艰苦,他没敢想将父母接来日本,如今他博士毕业后在松下所属的企业找到了工作,很想立即把父母接到日本看看。当他满怀希望地把日本方面的材料准备好后,70多岁的老父亲却因为哮喘住进了医院。出院后,老人又以路程太远,办手续不方便为由拒绝了他的邀请。其实,老父亲是担心自己身体不好,到日本之后会给孩子添麻烦。
不少华人父母,在中国过惯了节俭的日子,一到日本,很难接受高得出奇的物价。他们把日本的物价换算成人民币,再与中国的物价进行比较,便心疼自己的儿女,开始体谅他们在日的艰难。这些老人来到日本之后,并没能享受高度现代化社会的优越,反而总是考虑怎样才能为儿女省钱。他们不去计画好的旅行,也不买价高质好的食物。很多父母把在哪里可以买到最便宜的饭菜,当作最重要的任务。他们的做法与儿女接父母来日本享福的本意背道而驰,这也让儿女们备感内疚。
有些在日华人因为不在父母身边,没能见到老人最后一眼成了他们终身的遗憾。
李先生是个北方人,现在在一家专业学校工作。几年前,他父亲因为脑溢血突然去世了,可家人怕耽误他的工作,没敢将父亲的死讯告诉他。几个月后,当他满怀喜悦,带着给家人买好的礼物回国时,见到的竟是父亲的遗像。他冲家里人大发脾气,责怪他们不早点告诉自己真相。虽然不能每日与父母相伴,但是至少要在父母临终时见上最后一眼。但对许多在日华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种奢望。
日前,记者的母亲病逝。没能把父母接到日本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成了记者永远负疚的心病。
近几年,随着在日华人的增加,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日本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华人父母来日探亲的审查,短缩了审批时间。但3个月的探亲期限仍令许多华人不满。有些人为了能让父母多待一段时间,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6年前,记者见到一位元在某大学教书的女强人。她刚找到工作,就赶紧把老母亲接到日本,一待就是两年。她不愿意做这种触犯法律的事情,但想在日本孝敬父母,除了这样也别无他法。
有些人觉得,既然不能让父母在日本安享晚年,那就常回家看看。但对在日华人来说这却很难。刚来日本时,大家都把拼命打工赚来的钱交了学费,没钱回家。工作了,日本公司的工作习惯像一堵看不见的墙,让很多在日华人难以开口请假回家。
一位在秋叶原一家贸易公司工作的华人女性,母亲前年除夕夜因手术住进了医院,她立即请假回家。可当她返回公司上班时,发现同事们开始以非常明显的态度疏远她,有些平时就对她心存嫉妒的人还借机为难她。后来她才知道,原来在她走后,有人议论她是撒谎请假回家过年去了。她很生气,但却有口难辩。
也有华人认为,对于父母而言,最大的安慰就是子女能够有出息,自己在海外奋斗并有所建树就是报答父母的最好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