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69|回复: 0

海归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为何大家要做海归?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5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16
发表于 2006-3-31 23: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中国官方2005年发表的数字估计,自1978-2003共25年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70.02万人,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目前2004年年底为止,其中累计回国留学人员达到17.28万人,成为了所谓的"海归"一族。
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九十年代后期陆续回国的。

  海归的时代意义

  “海归是一个时代的音符。”他们随着国门开放、出国热的兴起而开始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风口浪尖。

  《知识经济》杂志总结到:海归给中国带来了管理、资金、技术、人才和新思想、新意识;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VC(风险投资),促进了WTO词汇在国内的普及。如专家所言,“海归给我们带来了改革的生产力要素,推动了我们改革的发展。”

  海归是中国政府和企业国际化的产物,曾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国全球化进程的使命。今后随着国际化的加剧,到中国融入“地球村”一定程度之后,海归终将悄然逝去。

  海归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海归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逐渐叫响海内外,这不仅仅是因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带来了快速便捷的传输方式,更重要的是因海归带来了VC(风险投资),是VC培养了互联网。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的兴起和繁荣,海归功不可没。

  专家还认为,除了资金外,海归还带来了技术、人才、管理和新观念、新思维。据统计,中国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2%的“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是留学归国人员。

  高级管理人才的匮乏曾被认为是中国国有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大量海归加入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壮大了改革的推动力量,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近年来,在外国企业走近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最惠国待遇、倾销与反倾销等等国际化概念逐渐普及,海归在其中功不可没。同时大量留学人员的出去也向世界带去了我国文化、留下了国人的足迹和声音,加强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这本身就是我国国际化的中走出去的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

  为何大家要做海归?

  “海归”在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现象”,还是九十年代末、这个世纪初的事儿。但“海归”究竟为何而归?

  英国广播公司发自中国的报道说,谈到自己“海归”的原因时,“海归们”的说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也有“美国梦”、“澳洲梦”或其它什么“梦”的破灭;有对沦落西方“劳力人”阶层的不甘,自然也有重攀母国“劳心人”阶层的誓愿;有一位很早就随父母出国的“小海归”,对回国发展的动机说的更加简单:“有一年,我回国旅游,在北京王府井吃了一顿馄饨和包子,吃得快撑死了,才两块钱人民币!当时我想,要是我回国工作,就可以天天吃这样既好吃又便宜的饭了!”甚至还有一位自己创业的老板“海归”笑着说,他回国就是因为可以在中国“天天泡妞”。

  当然,也许“吃饭说”和“泡妞说”更多的是戏言。即使是“乡愁说”和“梦破说”,也无法完全说透为什么一直到近年来“海归”才成为一个景观的深层原因──对许多早就出国的海外游子来说,“乡愁”其实一直绵绵不断,国外“淘金梦”也并非刚刚破灭,但为何迟迟方归?

  除了华人在海外的不适应,海外梦破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情感没有寄托之外,中国越来越强大的经济发展以及机遇和认可感得到海外华人越来越多的青睐。

  建国之后,大量的海外华人科学家突破欧美的层层阻挠投奔到祖国的怀抱,他们归国的目的是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时过境迁,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个人价值被充分尊重的时代,怎样才能吸引到海外留学生的回归,成了我们政府吸引外来人才的重要课题。

  “以前,国家更多的从衣食住行等基本的必需品上面来给予海归优惠,但是今天国家更多在创业政策和创业软环境上给海归以支持。”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在谈到政府吸引海归政策的变迁时说。

  从全国范围来看,政府在之前提出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的基础上,又于2003年提出了“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这些也都极大地吸引和鼓励了海归回国创业。

  总而言之,“海归”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条不能忽视:收入。利益驱动导致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出国潮,也促成了世纪之交的“海归热”。

  海归终将消失?

  针对海归的现状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海归最终会“消失”或“归去”。当当网的副总裁高翔就认为,再过10年,随着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本土人才和国际人才的差别不存在之后,“海归”也可能会消失,因为,毕竟这只是“一个时代的音符”。

  东方副总裁冯慰东对高翔的观点积极赞同。冯慰东说,“海归如果不能表现出‘海归’应有的水准,或者不能表现出比‘土鳖’更高的水平,两者没有什么差别,那海归的消失是一定的。”冯还以在欧美等教育和经济发达的国家就没有“海归”的叫法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也有经济专家认为,海归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定时期出现,是我国国际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这段时期,无形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我国国际化的使命,但是随着全球化水平的加剧,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我们融入到“地球村”一定程度之后,海归也必然会消失。“因此,可以说,海归起于国际化,也终于国际化。”

  谁砸了海归的招牌,让海归成为一个争议性的词汇?

  “这更多的是媒体炒作的结果,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目前,中国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现在还不到5%,美国是50%,所以我们很难相信,在国外拿了学位回来,而且又懂英语和深谙管理之道,在中国找不到工作?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欧美同学会商务会长王辉耀在面对“海归”变“海待”的问题时言辞略显激动。

  的确,在“海归”飞流直下,从受人礼遇到遭人非议的反差下,究竟是谁砸了“海归”的招牌,是“海归”自己不争气坏了名声,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是包括媒体与业界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海归贬值缘于出国热:

  一时,舆论对于“海归”概念进入一个顶礼膜拜的阶段,而“海归”派人物几乎都顶着光环受到外界的追捧,此时的“海归”往往手持洋文凭,喝饱了洋墨水,即使不能携带项目和技术自己创业,也能在进入外资或本土企业中获得不菲的待遇。

  在这样的光环照耀下,“出国热”浪潮酝酿而生,并一发不可收拾。大规模的参差不齐的人员(更多的是一些学生)的迁徙在使“海归”队伍壮大的同时,也为“海归”的门面抹了黑。这批人往往是在国内没有打好基础,就梦想着出去一圈然后脱胎换骨,效果可想而知。

  但只要是从国外归国的人员都统一被称为“海归”,这也是“海归”贬值含金量降低的主要原因,而真正有能力的“海归”是经得住考验的。而另一方面,之所以出现大批“海归”变“海待”的问题,水土不服也成为那些内功不深厚的海归的掣肘之处。

  水土不服是主要症结:

  如今,并不是每只龟去海外游那么一遭后都能够衣锦还乡,并不是去国外转一圈就算镀了层金,享受受人膜拜的礼遇。久疏国情、习惯了海水,猛然扎回淡水来,搁浅、溺毙等各种危险尾随,而归国表现不佳、创业失败的案例也因此而增多。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中国这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环境下,从西方国家搬运过来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本土的“潜规则”的面前,有时会变得很不协调,甚至会步入“囚徒”困境。能迅速转变角色适应环境是“海归”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入乡随俗”是解决水土不服症结的一剂良药。

  从“海归”到“海待”,“海归”经历了一个从备受瞩目到饱受争议的起伏轮回,然而时至今日,不管是“海归”还是“海待”已经逐渐从热门话题上退位下来,在创业和投资、招聘人才等方方面面,像以前那样对“海归”过去敏感的时代已经结束。

  在中国“入世”后,国际间的人才流动已经相当频繁,符合简单的“海归”概念的群体也不再如当初一样凤毛麟角,而国内的商业环境也逐步与国外对接,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在双方的互相渗透下融为一体,国内的生态环境趋于市场化和规范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海归水土不服的现象也会消失。

  加拿大华人海归状况:15%中国新移民,一年内即做海归

  无论是“海归”(回流)还是“海带”(回国待业),近年愈来愈多的加国华裔移民回流中国。调查显示,更多的工作安全感和升职机会,是许多华裔回流的首要原因。而崛起的中国,也正积极吸引海外华裔回流,并从中获得经济和科技上的受益。

  据星岛日报报道,近年许多华裔移民回流中港台寻求商业和就业机会。加拿大亚太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张康清昨日指出,估计单在香港就住有20万名加籍人士,他们绝大多数是在过去20年移民加国,之后因职业和其他原因回流。

  卡加利大学助理教授郭世宝说,一项有关中国移民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国移民回流,是为了得到更多工作保障和升职,其中15%的人是在移民加国后的1年内回流的。回流人士中有65%的人说不后悔回流,45%的人说回流后工作更称心。

  在回流华裔中,有48%的人是在加国获得最高学历的。回流人士中以教师、教授、专业人士、商业、财经人士为主。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兹韦克(David
Zweig)指出,中国正在积极吸引回流人士,提出科教兴国口号,开辟高新技术开发区。地方政府如同公司一般积极招募海外回归人才,充分利用他们带入的高新技术。

  他分析近年中国移民回流人数上升因素,认为首要归功于中国快速经济增长,其次是好的政府政策,以及更好的机遇。兹韦克指出,中国在吸引顶级人才回流方面仍存在困难。回流给中国带来经济和技术受益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问题。即一些回流人士在中国遇到就业困难,出现待业的“海带”人士现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9 1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