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19|回复: 2

重温林语堂的魅力:安座藤椅 体悟人生潮起潮落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0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49
发表于 2006-4-4 18: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陆重拍台湾十多年前拍过的《京华烟云》,在台湾与大陆都受欢迎,两岸人民重新发现林语堂的魅力。林语堂融合中西文化的智慧,让年轻一代惊艳。他的幽默及生活的艺术,与今天两岸民间社会所追寻的不谋而合。

  今年3月26日,是世界文坛传奇华人作家林语堂逝世30周年。而改编林语堂作品的电视剧及林语堂的书,都大受欢迎。此刻,“林语堂”成了两岸民间社会的关键辞。

  在台湾的奇摩雅虎网站输入“林语堂”三个字,出现150多万笔记录,而在大陆的百度网站,则出现60万笔记录。两岸新一代蓦然回首,发现这位上个世纪的“幽默大师”主张的《生活的艺术》,竟然跟他们今天追寻的“生活的艺术”不谋而合。

  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林语堂提供了鲁迅和胡适之外的选择,林语堂的世界超越了左右意识形态之争,没有感时忧国的沉重,而将生命回归到生活的艺术及趣味上,追寻“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境界。

  两岸新一代发现林语堂的轨道,可以从两岸先后改编自林语堂的著名小说《京华烟云》电视剧谈起。

  正在台湾的民视播出、由大陆演员赵薇担纲的《京华烟云》收视率不错,吸引观众“寻根”,重新发现林语堂。《京华烟云》的女主角姚木兰温柔婉约。林语堂生前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这个角色港星赵雅芝曾经演过,而且早在18年前于台湾的华视播出,也很受欢迎。《京》剧新版本播出,吸引当年影迷重温旧梦,把赵薇演出的《京华烟云》拿来和赵雅芝比较,看谁最像林语堂笔下“最完美的女人”,有些影迷则是和自己的儿女一起观赏新版《京》剧。两个世代因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而有了新话题。

  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仰德大道的“林语堂故居”也因应影迷要求,每周日播出18年前赵雅芝演出的《京华烟云》电视剧,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新生代网友问﹕“赵雅芝饰演的京华烟云,当时评价好吗﹖
收视率如何﹖ ”有网友立刻回答﹕“我是赵雅芝迷。我想,还是赵雅芝版较精彩。”不过,也有赵薇影迷表示﹕
“赵薇版《京华烟云》上档前,赵薇曾忐忑不安地说﹕‘不知道是不是能胜过当年的赵雅芝﹖’,赵薇有这份心,因此,她演得也很好。”

  发明首部中文打字机

  要不是电视剧《京华烟云》播映,台湾新生代对林语堂愈来愈陌生。网络上有网友询问﹕ “林语堂是何许人﹖ ”“林语堂被称作什么大师﹖
”熟知中华文化的网友迅即回答﹕
“林语堂是文学家、旅游家、语言学家,也是发明家。他著作等身,中、英文都很好,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中文打字机、发明会挤出牙膏的牙刷。为了制造中文打字机,林语堂在40年代投入所有积蓄,可惜因逢中国战乱,未能生产,使他濒临破产。为了中文打字机,林语堂在人生旅程中,散尽家财。”

  还有网友更仔细,忙着写道﹕
“林语堂生于民国前27年,也就是公元1895年,他以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驰名国际,中文也很好,饱读诗书。他提倡幽默文学,有“幽默大师”之称。着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数十部经典作品。1976年3月26日逝世于香港,4月移灵台北,长眠于台北阳明山故居,享年82岁。”

  有网友写道﹕
“《京华烟云》一共70万字,林语堂以纯熟精练的英文,花一年的时间书写完成。秘诀是靠着一根根的烟斗提神激发灵感。”不过,“烟斗神奇,有助灵感”引来少数网友质疑“真的这么灵﹖”于是,有网友说﹕
“林语堂喜欢新事物,如果他活在今天,知道自己成为网络议题,也许会哈哈大笑,上网来和全球网友讨论。”

  兴起读林语堂著作热

  在这股林语堂风潮中,“林语堂故居”举办的“读原著学英文”活动,吸引民众参与,倾听台湾前国防部特等编译官卢穗荣授课,研读林语堂以英文写成的《京华烟云》。“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说﹕“因为民初文人小说连续剧的播映,兴起一股读书热潮。”

  《京华烟云》于
1939年11月出版,是林语堂首部小说,以英文写成,曾获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全书以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为蓝本,描写近代中国变迁的故事,书中透过女主角姚木兰的半生经历,书写姚、曾、牛三代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林语堂在《京》书前的小引写道﹕“它不过是一桩故事,说当代的男女,怎样成长并学着相处,怎样爱与憎、争辩与宽恕、痛苦与欢乐,某些生活习惯和思想怎样成形,尤其,在这个『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上,他们怎样调整自己,以适应生活环境。”

  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生前曾为《京华烟云》写书评﹕
“《京华烟云》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至于此书写作的因由,林如斯写道﹕“1938年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相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初两个月的预备期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

  林如斯生前追忆,林语堂于1938年8月在巴黎开始动笔,到1939年8月搁笔。“每晨总在案上著作,有时8页,有时2页,有时15页,而最后一天共写了19页。”有一天,林语堂写完书中人物“红玉”之死,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

  林如斯评《京华烟云》﹕
“此书的最优点不在于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绘画的巧妙,而是在它的哲学意义……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然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格言。”林语堂76岁时,林如斯自杀身亡,让他晚年悲伤不已。

  在《京华烟云》电视剧影响下,林语堂故居吸引许多游人前往凭吊,重温他学贯中西的传奇历史,领略他当年自况的名言﹕“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人们在林语堂的书房“有不为斋”驻足,重炙大师风范,体会他一生的坚持﹕“我始终没有写过一行讨好权贵或博得他们欢心的文字。”

  游客之中,有一些是大陆来台观光的民众,他们特别安排行程,走访林语堂故居。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表示﹕“自1976年3月林语堂先生辞世,家属尊重其遗愿,归葬现址。数年后,林夫人廖翠凤将先生的房舍及物品捐赠政府。1985年5月以‘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对外开放,1990年3月台北市政府决定将图书馆移拨文化局主管。”蔡佳芳说﹕“其后,台北市文化局以委外招标的方式,由佛光人文学院经营,以活化古迹,加深其人文广度,让隐遁山林的文学重现踪迹。林语堂故居于
2002年3月26日开馆,成为结合参观、艺文讲座、餐饮休憩的多元化空间,完整呈现了林语堂先生的格调思想、发明创意、生活态度与文学成就。2005年
10月1日改由东吴大学接手。以研究为指标,活络林语堂学。”

  林语堂于
1958年第一次到台湾,1966年决定定居台北,度过晚年。他在阳明山的房子是当时国民党政府送给他的,由林语堂亲自设计。整座房子以白墙蓝瓦中国四合院的架构,结合西班牙的设计,兼具现代感与古典美。林语堂曾经形容这座宅院“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对于居所,林语堂说﹕“我要一个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林语堂把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林语堂对于住处的想法是﹕“我想,一个人的房间,应有几分零乱,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便,住起来才舒服。”晚饭后,他最喜欢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含着烟斗,远眺观音山和淡水河。他在一篇文章里写到﹕“黄昏时候,工作完。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里,下面天母(注﹕台北市北投区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

  台湾有林语堂故居,大陆也有“林语堂纪念馆”。该馆位于福建漳州西郊的五里沙,林语堂的父母在此长眠。零一年,芗城区、天宝镇和当地村民投资160多万元人民币,建成林语堂纪念馆。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于2002年3月在台湾参加了林语堂故居重新揭幕后,即飞往漳州五里沙的林语堂纪念馆,为林语堂塑像揭幕。

  林语堂育有三女,长女林如斯于林语堂76岁时,自绝身亡。晚年丧女是林语堂夫妇一大打击。林语堂次女林太乙承继林语堂的文采,出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并着有《林语堂传》、《林家次女》、《金盘街》等名作。林太乙于1992年7月5日逝世,享年77岁。

  林太乙生前写作的《林语堂传》中写道﹕“我生长在一个很特别的家庭,父母亲是个性完全相反的人,一个是出身闽南乡山中乐观成性的穷牧师的儿子,一个是厦门鼓浪屿严肃的钱庄老板的女儿。我一直想把他们那不寻常的婚姻故事写出来。”倜傥不群的林语堂认为,一部字典在手,什么学问都可以自修。“一个人只要肯自修,什么事都难不倒”,林语堂即以他特殊的教育方式,任由林太乙自由发挥。

  三女儿喜欢旅行

  林语堂的三女林相如是一位科学家,偏爱理科。林相如今年70多岁了,住在美国。她像林语堂一样,喜欢旅行。亚洲周刊和林相如连络时,她正计划前往欧洲。林相如于2001
年台北林语堂故居开放时曾返台。谈起父亲,林相如在当时的座谈会上表示﹕“1974年,父亲身体状况日渐不佳,与母亲搬到香港与我同住。我常陪他们逛街。有一天,我突然问他﹕‘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
’他马上说﹕‘我认为生活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

  林语堂对饮食特别讲究,林相如追忆﹕“在台湾的几年,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日子。因为台湾的食物很合他胃口,比如说用早晨刚从山上砍下来的笋尖煮的鲜汤﹔或是新鲜的蛤蜊汤。他尤其喜观吃西瓜,常故意做大快朵颐状,任凭汁液从嘴角滴落。他说,这样才过瘾。”

  饮食与文学之美

  为了研究林语堂的饮食与文学,林语堂故居与东吴大学文学创作研究室将于今年4月到6月举办周末艺文讲座,由名师授课,剖析林语堂的饮食味觉与文艺心理。接下来也将举办系列讲座,今年10月还计划举办国际研讨会,邀请学者专家发表论文,探讨林语堂在文史哲方面的贡献。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这段林语堂生前写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话语,也许正是他长眠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居所的心情。

  来源:摘自香港《亚洲周刊》(内容有删节) 作者:蓝慧

  林语堂语录

  ●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

  ●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剎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苏东坡传》

  ●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生活的艺术》

  ●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生活的艺术》

  ●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生活的艺术》

  ●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生活的艺术》

  ●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生活的艺术》

  ●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胡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生活的艺术》

  ● 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生活的艺术》

0

主题

424

回帖

572

积分

高级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572
发表于 2006-4-5 11: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曾看过林语堂的书,挺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6

回帖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134
发表于 2006-4-5 19: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8 17:4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