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5-21 01: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发师》的“电影孽债”
《理发师》的“电影孽债”
2006-5-15 20:23:08 网易娱乐
停拍,换角,重拍,导演猝逝,版权纠纷……从2002年开拍到昨日在全国上映,从最初投资1400万元到完成全片后的3000万元——电影《理发师》的问世可谓历经磨难。一部电影的命运如此多舛,甚至把导演的性命也搭了进去——在中国电影史上并不多见。
日前该片在北京举行首映式,电影版权之争也再度浮出水面。本报记者采访陈逸飞之弟、也是电影总监制陈逸鸣、艺术总监吴思远、执行制片人王绍伟、主演陈坤 等主创人员,很多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认为,陈逸飞是一个特例,绝无仅有的特例,“无论从电影的制作过程,还是从电影效果来说,肯定会给中国电影一个示 范。"
陈逸飞适合拍电影吗?
陈逸飞适合拍电影吗?这个问题其实也适用于“陈逸飞是否适合做服装、杂志……"。杨澜一次在香港 专访陈逸飞时,曾问及一个画家该不该不务正业的问题。他的回答是,视觉艺术都是相通的。此前评论多认为陈逸飞的电影过于唯美和风格化,难以经受市场与观众 的检验。但也有陈丹青、吴思远等人力挺:在表现旧上海的质感方面,陈逸飞比陈凯歌、张艺谋(《风月》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成功多了。
“他会说,我希望陆平是一个走在青石板上的年轻人,很弱。就像这样,他总是用画面来表达。"陈坤回忆。谈及陈逸飞的“大视觉"艺术,陈逸鸣认为,陈逸飞跟 别的导演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追求“大视觉",“单纯的造型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他,他企图利用一切手段来表现对视觉艺术的追求。"
一种看法认为,以 陈逸飞的身份地位,很多工作可以让执行导演去做。他对细枝末节的事必躬亲破坏了行规,也直接导致体力透支。“其他导演不是画家出身,不见得懂。他是一个视 觉艺术大师,对服装、化妆、场景等方面都很专业,就会顾及到这些细节。"王绍伟打比方说,比如陈逸飞搞过服装,知道服装的副料,纽扣、拉链都会反映服装品 位,自然连细微处都留意。为了真实,陈逸飞还要求把几千套服装一件件手工磨毛,在袖口、领口、手肘处做出磨损痕迹的特殊效果,还要在领口做出皮肤油渍的效 果美。
商人愿意陪艺术家玩吗?
陈逸飞生前曾形容投资拍电影是“交学费",希望以此了解电影产业的特性。诸多风波产生,矛盾的关键是在陈逸飞还是在电影行业本身?陈逸鸣觉得,症结在于陈逸飞的思路不一样,“他的思路跟电影行业操作不一样,不适合,尤其是在电影行业不规范操作的现状下。"
普遍认为陈逸飞是“艺术家里最成功的商人,商人里最成功的艺术家",但陈逸飞生前透露,尽管涉足多个文化产业,但仍是画画给他带来最大的财富。其他方面,似乎玩票的性质多过赚钱。问题在于,对于一部牵扯多方投资的大制作电影,别人是否愿意陪他“玩"?近日,《理发师》的债权债务等问题又浮出水面,可见陈逸飞与投资商们的这次“邂逅"仍是“此恨绵绵"。
陈逸鸣透露,陈逸飞拍第一部《海上旧梦》时就花了很多钱,几乎一分钱都没有收回来。“片子不公开发行,像资料片一样。他自己喜欢就去拍了,没事了自己放着看看。"
谈及《理发师》的版权纠纷,陈逸鸣表示,据说第一次拍《理发师》 时,很多投资方都是自己凑上来的。“我哥哥说,好好好,朋友们来玩一下。但出了事,大家都紧张了。"他透露,重拍时陈逸飞也征求了投资方的意见,“其实如 果当时他不拍了,投资的那些钱花掉也就花掉了。正是因为我哥哥又拍了,电影出来了,所以他们对电影有个版权在里面。"投资方表示陈逸飞曾答应过他们,第二 次拍成后,盈利了一定优先还给他们。对此,陈逸鸣表示,“这个没签字,我可以不还你。但根据我哥哥的为人,我相信他这么讲过。我会按照我哥哥说过这个话的 假设来还他们。"
观众会喜欢《理发师》吗?
不管幕后有多少隐情,观众最关心的是《理发师》到底品质如何。此前电影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小范围放映,感动者有之,批评者有之。王绍伟表示自己目前收到的评价很好。“一位中央台的朋友发短信给我,说看得热泪盈眶。"他说,电影公映后,一些所谓的知名导演会很惭愧。
当记者问及观众对电影的一些质疑,王绍伟的第一反应是:“是说陈坤的表演吗?"他表示,质疑陈坤演技的那则新闻出来时,电影尚未首映。“对于电影进行探讨很正常,但没看过就发表意见,就不是很正常。"
《理发师》 的编剧达8人之多,这也让人质疑会否影响故事的完整流畅。“其实编剧还不止8个。"王绍伟表示,2002年为了赶姜文的档期,剧本很仓促。停拍后,陈逸飞 找了国内很多有名的编剧来修改完善剧本。“每个编剧的特点和长项不一样,当然,最终得把他们的意见统一起来。"王绍伟说,为了表示感谢,不管用还是没用、 用了多少,都把他们的名字署上了。
昨日《理发师》已经与全国观众见面。“能做出来发行,票房已经不是一个标准了。"王绍伟说。陈逸鸣则表示希望票房出现奇迹。
用生命交棒的三段路
第一棒:2002年-2003年1月
与姜文决裂
2003年元月,“《理发师》停拍"的消息见诸报端,据称姜文与陈逸飞的矛盾为事件导火索。陈逸鸣回忆这场“停拍风波"时说,当时剧组从制片主任到剧组烧饭的,都不是陈逸飞自己叫的人,他等于被架空。
“电影还没拍到2/5,1400万元的投资就已经花掉900万,经济上是失控的。"王绍伟说,“陈逸飞是个艺术家,不要说是陈逸飞,即使国内的专职导 演,也不一定懂制片。"他认为,第一次拍摄时,陈逸飞作为主要投资方和管钱的总制片,对财务却不了解,是“很不正常"的。“他太相信人了。"王绍伟总结陈 逸飞的这一次挫败。陈逸鸣也是同样看法:“我哥哥待人太好,用人不管,又急于在短时间内把事情做好,所以造成一些漏洞,到后来就失控了。"
据 《新京报》近日报道,陈逸飞和姜文的争执多数是创作上的意见分歧,直至姜文在拍摄现场对陈逸飞开始了恶言攻击。他以为陈逸飞没有听到,实际上陈逸飞当时戴 着监听器。两人至此彻底决裂。2003年1月22日,四家投资方——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逸飞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北大华亿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华谊兄 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经会议协商,决定停止拍摄。
第二棒:2003年4月-2005年4月
跟时间赛跑
《理发师》停拍后,整个剧组就地解散。“电影本身就是风险投资,好多电影中途夭折,是很正常的事。不用陈逸飞承担责任,不会面上无光。"王绍伟认为,如果只是为赌一口气,陈逸飞可以另找一个本子,可能比《理发师》做得更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太喜欢《理发师》这个题材。"据悉,陈逸飞为重拍付出的代价是必须承担上一次的全部损失。
2003年4月摄制组重新成立。主创人员来自五湖四海,集中了包括西安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及上海电视台的各路 精英。他们中接受采访的人说起陈逸飞对场景、服装、道具、化妆等各个环节的事必躬亲,几乎都有一些细节向记者描述。陈逸鸣认为这种“霸权"在情理之中: “经过第一次的教训,他当然要把握全局。"
2005年4月10日,陈逸飞突然死亡。“从纪录片上看得出,他去世前一定很难受,体力不支。"吴 思远说,“我觉得他是跟时间在赛跑。"据悉,此前陈逸飞已有10年的肝硬化史,拍摄中也曾因胃出血回上海诊治。“不能说他为电影舍生忘死,但他确实痴迷电 影到了不顾身体、抱病工作的地步。"王绍伟表示。
第三棒:2005年4月-2006年4月
吴思远接棒
作为《理发师》的艺术总监,吴思远经过一晚的考虑,迅速接棒。此时电影大部分已完成,吴思远在后期制作中动了很多心思。片尾是陈逸飞现场指挥拍摄的镜头,他对采访记者说:“希望喜欢我艺术的人记得我曾经拍过一部电影《理发师》。"
“现在回想起来,这部电影真是经历了让人难以置信的重重磨难。"陈逸鸣总结,“《理发师》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是我哥哥艺术人生的一次浓缩。他的性格、对生活的追求、对艺术的执着、人格魅力都在其中。有高兴的时候,有愤怒的时候,有成就感,也有挫折的时候,全部发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