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size="4">现代中国人为什么得了群体道德缺失症?<br>(我心朝翔) <br><br><br><br> 什么是德?自古至今,在先贤圣哲
的诗书典籍中虽然一再提到这个词,但却没有人给予明确的定义;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将他的见解分为“道经”和“德经”,分别加以论述,于是又有了“道
德”一词。我们今天所说的“德”,其实就是“道德”的简称;“道”者,就是“科学的规律、自然的法则”;“德”者,就是“美好的品质、高尚的节操”;所谓
“道德”,总的来说,实际上也就是人类所追求的“科学真谛与美好品质的完美结合”。 <br><br> 关于德的实质,最深入的要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
先生将之分为“公德”和“私德”的论述。“公德”,为国家民族之德,万民信守之德,所以更确切的叫法应为“国德”;“国德”是整个民族所追求的科学发展、
富民强国、教化民风的最高国策和总方针。“私德”则是个人用来修身养性、陶冶操守、净化心灵、规范行为的处世标准,所以其准确的名称也应叫做“民德”。
<br><br> 一个民族要有德,就如一个个人要立志,只有先立志,然后方能有为;一个国家没有自已健全、强劲、活泼、务实的“公德国德”,就不能兴盛;国家不兴盛,人民又何得幸福安康?所以在此还是主要来说一下“国德”。 <br><br> 有贤能者言:“国德”为纲、“民德”为目,纲纪先立,万目自张。此言极是,一民无德,不过其个人言行卑鄙污浊而已,若是一国无德,则举国品质低下之人得志,志向高尚之士则难于存命立身,能不世风日下?按古人的说法就叫:“举国率为禽兽矣”,不是太可悲了吗? <br><br>
有人必然会说:“你太危言耸听了吧。”不信,请试听我说来:国之德,实际就是整个国家奉行的行为准则。在奴隶制国家时,举国奉行“奴隶主天生为老爷、奴
隶天生为牛马”的“国德”,所以那时奴隶主视奴隶为牲畜,想杀就杀,想剐就剐,以为本该如此;所以整个国家里都是比畜牲更凶残的奴隶主和比畜牲都不如的奴
隶两类人。到封建制国家时,举国奉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国德,所以人们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为天经地义,在
此环境下,人们皆以诌君媚上为进身求荣之阶,以骗人欺下为得利作威之途,故上上下下除了皇帝一人为主人外,个个都是大大小小的奴才,而稍高一级的奴才以其
下有更低一级的奴才为荣,却并不以其为大奴才的小奴才为耻,因为举国如此,还知道什么是可耻呢?如此因为国德之缺失,而造成举国没有品格健全之人,这难道
还不可悲吗?还不足以说明国德缺失的可怕和可悲吗? <br><br> 再看到了近代民主共和时期,国风一改,举国奉行“天赋人权、民主、自由、平
等”的“国德”,所以人们才认为“人人都有是国家的主人,都有维持自身正当生存、劳动、受教育、婚姻的权利和自由”,才有了生龙活虎的人民,日益清新的民
风。正是“国德倡天命,举国皆奴才,国德倡平等,举国皆主人”;还有什么比“将举国之奴隶解放为自由之人民”更可喜的事情呢?这还不足以说明“国德”的重
要吗? <br><br> 俗话说“万里江河有源,百丈树木有根”,要看清我国“国德”和“民德”的来龙去脉,就不能不放眼回望一下我国的道德史。我
国自古以来,关于德的学说就比较完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我国最富“民本主义”思想、最为闪光的“国德”学说经典鼻祖。“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这为我国古典“民德”的最高行为准则。 <br><br> 然而我国几千年来尽管“民德”学说表面上十分繁
荣,代代有大家,不胜枚举;而“国德”理论却一直非常凋零,其原因就在于“以天下为公”的“国德”学说对封建独裁统治是背道而驰的,始终受到专制强权的不
断推残;从而“民德”学说也只能在“君王承命于天、万民承命于王”腐朽“国德”的束缚下,以约束个性为代价畸形发展,最终也没能别开生面,再创新天。我国
古代最为光辉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国德”思想,也始终只是写在书本上的理想,没能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br><br> 直至十九世纪
未,伴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随着西方“天赋人权不可剥夺”、“民可以没有国,而国不能没有民”的现代道德思想不可阻挡地传入我国,从而彻底打破了我国封建
统治阶级长期赖于维护其专制的“君王承命于天、万民承命于王”腐朽道德谎言,动摇了其王权专制的根基。一百多年来,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
血,就是在不断追求和维护“能让中华民族国富民强、科学文明的德”。 <br><br> 在这漫长的追求民族繁荣富强的征程中,我们历经坎坷、百折不
回、愈挫愈奋,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直至今天,我们应该能清楚地看到:“无德不能立国,无法不能维德。”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在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远比
我国发展迅速,原因就在于其在“国家道德”方面的率先觉醒。 <br><br> 立国之本首先就应该是“立国德”,“国德”就是国家之德、民族之德,
说到底就是明确“国家为什么要存在?国家为人民而存在。既然为人民存在,又该怎样为人民服务?怎样保证人民的幸福?”“国德”不明,目标不清;“国德”虽
明却不公正、科学,必然民心不顺、运行不畅。比如日前引起广泛争议的“腐败原罪案”的提出,就显然说明了“国德”不明状况下的窘境,德之不明,法理必乱,
所以“非明德不足于立国。” <br><br> 如果“国德”既明确、又公正、科学,没有法治的维护也实在难以长期保证其正常运行,因为人口众多的社
会里人们素质千差万别,不能光依靠人们自觉地维护“国德”;所以只有依靠法制的强制力来保证,才能实现“以德立国,国强生根;以法维德,德馨长久。”“国
德”既明,又以法维护,保证了社会总体性的稳定发展,“民德”必然能如有茂盛源头之清泉、有强壮枝干之绿叶,长流长青。 <br><br> 现代国家
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明智的举动便是将“国德”的法制化之举,即将“国德”立为“宪法”,“宪法”就是一个现代国家的立国之本,举国人民认可的理想和追
求、还有实现这些理想和追求的方法和途径都写在这里,它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这一张纸的份量说它是“重于泰山、巍如昆仑”是毫不为过的。在我国的
宪政史上,那些无耻丑类,在他们想要倒行逆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地想尽办法愚弄人民之时,也不得不在这张纸上作文章;他们总是如出一辙地不得不妄图把他
们的个人野心、封建特权和险恶用心掺进宪法、或者将阻碍他们实行其丑恶目的的人民权利书——“宪法”曲解甚至撒毁,从而使其罪恶目的也“光明正大”起来。
袁世凯就是这些丑类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了达到他个人无限的私欲,他将其“称帝的野心和丑行”在稍作化装之后逐步掺进当时的伪“宪法”、并在最后连遮丑布也
不要了,干脆彻底撒下伪装赤膊上阵,因为他的丑行与现代人民权利利的章程——“宪法”的宗旨实在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宪法‘处处限制了他的无耻行径,
令他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忍无可忍,他只有原形毕露,最终也只能在全国人民维护人民权利——“宪法”的神圣的“护法、护国”斗争中被赶下台,遗臭万年。
<br><br> “宪法”的出现,正是“国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国德”从“封建主义王权之德”走向“人民权利之德”的壮举!而“宪政”的实施正
是保证“宪法”——也就是今天国家民族之大德总纲,能葆青春长久的基础,“宪政”到目前为止、是实行“以德立国,以法维德”的最成功的现代国家体制;而宪
政体制本身就是“国德”的具体化、制度化的载体,是人民现代民主权利的归宿和保障;宪政体制健全,则国德完备,宪政体制残缺,则国德必然萎糜不振。 <br><br>
再看“国德”发展到今天在当今世界上的现状,国德的功能日益健全,一个现代国家的“国德”在正常的国家权利动作过程中,其“国德”还要分为对外和对内两
个方面;对外主要反映在其外交行为上,看看如今世界上大大小小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各国有各国的诚信威仪、民族性格,其实是其“内德”的外现而已,不必细
说。而对内则是其根本,具体地反映在它的立法行为、执行政令和司法行为的方方面面;立法公正透明、执政高效无私、司法公平合理,才能让举国之民民心纯正,
人人思公平竞争、努力向上,以正当合法途径争取个人发展;反之,若一个国家政治腐朽、立法不公、司法糜乱,而想求得民风纯朴、社会安宁,无疑是痴人说梦;
因为作为个体的人总是以适应大环境为首选,在一国国家行为腐败不堪的情况下去寻求“民德”的高尚,正所谓缘木求鱼,南碾北辙,这正是“国德”为“民德”之
本的原因。正是“国德不正,民德不行;国德不振,民德不存。” <br><br> 如今再具体分析我国面临的世风日下的窘境:立法基础时常偏颇,行政
机构贪污腐败成风,司法部门知法犯法、徇私枉法情况情况十分严重,民间是怨声载道,更使社会风气日见堕落,普遍“笑贫不笑娼、笑廉不笑贪、笑勤不笑懒、笑
俭不笑奢、笑勇不笑怯”的思潮泛滥;一个泱泱大国,一言得道,众口嚣嚣,连说真话听真话都成了稀有的事了,妄言四起,虚糜风行,怎不叫有识之士痛心疾首。
这一切,总的来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国德”——也就是“宪法”本身、及“宪政”推进方面存在很多缺陷所致。正所谓国家民族之大德一日不明,种种腐
朽的封建特权的流毒一日不肃清,人民现代民主权利一日不能得到全面的、真正的维护和实施,国家行政、司法、人民行为就一日不能趋向公正、公平、健康、高效
的正轨;正是:“国德不明,民德不畅。” <br><br> 而我们应该如何摆脱目前的不利局面呢,道理不言自明,请有志有识有为之国家栋梁们明察。
有贤人说:“以德立国,国强有根;以法维德,德馨长久。”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其实在世界文明潮流已成浩荡之势、是非曲直已经明白无误的今天,我们最缺少
的是自我超越、自我革命的勇气,你们又以为如何呢? <br><br>(注:本人认为“以德立国,以法维德”与“依法治国”并不矛盾,特此说明。) </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