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2007-06-29 来源: 中国青年报<BR><BR><BR> <FONT size=4>核心提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马老师因坚持给几名抄袭论文的学生判零分,受到学院“二级教学事故”处分,理由是“给学院惹了麻烦,破坏了和谐的氛围”。 </FONT></P>
<P><FONT size=4><BR> 中国青年报6月29日报道 马老师坚持给几名抄袭论文的学生判了零分。他的坚持为自己换来了“二级教学事故”的处分。处分他的理由有两条,其中一条是:因为他没有发现其他一些学生的论文也是抄袭的,因此有“主观错误”。<BR><BR> 这个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小字辈满腹委屈,到处找人倾诉,认为自己为纠不正之风付出了代价。但他宁肯为自己的理想主义“埋单”,也不愿意接受给学生改判这个建议。<BR><BR> 据马老师说,这个建议,是他的院领导提出的。他认为,拒绝这个建议,触怒了院方,是他受处分的主要原因,院方认为他“给学院惹了麻烦,破坏了和谐的氛围”而对他不满。<BR><BR> 今年2月初,该学院05级某班毕业课程考查,马老师在学生们上交的论文中,发现有8篇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有心”的学生将三篇拼凑成一篇,有的干脆原封不动地挪过来,“连题目都不改一下”。<BR><BR> 马老师参加教学工作并不久,之前听说过本院学生抄袭论文的传闻,但这是他第一次亲见有学生这样做。他想都没想,就给了这几名学生零分的判罚。“没想到,我触犯了潜规则。”这个年轻人一个劲儿地强调。<BR><BR> 成绩交到学院后,马老师的寒假开始了。春节刚过,他接到领导的电话。这不是个拜年电话,对方一上来就“怒气冲冲”地责问他:“作为老师,怎么可以给自己的学生判零分?”“你这是打击报复”,马老师转述称,自己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被领导一句话给堵了回来。<BR><BR> 关于这一事件的第二次谈话,发生在开学后不久的领导办公室里。就是在这里,马老师表示自己不愿意取消零分的判罚。<BR><BR> “学生的论文只要有一句话是自己写的,就不能给零分。”领导的这句话,让他觉得“惊讶”。另一句话则更令他“惊愕”:“你要么给学生全部及格,要么全部不及格。”<BR><BR> 这期间,他听说被他判零分的学生家长一起来到学院,对他进行了声讨。他认为这些家长对学院产生了压力。<BR><BR> 年轻人心中因坚持原则而获得的愉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接下来学院组织的碰头会上,领导对他“报复学生”这一条,认定不放。<BR><BR> 数月后的6月13日,马老师被叫到领导办公室,告知要给他“二级教学事故”处分。处分内容里,除了在论文判分时的“主观错误”外,还有一条,是针对他去年秋天的一次写生课。处分决定认为,那次写生课马老师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BR><BR> “且不说这完全是编造。”马老师说,“过去这么久的事儿如今提出来,明显是为了找借口。”他认定,这是领导无论如何一定要处分自己。<BR><BR> 然而该领导表示,这恰恰说明他并非有意整马老师。他多次强调:如果要处理马老师,“早就可以了,不需要等到现在,而且我可以给他更严厉的处分”,“我们一直在挽救他,只是这名教师……”说到这里,领导收住了话。<BR><BR> “我们从来是支持老师抓教风、抓学风的,我怎么会因为这个而给他处分呢?”领导显得委屈,他甚至用“天理不容”来形容这样的事。<BR><BR> 他声称,对马老师的处分,是由于他“对学生涉嫌报复”,而绝对不是来自零分学生家长的压力。<BR><BR> 因为“论文抄袭”而引发的这场矛盾,最后演变成一名教师和学院领导之间的龃龉。马老师指责,领导对他说的一些话,带着“文革语气”。他甚至整理了一份“语录”,里面收录了领导讲过的一些话,比如“你的问题多着呢”。<BR><BR> 对这些话,该领导没有直接否认,但他认为马老师偷偷录音的行为是对他的“不尊重”。“将来即使要上法庭,我也不怕他把这些话拿出来当证据。事实俱在,这是谁也抹不掉的。”<BR><BR> 领导手里掌握着马老师的“罪证”,这是他一再强调自己处理得“并不过分”的依据。这些包括“学生座谈记录”和“家长写来的信”的材料,他表示欢迎记者翻阅。<BR><BR> 对这些材料,马老师同样表示毫不在意,因为这是“领导善于使用的手段”,是利用学生及其家长与他的矛盾获得的。<BR><BR> 于是,一纸处分之下的双方,都充满了委屈。一个认为自己是坚持理想却受到挫折,事实上,他并不希望与自己的领导闹僵,甚至多次要求记者在报道中“不要触及学校”。另一个,则认为自己“爱护年轻教师的苦心被误解”。<BR><BR> 记者采访中,该领导仍表达了他的“苦心”。他为马老师担忧:一个年轻人,非得把事情搞得这么大,“对他自己的成长恐怕没有好处”。</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