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书本上学过文化的差异性,知道不同的社会制度、民俗习惯、教育方式会影响着人际关系、处事规则。大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中游走,尚需小心翼翼,时不时也会碰上地雷。成长在海外的孩子们由於祖籍文化,父母的观念行为影响,或曾经在国内生活过,在目前的国度里又需要依附着另一种文化生活,小小的心灵里必然也深深地体会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震荡。
拿我的儿子来说,在他当年小小的生命里,不同国度为人处世评价标准不一,行事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思不一样曾让他困惑。但是度过了困惑期,我想这种文化差异也教会了他不同的做人原则。
举两三个例子来看吧。三四岁时,儿子做梦也想不到同样的场景,选择同样的行为,会带来老师不一样的评价。
那是几年前,当我们刚从北京去新加坡学习、工作,三岁的儿子被送进当地的托儿所。儿子还依自己在北京幼儿园里熟悉的做法行事。一次课间休息,大家排队上厕所,当要轮到儿子时,一个小男孩突然从后面窜上前来,一把推开儿子,大声说:“要我先来!”
儿子愣了一下,这情形与他在北京幼儿园时太相似了,当时,他把那个加塞的孩子又拉回原位,并对他说:“大家都要排队,一个一个轮著来!”下午我接儿子回家时,老师把事情的经过讲给我听,并且用赞赏的口吻说,“他真懂事,我表扬了他!这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窝囊,讲原则,讲规则,不让别人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在咱们这种社会,就得培养这种孩子,长大后他们在社会上生存才会有出息,这个社会才会有希望。”儿子以此为鉴,便不再犹豫,把那个新加坡的小男孩也拉回原地,告诉人家一定要排队,要轮流上厕所。
放学时,老师和我谈起这件事情时说,“他这样做有些霸道,我批评了他。在我们这里,国家小,要和周边国家及大国竞争,我们就得讲团队精神,强调与别人合作的重要。即便个人多么出类拔萃,也得学会关照、帮助其他人,爱护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社区环境。在托儿所里学习合作的内容之一就是大同学一定要关心爱护小同学。那个男孩小一些,他说他要先来,一定是憋不住了。要学会谦让。”
世事常变,儿子在即将上小学时,又随我们离开了让他懂得合作、助人就是助己乃是生存之本的新加坡,来到了美国。
新文化,也带来了新挑战。儿子在旧金山的一所小学上了几个月后,班上来了一位一句英文都不会说的大陆同学。在新加坡训练得很会关心照顾弱者的儿子主动做起了这位同学的翻译。放学时,好在他家离我家不远,坐校车多坐两站,儿子就和他在校车上相互作伴,用中文交谈。
这情形让同车的几个高年级黑人大同学很不舒服。文化的隔阂、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则助长了这几个大孩子的一种冲动。於是有一天儿子他们刚上校车就被那几个大同学抢了书包,并且几个人哈哈笑着将书包传来传去,最后还藏了起来。从来没被人这般羞辱过的儿子,心情异常愤怒。好在象北京幼儿园的老师评价的那样不是窝囊型的,他走投无路下便勇敢地向校车司机报告并求援。那几个大同学当下遭到了司机的批评,不得已交出了藏匿的书包。
不久,那几个大同学又一次在校车上抢了儿子和他同学的书包,还威胁儿子不准报告司机。有过一次成功经验,也看出欺人者也怕被人管的心态,儿子面对这种情形没有屈服。第二天,他通过班主任老师引导,直接找到校长,并领著校长在操场上指认出那几个恶作剧的大同学。从此,那几人再也没有欺负过儿子。但不幸的是,听说儿子转学不在后,那个不太会说英文的来自大陆的小朋友又有被他们欺负过。
儿子经历的文化碰撞,相信不是他自己的个别现象,而是每个在海外成长的孩子们或多或少要经历的心灵的挣扎;也不止于这一类,衣食住行、学习交流、为人处世,文化震荡在在皆是。
从乐观的角度看,成长在海外的孩子们,除了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学习课堂知识,学习各项专业技能之外,差异环境与文化会教给他们书本上学不到的活生生的人类文明的不同表现,人性的多元化,以及人类社会最复杂的行为关系之道。他们开始文化不适应的弱势完全可以转化为未来的优势。无论是用与国际接轨这个词,还是用体味多元文化这个概念,孩子们的这种历炼对他们今后无论在当地立足,还是做外包人才或海归英才都将是有利的帮助。
从不利的角度看,如果处理不好现实的文化冲突,孩子的个性便容易走向极端,或自卑,或盲目自大,或否定一切,尤其是对祖籍文化的否定。这一点上,孩子和大人的命运是相通的。但是,孩子比大人更被动,不可能象大人可选择一走了之,不再面对,或回到原点;孩子也必须背负这一份沉重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
关心、正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及时帮助他们协调好可能因文化震荡带来的的不平衡心态、处理手段,或许是海外家长们另一个重要的养育责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