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07|回复: 0

回归自然 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

[复制链接]

0

主题

3422

回帖

580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5805
发表于 2006-7-25 09: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园林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具有灿烂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早在周朝周文王时就有了建宫筑苑的历史记载。当时的“灵囿”就是早期的园林著作。嗣后源源不断的在各历史朝代中流传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几千年来流传到今,中国园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邃的内涵,一直为近代人们鉴赏、颂扬、弘传。

  实际上中国古典园林的诞生是具有其历史背景的,她和中国的山水画、中国的诗词及中国的传统艺术等同出一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佛、道、儒为主的传统文化引导下产生的。简而言之就是信神的文化,也就是神的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引导人们信神、崇神、敬神、行善。相信轮回相信善恶有报,更相信世上的一切都是由高层次的佛、道、神掌管和安排。而人生之意义在于回归自然,返本归真。所以古人尤其是当时的士大夫、文人、雅士追求超尘、脱俗,寄情自然山水更憧憬仙山琼阁诗情画意。这些文人雅士的生活情操表现的是内心恬静淡雅、浪漫飘逸、朴实无华。向往的是遨游名山大川享天地之灵气或藏身于深山老林中过隐居的生活,修心养性追求早日成仙得道,修成正果。

  古人在遨游名山大川中领略大自然的薰陶,把在自然中生活中的感受,体现在文字中则成为诗词;体现在绘画中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移植到有限庭园空间中就形成了中国园林,实际上就是将宏伟秀丽的河山用写意的方法再现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成为中国园林。

  如《园冶》一书所写“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峭壁山者,靠壁理地,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文,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又如《计成》一书在序中曾述“……合乔木参差山腰,盘根嵌石,宛若画意”。以上描述实际上就是自然山水的缩影,故古典中国园林其本身就是回归自然,天人合一。

  

  

  


  扬州个园 秋石

  

  

  


  北海 静心斋

  

  

  


  苏州 狮子林 石林

  

  

  


  苏州 狮子林 卧云室

  清代钱泳曾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例如,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其建筑群为古松所环抱,远处的岩壑做陪衬,每当风吹松林时而发出瑟瑟声浪。鉴于这种意境,深深感动了康熙,使其提笔诗云:“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

  

  

  


  承德 离宫 万壑松风

  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常用匾联的题词来破题。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为“月到风来”,它用了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 ” 秋夜在此赏月,将会深深感到盎然的诗意。

  

  

  


  苏州 拙政园 扇面亭平面

  

  

  


  苏州 拙园政 扇面亭

  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设一几两椅,借用宋代大文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抒发一种高雅的情怀和意趣。也就是所谓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或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而且还提升到高境界的诗情画意中。

  宋代文人苏轼在评王维(字摩诘)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其画意是人之感官所感受,而诗情是人心灵所反映的情怀和境界。众所周知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能够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但在此之外高的更高的“境 ”,只有靠“悟”,只能是通过正法修炼提高层次方可领悟得到,中国古典园林恰恰具有更高的内涵和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3 05: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