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08|回复: 0

帝国的惆怅--四面峥峥大风歌

[复制链接]

0

主题

262

回帖

1535

积分

金牌会员

普通会员

积分
1535
发表于 2007-7-14 18: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2>光明灯</FONT></P>
<P><BR><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黥布起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黥布仓皇而逃,刘邦令部下继续追击,自已率部分人马回朝,路过故乡沛县时,在行宫摆酒宴请父老乡亲,并选120名青年唱歌作乐,刘邦喝到头上,突然亲自击筑,即兴作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罢,他令青年跟着学唱,还亲自舞蹈,情动之处,泪流满面。<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斗转星移。光阴似苒。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家王朝最后一位正统皇帝刘协(汉献帝)让伏皇后联合父兄伏完等人寻找机会除掉那一代奸雄曹操。可伏完等人又岂是曹操的对手?!三拳两腿便被摆平。于是乎,曹操率人进宫捉拿伏皇后,但并不顾及汉献帝的颜面,而是让军士强拉硬拽,拖着皇后和她的两个孩子出宫。伏皇后披头赤足,泪流满面,对献帝说:“真的不能活了吗?”献帝呜咽道:“我命亦不知在何时也!”。眼看着伏皇后被人牵走,她那求生的欲望,那凄惨的撕裂人心的哭叫,使献帝心碎胆裂,但他只能掩面而泣。结果伏皇后和她的两个儿子都被斩首。曹操知道汉献帝是主谋,但并没有因此杀了他。因为曹操并不想落下弑君的罪名。只是把他囚禁起来,不得和任何人接触。可惜一条真龙,从此彻底困死浅塘也。到了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他儿子曹丕可没什么耐心,立刻逼献帝退位禅让。本来汉献帝还天真的以为,曹操死后,他可以重新管理政务,没想到接到的是让他退位的诏书。情势所逼,四十一岁的他只能违心退位,被贬到穷地山阳,了其余生。<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历史总是那般喜爱捉弄于人。当一代英雄刘邦踌躇满志地唱着他那激动人心的大风歌时。可曾想到。400多年之后的某一天。他的后代竟然发出“我命亦不知在何时也!”的历史悲音。然而。这里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当这些阶级社会的英雄登上中国的历史大舞台之后,我们民族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在“兴”、“亡”这两极之间进行周期性的恶性震荡了,于是乎,无权的广大民众便一次次在劫难逃地陷入到“兴,百姓亡,亡,百姓苦”的灾难深渊中去!中国的历史,也因此在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兴衰周期之中不断地轮回。<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有人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的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视为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被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这种幸遇乱世的心理活动。罢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才是其唯一可选择的出路;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突然则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而历史却一一印证刘邦这种无奈的焦灼与恐惧。在400多年后。由刘邦本人亲自建立的大汉帝国。又在“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之中。轰然倒塌。灰飞烟灭。<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黄宗羲认为,“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人类社会最初之所以要有君主及英雄,只是需要其为天下兴利去害,但后世君主就利用天下万民所赋予的社会公共权力为一己谋取私利。因此尖锐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郑观应愤慨地说:“宋儒误引《春秋》之义,谓君虽至不仁,臣民必顺受无贰。呜呼!信如斯也,则是天之立君,专为鱼肉斯民而天下兆民胥供一人之用,有是理乎?”。他认为,人民反抗恶劣的君主统治,其咎在君不在民:君主对人民“执持愈坚,缚束愈甚,于是天下之民气愈遏抑而不能伸,天下之民心愈困穷而无所告,郁久猝发,若决江河,不横溃四出,尽溃堤防而不止。嗟呼,孰使之然哉!”,梁启超更尖锐地指出,“民x兴则国可救,专制行则国必亡。为政者平时对待人民动辄鞭挞、敲剥、削夺、杀戮、侮辱,“积千数百年霸者之余威,以震荡摧锄天下之廉耻”,一旦敌国兵临城下,而想依靠民众之力以卫国御侮,无异“不胎而求子,蒸沙而求饭”,是绝无指望的。因此。打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兴衰周期历史定数。就在于“机制”上的转换和与国民思想上的改变。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咱们今天祈求与呼唤的。不是过去的上苍。神明。与英雄。而是一种制造千里马与英雄的“伯乐机制”。这才是解决问题关键之所在。<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的“时不利兮”,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28 11: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