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借鉴他国崛起的积极经验无疑是必要的,而作为当前超级大国的美国在19世纪是靠什么崛起的,就成了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环球时报》曾发表相关文章讨论这一问题(如6月29日11版的《战争造就了美国》和7月11日11版的《与霸权相处的美国经验》等),但笔者对“战争造就了美国”的观点有一些不同意见。
美国建国初的国土面积十分狭小。到19世纪中晚期以后,美国国土范围从东部大西洋沿岸,向西部延伸,横跨美洲大陆,直达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华盛顿等西部海岸,覆盖了除加拿大、墨西哥之外的整个北美大陆。毋庸置疑,领土扩张在美国历史上客观存在。但19世纪美国领土扩张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外交手段(1794年的美英《杰依条约》),出资购买(1803年路易斯安娜购买案、1867年阿拉斯加购买案),以及战争(1846-1848年美墨战争,以及对印第安人的战争)等。可见,战争只是美国领土扩张的途径和手段之一。
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19世纪美国的西部扩张运动,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领土扩张概念和军事征服过程。经济开发,包括农业扩张、交通革命、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才是美国西进运动的主题和基本内容。19世纪初,美国内陆及西部大多数地区依然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经济大开发,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农业、工业和商业强国。建设——而非战争——才是美国崛起和强大的源泉与主流。
记得曾经流行一种观点,即美国的强大,是在一战和二战中大发战争财的结果。其实,早在一战爆发前,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开始超越英法等欧洲列强,跃居世界首位。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拥有的足以制胜的军事实力,都是以战前美国已经形成的经济实力为基石。经济实力形成在先,战场制胜于后,不可因果倒置。
根据《战争造就了美国》一文,“经过国内、北美大陆和海外扩张,美国形成了扩张欲望、商业利益与使用武力的互动机制。商业利益和扩张欲望需要武力开路……”事实是,整个19世纪,美国对外经济活动以对英国、欧洲的农业贸易为支柱。美国内战前,依靠棉花等农产品出口;其后,粮食产品(小麦等谷物)、牛猪肉类产品成为主要农业出口商品。可以肯定地说,19世纪美国对外商业支柱、外汇收入主要来源——农业出口贸易——与其海外军事行动毫无关系。到了19世纪晚期,美国工业力量上升,一些工业企业开始向海外寻求商业机会,最初是产品出口,进而直接投资设厂。到20世纪初,美国新兴的跨国公司在英国、欧洲及加拿大等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工厂和销售部门。用一位美国公司在英国代理人的说法,就是“和平地工作(意指工商业贸易)以征服世界”。武力开路,“贸易跟着旗帜走”,在美国与拉美、亚洲等不发达地区交往时的确存在,但这不是美国对外商业史的全貌和主流。过分夸大军事、战争的影响力,极易误导我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
古人云:兵者,凶器也。战争曾经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美国也不例外。越南战争除了造成人员伤亡外,更导致美国内部动荡、社会分裂。上世纪90年代美元的强势地位,并非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的结果,而是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德国统一后经济陷于低迷状态,1994-1995年间墨西哥货币恐慌,1997-1998年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国内新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军事行动对其经济繁荣有积极影响的话,主要在于维持了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且债台高筑,国际声望更是一落千丈。在风声鹤唳的反恐声中,美国人不是感觉更安全,而是感到更危险了。对美国而言,战争并不总是“意味着扩张和繁荣”。以美国一贯的经济创新能力,维持现有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商业环境,对于美国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用武力实现扩张并攫取经济利益”。(韩启明 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