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74|回复: 0

推荐:我为何让儿子辍学放弃高考

[复制链接]

1

主题

35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18459
发表于 2009-3-31 00: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客:厚德载物吧



据《重庆晚报》328日报道,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今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来说,考生仍偏少。不容忽视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放弃高考的学生多数是农村考生……如此众多的考生放弃高考,部分人士认为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云云。


无独有偶,厚氏早已下决心要让正上初中的儿子辍学放弃高考,甚至于,厚氏时时都在后悔,千不该万不该让儿子接受近十年的目前所谓的正规教育!今天的中国教育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还浪费了孩子的大好青春年华。对家长而言,逆社会潮流而行,让孩子辍学放弃高考,尽管是个痛苦的抉择,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毋庸讳言,读书无用的观点的确是一部分学子放弃高考的原因,但是将学生放弃高考与读书无用完全等同,纯粹是某些部门推卸责任和掩盖教育存在问题的托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和农村学生,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改变人生的认识估计比城里人理解的更深。厚氏也是从农村“学”出来的,那些底层的同胞们深深的知道,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自己的孩子们读好书是改变命运相对较为捷径的路子。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没有艰辛的付出,妄想走出那个祖辈谋生的山窝窝,在社会要想获得成功,过上令人向往的城里人生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明眼人都清楚,仅以读书无用来掩盖社会问题和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还是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与社会价值观扭曲有关。


第一,从小学到高中,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让孩子们变成了学习机器,却扼杀了个性和才能。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交给了教育,在教育这神圣的殿堂接受培养塑造,教育本来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伟大事业,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孩子们课堂内有获得知识成长的欣喜,课外互相追逐游戏,校园应该是一片快乐的天地,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本来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怎么会都变成“性格内向,脾气暴躁,厌学,上网成瘾,注意力不集中”等老师眼中的“坏孩子”呢?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有“三多”:书本多,作业多,考试多。我儿子所在的学校学生每学期课本已增加到七十多本,除了教育部规定的课本,阅读教材,还有省市的所谓“乡土教材”,课本之外就是大量的配套资料,基础训练,达标练习,模拟试题之类,五花八门,一把茶壶配几只杯子,称之为“一本多练”,大有非压垮骆驼不罢休之势。如此众多的资料,也让教师如获至宝,一则可以“不劳永逸”,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可以用这些资料习题去强化训练学生,他们太相信“熟能生巧”了,在反复练习中把学生训练成答题的机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忙碌中变得更安静,用习题作业“收其放心”,免得学生精力过剩,滋事生非,便于班级管理。


孩子一旦进入了学校,便进入了教育的绞肉机。以前这种现象只是在中学阶段非常严重,现在已祸及幼稚的孩子,小学一年级书包就沉重得不堪想象,除了正式的课本之外,也有各种配套资料,《同步练习》,《同步阅读》,《新课堂》,《新目标》,《海淀考王》,《黄冈密卷》,《黄冈小状元》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练习资料、密卷考题,除了肥了编辑出版的专家名师、出版社和书商之外,只是增加了对孩子的折磨,将极有限极简单的知识千百次地重复,有些习题资料简直就是迷魂阵,故弄玄虚,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将孩子的头脑搅成浆糊,剥夺了他们游戏、玩乐、放纵天性的权利,对他们的身心发育造成摧残。可怜的小学生放学回来放下沉重的书包就开始写作业,常常要写到深夜十一二点,完不成怕第二天老师罚站急得哭鼻子,家长不忍心就代孩子写作业。有些老师把作业当作惩罚学生的利器,违反纪律犯了错误或者考试不及格,罚抄生字抄课文100遍,或者一道题重做几十遍。超负荷地加重学生作业量已是违反教学规律,而把学习作为惩罚更是违背教育理念的愚昧之举。稍有教育理念的的教师都懂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作业当惩罚只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烦躁,恐惧,抵触等情绪。千遍百遍的重复作业只会使学生大脑浑沌,思维僵化,反应迟顿,记忆衰退。这是对学生的活生生的摧残。


说到考试,如今压向学生的考试如车轮转,有各学科的单元考,有年级学校的月考,中考,末考,还有县区组织的统考,会考,抽考,摸底考,模拟考,“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直到把学生的头脑“烤”成一锅浆糊。


网上不时嘲笑现在的中学生知识贫乏,考试时出洋相,一则网页曾晒出中学生的这样的填充考试答案: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糟糠之妻不下堂(结发之夫不上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不风流枉少年)、英雄宝刀未老(老娘丰韵尤存)、两情若是长久时、(又何必还拉拉扯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壶二锅头)……厚氏不知道这是出学生的洋相还是教育的洋相,这里也许有作者杜撰的成分,但一位曾经参加过高考阅卷的我身边朋友告诉我,他却在参加高考阅卷时就亲阅到“沉舟侧畔千帆过(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妙答。这些诗词名言警句大多是教材中或习惯常用的,学生答题时除了故意恶搞,太多是临卷茫然,只能瞎编。学生为什么无知?无外乎两点:一是学习的无奈,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即所谓的“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学无所获。一是学生从这些乱七八糟的所谓“资料,练习”中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真知识。没有播种就想收获,世上没有这样愚蠢的农夫。在上述教育环境中,除了一些所谓品学兼优的乖孩子,恐怕大多都是在家长或个人前途的驱动下忍受折磨,他们的性格岂能不“内向,暴躁”。在学校既然得不到快乐,只好到网上去寻找快乐家园,于是“上网成瘾”也就不足为奇。


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幼儿时代是开发智力的黄金时代,应该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富有幻想的童年,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营养,这应该是全社会一个庄重神圣的课题。与其让孩子们读这样的知识泡沫,不如教他们读《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甚至《道德经》,这是我们老祖宗传统的蒙学教材,这些中华文化经典孩子们虽然不能理解,但琅琅上口,利于开发孩子的记忆力,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慢慢理解消化,终生受益,这才是真正有益孩子身心发育的营养精品。现在许多家长和一些幼儿园就是用这些经典做幼儿启蒙教材的,看来对于教育,有时专家不如草民。中学生尤其应该利用青春黄金时代多读点书,但现在他们在教育的容器里被禁锢了,在“资料,作业,考试”中折腾,这些泛滥的习题资料只是徒然消磨学生的时光和精力,消耗他们宝贵的童年和青春,剥夺了他们阅读思考的机会,剥夺了他们观察社会,亲近自然,感悟人生的权利。他们知识贫乏,头脑空白实属必然。


第二,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学生不能学其所爱,所学内容学而无用,导致毕业即失业。


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去年说过: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那么中国大学的修养和学风到底如何呢?许许多多的幸运儿从高考门挤进来,好不容易杀开了一条血路,来到一个人才济济的天堂,于是,他们如出笼的小鸟要自由飞翔。看看网友们总结的当今大学校园之六大风光吧:


1、考试作弊成了盛行风。大学生们的考试不叫考试,而叫抄课本。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未免太自由化了吧,平时不看书,大学就是天堂,到考试了才攻读一下,这样的做法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2、课堂成了放牧场。大学课堂就像一块宽阔的牧场,不少大学生们在里面来去自由,才不管你是上课还是下课,讲话的、看小说的、打电话的、睡觉的、吃东西的、眉目传情的……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3、宿舍成了垃圾场。学生们一般一个星期打扫一次,很多情况下一个月才打扫一次(当然主要是指男生宿舍),他们主要是玩电脑游戏,关键的时候连饭都懒得吃,要不干脆要外卖,快餐盒象小山一样堆砌起来,伴随着臭袜子味,还掺杂着香辣牛肉方便面中的葱香味,综合调制出一种世上少有的蒙汗药,可谓沁人心脾、醉生梦死、欲罢不能!


4、校园成了恋爱者的后花园。恋爱已是体现身价的荣耀事情,大学生们按照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时代精神,大大方方恋爱更不再躲躲藏藏,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到处都可以看到搂抱的、KISS的、打情骂骚的,更有……要是你没有男(女)朋友,你会觉得很掉价,走在路上人们指指点点你会觉得非常悲哀!


5、吃饭相当浪费。尽管食堂师傅做的饭菜难吃了点,大学生们年纪轻轻,牙口还好,尚不至于咬不烂嚼不细,但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大学生每天的剩饭完全可以养一头猪,还能保证三个月出栏,并能卖个好价钱。想想老百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部分大学生的良心都已经被狗吃了!


6、通宵达旦玩网络。大学就是天堂,天堂里就有无限的自由,就理应拿回高中时失去的东西。那时远离网吧是为了现在更好的亲近,现在争分夺秒的玩网络已经是家常便饭,有的玩一天,有的玩两天,有的一星期都泡在里面。在网络世界里游戏、恋爱、结婚甚至生子,吃喝拉撒全部在网络里实现,造就了一批新时代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活神仙!


当然既然都成了得道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活神仙,那么一旦走到社会上、回到现实中,其适应社会的谋生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学生和知识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商品,需求和供应的价值规律同样适用,毕业即失业不足为怪。读书无用是因为学生一直在读无用的书,如果适用的书,不用劝诫,大家都会争着去读。中国的大学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提升。


几十年来,教育已经钝化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启蒙平台。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被绝大多数无用的教材充斥。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读这样的书,无用是正常的,有用倒还不正常了。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中国社会的创新不足。创新不足,必然就会衍生产业发展缓慢,从而步入就业困难的恶性循环中去。


据近日《中国教育报》消息:今年将有61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很容易作此联想:大学生今年就业难的罪魁祸首就只应该是金融危机?难道高校和教育部门就不能为就业从自身去找找症结之所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抛开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由?也应该好好检查一下曾经忽视或者回避的问题。


第三,中国社会对成功标准评价的异化,已经误导了学生和家长的望子成龙方向。


当今社会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以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专业能力或者其它特长,而是唯金钱化的评价标准,扭曲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一个文明社会不是少数几个富翁支撑起来的,而是庞大的中产阶级是这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力量。由于唯金钱化的评价标准,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逐步堕落为金钱富翁,而道德蜕化、精神赤贫。中国社会如果靠一群没有知识的中产阶级来支撑,那这个社会离堕落已经不远了。


中国富豪排行第二的严介和谈到对教育的见解,他认为“读书无用论”还不可怕,怕的是如今读书都会产生负作用,有了学历没能力,有了文凭没水平,有了职称不称职。他教导自己在大学的儿子:“能不读的书不读,能不上的课不上。”但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这样明智的认识,相反,恰恰是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在这种异化了的成功标准面前,不得不充当了“残害”孩子们的帮凶。


“能不读的书不读,能不上的课不上。”这就是对当代教育的反叛,或者说逃亡。著名特级教师吴非就说过,只有最拙劣的教师才靠增加作业量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其次,要从源头堵塞这些泛滥成灾的资料习题,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规范各科资料的出版发行,小学阶段要杜绝发行各种配套资料。中学阶段如有必要,也应该由教育部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辑出版,才能真正杜绝胡编滥造。


其实,上面所列种种,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国社会的成功标准的异化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厚氏再以英语学习为例来以点带面的阐述说明这个问题。


中国的知识分子都知道,英语具有鉴定“人才”的一票否决权,恰恰英语的无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社会对成功标准的异化。在英语这把具有“一刀切”功能的鉴定“人才”标准尺的衡量下,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如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不管你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和记者,更不论你是搞企管的、做内贸的、拔牙的还是搞兽医的,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晋职、评职称、上大学、考研、攻博和应聘等,如果你不过英语这一关,只有两个字:“没门”。


正是在这种成功标准的“威逼利诱”下,从此,英语和数学、语文一起位列三大主课程。于是,无数的孩子从那时开始起早睡晚顶烈日冒严寒废寝忘食背单词了。每天学习的三分之一的黄金时间都浸泡在英语字母里。从此一路走下来贯穿每个人的学生生涯之始终。后来,在很多的城市里幼儿园、学前班也都设置了英语课程,小学至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更是全面覆盖……在这种可笑的人才培养观的影响下,人世间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波澜壮阔的场景出现了:一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这门语言疯狂,好象不学好英语就会亡党亡国。于是乎,英语自己做梦也不可能想到,在这个自诩为具有古老文化的国度里,竟然获得如此登峰造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英语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成为中国人在社会上成功的标志标准之一!


那么,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大力推广英语学习的成果如何呢?厚氏记住了相关媒体上有一组这样的数字:无论城市和农村,全国每年初中毕业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升入高中后得以继续学习英语;每年高中毕业生只有二分之一的人升入大学继续学习英语;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一百三十分之一从事与英语有密切或较密切关系的工作;每年大学毕业生的约三百九十分之一有幸去了美国、英国等英语系国家留学……绝大多数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谋生的工作变迁,英语终于成为陌途,渐渐的对那些英语字母似曾从未认识过。


厚氏我想要说的是,中国的所有学生把他学生生涯中的约三分之一的宝贵时间都用到了英语学习上,但绝大多数人最终因现实生活中不需要都不得不把它“荒废”了,英语最终只成了极少数人谋生的工具,真可谓得不偿失。


目前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种共识:3/4的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在35岁以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大家不难明白,只有在学生时代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的学生一直到大学四年黄金时间,始终都在拿出三分之一的宝贵时间学习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笑掉牙的哑巴英语。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当然诺贝尔奖只能和中国人说拜拜!


厚氏只是拿英语这一门课程来说明问题之所在,那么,其他课程、专业、考试等的设置是否也存在“成功标准”的认知差异呢?奉劝那些教育部门的主导者,那些影响社会成功标准的政策制定者,要学会慎用手中的权力,你这里“差之毫厘”,放到社会老百姓那里就会“失之千里”!出台任何一项政策时,要拍拍脑门想一想:这样选出来的真的是人才吗?如果再不改弦易辙,不仅埋没人才,而且伤民误国。


第四,我要让孩子接受真正的素质教育,让其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


最近,网上称赞温总理为“文学总理”,他答记者问或做报告,诗词妙语信手拈来。不管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或者是芸芸众生,经受中华经典文化的陶冶,他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文情怀都会出类拔萃,超群脱俗。我想,温总理的博学多才、亲民爱民、廉朴勤政,是与中华文化的濡染熏陶是分不开的。目前,国民教育中严重缺失的恰恰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部分。


厚氏认为在“厚英薄中”的利益思想驱动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绵延上下五千年,今天却逐渐式微。反应在社会现象上,人伦颠倒、道义不存、是非不分、物欲横流和利欲熏心的事件时有发生,国人好像都成为穿着华丽衣服没有灵魂的动物,于是到处都矗立起一座座拥有高楼大厦却没有灵魂的城市,中国成了一个只追求GDP增长的虚胖的国家。


其实,国民素质的问题,无需外国人说三道四,我国有识之士的自我批判,几近痛心疾首。(如上图所示)孩子们整体的思想素质的沉沦更是让我们的心在滴血,长此以往其后果也更加可怕!《百家讲坛》等宣扬国学栏目的走红,正是有志之士和民间渴求回归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像四书五经等典籍国外都纷纷如获至宝、花费巨资去汲取营养,而我们却舍近求远,弃之如粪土!以儒学为例,应该说儒家思想学说尽管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文化瑰宝,但国内尊儒和批儒之声至今不绝于耳,有人始终认为儒家思想束缚了国人的创造思维,同时也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儒家文化已在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尤其以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为甚。恰恰这三个均争相自称真正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国家,其社会秩序、经济实力和民族精神因提倡实践儒学而比我们真的差之甚远吗?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撇开与日本的国家恩怨暂且不论,我们客观的评价日本和新加坡良好的社会秩序,其实就是儒家思想的现代实践。少了它,要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不过是故国神游的集体怀旧。回避它,所谓“和平崛起”、“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空中楼阁而已。退一步讲,即使你全民都学会了满口流利的英语,但却丢失了赖以立身的精神内核,至多也是一群四不像的群居动物罢了。


因此,厚氏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初中就放弃高考作为奋斗目标,调整学习方向,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力争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


那么,如何才能造就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呢?


关于素质教育简略回顾一下: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国民素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七大报告将“推进”二字改为“实施”:“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虽是由国家最高层提出,却是至今收效甚微,而且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近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国务委员刘延东担任副组长,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再一次将素质教育的问题推向热点。


素质教育正式提出十多年来,好像始终处于“务虚”状态。什么是素质教育?包含哪些内容?有没有独立的品格?能不能明确地界定?如果没有,自然难免被有意无意地纳入学科教育、乃至应试教育的轨道。根据我国的传统文化,关于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能够得出明晰的界定和表述。可现在什么也没有,有的是一地鸡毛,乱七八糟。


首先、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完善“人”。我们经常将人才两个字连起来说,但是,“人”和“才”是有区别的。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造就“才”,而在于完善“人”。只有首先是个完善的“人”,才能造就成“才”;只有数以亿计的中国公民都成为完善的“人”,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于人才的认识很关键,但绝大多数人不清楚。这是个“本”与“末”的关系,绝对不能颠倒。中国教育的症结,正在于逐“末”轻“本”、甚至“舍本逐末”。令人悲哀的是,许多教育机构是如此,许多教师、学生、家长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认识问题,如同一棵大树连树根都枯死了,树梢上的一片绿芽或是回光返照,死是唯一的结局。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教育没救。


其次、完善“人”应从身、心、情、智四方面入手。什么是完善的“人”?舒泽池先生的精准概括为四个字来表述:“身”是指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心”是指有健全的心理;“情”是指有丰富的情感;“智”是指有正常的智慧。它们不是并行的,而是递进的,打个比方来说,好像是一个宝塔结构,塔基是“身”,上面是“心”,再上是“情”,塔尖是“智”。关于“智”,不是指“智商”,不是指“智育”,也不是指知识和学问、更不是指学校里的功课和分数,而是普通人的智慧,正常人的智慧,关于怎样求知、怎样做事、怎样共处、怎样做人的一般常识的智慧。


这四个字,就是人的素质的不可或缺的四个方面,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而且能够具有的人生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需求下,才会有各人不同的发展,才会有专门人才的造就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出现。只有在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基础上,他的知识、能力,以及各种才艺,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于人、于己、于世,都有所裨益。这就是孔老二他老人家说的先“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

厚氏就是想把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具备上述四个字的的完善的人,倘如是,他就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


也许他的一生很平淡,但是也很平和,很充实,很安详,默默地为社会、为国家、为家庭做他该做的事;也许他会遇到挫折,甚至遇到灾难,但是不会沮丧,不会逃避,就像在2008汶川地震中的许多人,瞬间焕发出智慧、勇气、责任和道德的光芒;也许他会在人生中遭遇失败、遭遇不公,但是总能从容应对,从不气馁,从不狂躁,重新学习,重新出发,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也许他有机会接受较多的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或者还能通过硕士、博士的学业,但是不会拿硫酸泼熊,不会因失恋跳楼,更不会用菜刀砍落师妹的头;也许他有机会进入重要岗位,有必要担负更重要的责任,但是不会忘乎所以,不会恣意妄为,不会飞扬跋扈,不会利益熏心。


能不能做到这些,其实,和他的学历、地位、知识、财富、出身、经历,都没有必然的关系,只要他是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具有基本素质的人,一个在身、心、情、智四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的人。


也许他是个小学教师,也许他是个省委书记,也许他是个农民工,也许他是个宇航员……他们都称得上鲁迅所赞美的“中国的脊梁”。如果这样的人能够数以亿计,能够代代相传,中国人的光彩,中国人的地位,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又将是怎样!


人的基本素质,不是虚幻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可以表述的,是可以检验的,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提高的,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决定人生的根本。凡成功的人生,“好人”,都可以在身、心、情、智四个方面找到成功的原因;凡失败的人生,“坏人”,也都可以在身、心、情、智四个方面找到失败的原因。


此“人才”非彼“人才”也,关键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标准错矣!而治本之良方,正是“素质教育”,唯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包容学校教育,但是不能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学校教育应该贯串素质教育,但是不能替代素质教育。


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难也要做,否则,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厚氏在无力改变目前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前提下,下定决心向作家郑渊洁学习,让自己的孩子放弃高考,通过素质教育,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


但是,无论如何,教育本身还是应该深刻反思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应该有所作为,我们把强国兴邦的重任寄予教育,家庭把全部希望寄托于教育,孩子把人生的命运前途寄望于教育,教育怎能把“读书无用、放弃高考”等的责任轻轻地推给家庭和社会。我们的教育为国育才,建树甚多,我们不能否定教育的丰功伟绩,更不能抹煞教师的敬业奉献,但我们也决不能回避教育存在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说:“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教育改革能否有成果、有实效,关键就在于能不能领会、能不能实践这段话。


但愿我们的教育能够早日真正让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身心愉快,性格开朗,培养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品质优秀,有思想,能动手,有创造力,有竞争力的下一代,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615880100ctaz.html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欢迎点击个人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26 00:4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