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83|回复: 0

历史解密:谁是宋美龄真正的“初恋情人”?(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099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641
发表于 2006-8-7 10: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27年的12月1日,一场全世界瞩目的世纪婚礼,在中国的上海大华饭店隆重举行,美丽的新娘正是宋美龄。这时,她已经是29岁的成熟女子,如果,她是一个旧社会的女人,她可能早在10年前,就在媒妁之言下出嫁;如果,她是一个讲究生活的新时代女性,她应该已经有过十分浪漫的爱情经验,可是,她却碧洁光鲜地出现在婚礼现场,倚偎在当时中国的新强人——蒋介石的怀抱里。当年,一些好奇的作家和新闻记者,开始默默挖掘有关宋美龄早年恋情的相关讯息,并且无声无息地记载下来,这些吉光片羽的记录,也就成为日后一些作家玩味的主题,究竟这位中国当时最大资本家的掌上明珠,在她结婚之前,到底有没有初恋情人?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些著作或是报导,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希格瑞夫·史特宁写的《宋家王朝》,可以说是海内外一些关于宋美龄家族内幕写得最“淋漓尽致”的一本书,当然,这本书当中或有若干是误传的内容,但是,一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史家,特别是大陆的作家,喜欢拿这本书作为参考的样本。就宋家的观点来说,希格瑞夫的著作可说“流毒甚深”,然而,一个无可奈何的事实是,由于宋氏家族长期以来,不愿或不屑去为这本“蜀犬吠日”的书,作任何长篇大论的反驳(对若干问题提出辩白是有的),所以,这本由美国人写的讨论宋家的专书,依然成为若干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蒋宋结婚照




蒋宋结婚照二


  《宋家王朝》书中说:“从1913年的秋天,到1917年的夏天,她(指宋美龄)都在卫斯理学院(按:即魏斯里大学)念书,4年的时间,使她从一个嘟嘟的女孩,长成为丰姿绰约的少女,……经常有男孩来到‘木村’的台阶上,约美龄外出,他们大部分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也都是宋子文的朋友,对于这些来访的中国人,其他同学只记得什么张先生、李先生、王先生等等。当她听到庆龄在上海法租界发生的事,她害怕自己回国后,也会被家人安排她的婚事,所以,不久之后,她宣布和一位来自江苏省的哈佛留学生彼得·李订婚。当她的焦虑消失后,就又自行取消。这项婚约,只维持了几个星期。”(见希格瑞夫·史特宁著《宋家王朝》,第124~125页,台北,未注明刊行之出版社)

  另一位美国作家爱米·哈恩(EMILYHAHN)在其著作《宋氏家族》中,也提到:“有一次,美龄在绘图室等待子文(宋美龄的哥哥)的时候,一位中国留学生看见了她。这个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的学生凝视着这位年轻的姑娘,不禁陶醉在今后生活的遐想之中。那时,美龄体态十分丰满,肤色异常健康,一条辫子垂在身后……”

  她的一个朋友说:“总有一两个漂亮的中国青年停留在美龄住所门前的石阶上。”

  美龄害怕回国后父母为她包办婚姻,因此在魏斯里大学上学期间,就和一个中国学生订了婚,当然,后来这门亲事并未成功。(中译本见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出版之《宋氏家族——父女·婚姻·家庭》,第103~105页,李豫生、靳建国、王秋海译)

  类似这样含混其词的讲法,还有许多著作,像一本由美国人ROBY·EUNSON著的《宋氏三姐妹》也说:“美龄害怕庆龄的婚事将使父母坚决要为她包办婚姻,因此下定决心要防止这类事情发生,她在离美之前准备订婚,以便保证自己。于是,她相中了一位向她求爱的中国学生,并且答应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候结婚。这完全可能是一个空口诺言,因为她并没有同他结婚。”(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出版之《宋氏三姐妹》第49页,MR.ROBY.EUSON是前美联社副社长,曾在亚洲和欧洲采访新闻多年)

  综合上述几种著作的说词,都异口同声说,宋美龄在美国学生时代,追求者已经有如过江之鲫,可是,除了一位自愿和她玩一场订婚游戏的“李先生”之外,并不曾交待任何确切的人称得上是宋美龄初恋情人(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宋美龄在事实上绝对没有任何的初恋情人)。

  然而,另外有一些中外著作,却十分赤裸裸地指名道姓说出宋美龄的那位意中人。

  例如,一本以爱米·哈恩著作为蓝本的《宋美龄传》(龙流编译,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
年出版),叙述蒋介石在1923年前后对宋美龄做长达5年的热烈追求的时期,宋美龄早已有了一位要好的男朋友,书中说:“5年来,蒋介石不管宋美龄已与当时上海市市长刘纪文订婚,他仍不断地追求她,向她提出结婚的要求,但是宋美龄没有答应,原因是宋老太太一直反对蒋成为她的女婿。”(龙流编译,第87页)
(另按:上述书中所提及之刘季文疑为刘纪文之误,而且,上海市长也没有一个叫刘季文的人,上海市长亦可能为南京市长之误,因刘纪文曾经二度担任南京市长职务也。)

  台北出版的一本《宋美龄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和说法。(参考台北天元出版社,李桓编译之《宋美龄传》,1985年8月15日初版,第87页。)

  台湾高雄一家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本《宋美龄前传》上集有一段记载,书中指出,蒋介石为了追求宋美龄,对她作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她(指宋美龄)住在霞飞路二十一号。她还有两个漂亮的姐姐霭龄和庆龄,都嫁给了中国的政界的人物。另外,蒋介石还打听到宋美龄有一位情人,名叫刘纪文,是宋在美留学时的同学。……”(见陈廷一著之《宋美龄前传》上册,第六章)

  据查证,前二部著作的“刘季文”应该是“刘纪文”之误,但是,如果,硬把宋美龄和刘纪文扯在一起,事实上存在着许多疑点和笑话,吾人可以一一加以点破。

  其一,据香港波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的记载,“刘纪文,广东东莞人,日本及英国留学生,历任广东金库监理、广州市审计处长、陆军部军需司长、大元帅府审计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农工厅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经理处长、南京特别市市长、江海关监督、国民党三届中执委、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国大’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死于1957年4月13日。”(香港波文书局《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以刘纪文这样的背景资历,如果他真是当年宋美龄的意中人的话,还何劳蒋介石去作什么调查,恐怕早就是上海报纸津津乐道的话题了,更何况,根据刘纪文的生平资历,青少年时代可说都一直跟着孙中山搞革命,这样有名望的人,蒋介石如此孤陋寡闻,还要请包打听去查访,如此,蒋介石未免也太逊了点吧!

  因此,可以说明陈廷一书中所作的这段叙述,存在着很大的疑点有待澄清。或许有人会说,那这样的证据又何以说明刘纪文不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呢?没错,但是,我们不妨来翻翻当年的报纸,又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这可以作为笔者反对指称刘纪文和宋美龄有任何情爱关系的旁证。

  比如,1927年10月5日上海的《时报》有报道指出:“蒋介石于去年7月9日在广州东校场任北伐军总司令,出师之前夕,政府当道,盛筵为蒋介石送行,同桌中有宋美龄女士在,蒋一见之,遂属意焉,以后虽在戎马倥偬之际,每不能忘。”这段文字说明蒋介石某次邂逅宋美龄的场合,以及蒋介石追求宋美龄的客观情况。报道接着指出:“当9月下旬,宋子文来日,先至云仙,继到神户……时蒋已经下野,忽闻宋家人之后亦来云仙,9月28日,蒋偕参谋长张群、南京市长刘文岛……”

  (笔者按:此处应为刘纪文之误,因为当时的南京市长确为刘纪文,而非刘文岛氏,按刘纪文是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生,日文能力应当不错,这是蒋介石要他陪同去日本的主因,刘为文臣,而张群为日本陆军学校毕业,为蒋介石之武将,可说十分妥当的出访幕僚搭配。)秘书陈舜寿,并卫兵5名,在沪秘密上船,送行者只日本领事清水氏一人而已,日本驻沪记者非常注意,大阪朝日、每日驻沪记者,均随之出发……盖蒋是中国近代伟人,其一举一动,极为世人注目,何况闻其又有一段姻缘,更足供新闻资料也。”

  报道又指出蒋介石在接受日本和中外记者访问时说:“余回顾过去一年间在战场上之光景,
令人感慨无量,今日能优游于云仙快乐之乡,荡涤战尘,胸襟不觉一快,至于漫游欧美与否,现未决定,与宋女士结婚问题,今日亦不能对各位表白,请诸君推测可也。”

  据后来包括《宋家王朝》在内的书中都认为蒋介石这趟去日本,多半是为了去说服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以便让她的女儿嫁给他(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和当时国民党正在闹宁汉分裂有关)。

  明白乎此,就可以知晓,如果刘纪文和宋美龄已有情愫的话,为什么蒋介石还会带着刘纪文这个
“情敌”,去日本洽谈自己和宋美龄之间的婚事,这简直是滑稽突兀。况且,就算蒋介石有这样的“雅量”,难道刘纪文就有这样的“雅兴”,为“情敌”铺婚礼的红地毯?这是相当值得推敲的一个问题。

  再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视一下刘纪文的求学背景。许多海内外有关宋美龄的书说,宋美龄在美国念书时认识了刘纪文,但是,根据刘纪文本身的求学过程资料显示,刘纪文从来不曾留学美国,他是日本和英国的留学生,曾经在1923年奉派去欧美各国考察市政,然而,有趣的是,宋美龄早在1918年就已经学成归国,她不可能和刘纪文隔着一道太平洋“神交”吧!因为两人根本没有在美国交往的时间,刘、宋两人如何能够成为“留美同学”?

  紧接着1927年11月14日《民国日报》报道,包括蔡元培在内的一些党政首长、学界人士等等,参加了13日上午举行的罗家伦和张维桢两人的婚礼,从日本回来有些时候的刘纪文也出席了这个婚礼仪式,在婚礼上,各个要人分别发表对婚姻的看法,结果,刘纪文也起来讲了一席话,这则报道说:“并有刘纪文君报告蒋宋之姻缘……”

  我们以常情判断,假如刘纪文真的和宋美龄有过一段恋情的话,刘纪文怎么会有面子在这样的大庭广众面前,脸不红气不喘地作什么“报告”?一个情场败将会心甘自我堕落如是?这又是一个指刘宋夙有情愫之流言不近情理的间接证据。

  其一,据香港波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的记载,“刘纪文,广东东莞人,日本及英国留学生,历任广东金库监理、广州市审计处长、陆军部军需司长、大元帅府审计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农工厅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经理处长、南京特别市市长、江海关监督、国民党三届中执委、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国大’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死于1957年4月13日。”(香港波文书局《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以刘纪文这样的背景资历,如果他真是当年宋美龄的意中人的话,还何劳蒋介石去作什么调查,恐怕早就是上海报纸津津乐道的话题了,更何况,根据刘纪文的生平资历,青少年时代可说都一直跟着孙中山搞革命,这样有名望的人,蒋介石如此孤陋寡闻,还要请包打听去查访,如此,蒋介石未免也太逊了点吧!

  因此,可以说明陈廷一书中所作的这段叙述,存在着很大的疑点有待澄清。或许有人会说,那这样的证据又何以说明刘纪文不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呢?没错,但是,我们不妨来翻翻当年的报纸,又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这可以作为笔者反对指称刘纪文和宋美龄有任何情爱关系的旁证。

  比如,1927年10月5日上海的《时报》有报道指出:“蒋介石于去年7月9日在广州东校场任北伐军总司令,出师之前夕,政府当道,盛筵为蒋介石送行,同桌中有宋美龄女士在,蒋一见之,遂属意焉,以后虽在戎马倥偬之际,每不能忘。”这段文字说明蒋介石某次邂逅宋美龄的场合,以及蒋介石追求宋美龄的客观情况。报道接着指出:“当9月下旬,宋子文来日,先至云仙,继到神户……时蒋已经下野,忽闻宋家人之后亦来云仙,9月28日,蒋偕参谋长张群、南京市长刘文岛……”

  (笔者按:此处应为刘纪文之误,因为当时的南京市长确为刘纪文,而非刘文岛氏,按刘纪文是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生,日文能力应当不错,这是蒋介石要他陪同去日本的主因,刘为文臣,而张群为日本陆军学校毕业,为蒋介石之武将,可说十分妥当的出访幕僚搭配。)秘书陈舜寿,并卫兵5名,在沪秘密上船,送行者只日本领事清水氏一人而已,日本驻沪记者非常注意,大阪朝日、每日驻沪记者,均随之出发……盖蒋是中国近代伟人,其一举一动,极为世人注目,何况闻其又有一段姻缘,更足供新闻资料也。”

  报道又指出蒋介石在接受日本和中外记者访问时说:“余回顾过去一年间在战场上之光景,令人感慨无量,今日能优游于云仙快乐之乡,荡涤战尘,胸襟不觉一快,至于漫游欧美与否,现未决定,与宋女士结婚问题,今日亦不能对各位表白,请诸君推测可也。”

  据后来包括《宋家王朝》在内的书中都认为蒋介石这趟去日本,多半是为了去说服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以便让她的女儿嫁给他(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和当时国民党正在闹宁汉分裂有关)。

  明白乎此,就可以知晓,如果刘纪文和宋美龄已有情愫的话,为什么蒋介石还会带着刘纪文这个
“情敌”,去日本洽谈自己和宋美龄之间的婚事,这简直是滑稽突兀。况且,就算蒋介石有这样的“雅量”,难道刘纪文就有这样的“雅兴”,为“情敌”铺婚礼的红地毯?这是相当值得推敲的一个问题。

  再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视一下刘纪文的求学背景。许多海内外有关宋美龄的书说,宋美龄在美国念书时认识了刘纪文,但是,根据刘纪文本身的求学过程资料显示,刘纪文从来不曾留学美国,他是日本和英国的留学生,曾经在1923年奉派去欧美各国考察市政,然而,有趣的是,宋美龄早在1918年就已经学成归国,她不可能和刘纪文隔着一道太平洋“神交”吧!因为两人根本没有在美国交往的时间,刘、宋两人如何能够成为“留美同学”?

  紧接着1927年11月14日《民国日报》报道,包括蔡元培在内的一些党政首长、学界人士等等,参加了13日上午举行的罗家伦和张维桢两人的婚礼,从日本回来有些时候的刘纪文也出席了这个婚礼仪式,在婚礼上,各个要人分别发表对婚姻的看法,结果,刘纪文也起来讲了一席话,这则报道说:“并有刘纪文君报告蒋宋之姻缘……”

  我们以常情判断,假如刘纪文真的和宋美龄有过一段恋情的话,刘纪文怎么会有面子在这样的大庭广众面前,脸不红气不喘地作什么“报告”?一个情场败将会心甘自我堕落如是?这又是一个指刘宋夙有情愫之流言不近情理的间接证据。

  关于刘纪文的一些官方文献记载

  多年来一直被一些小道消息指为宋美龄早年情人的刘纪文,到底他的宦途如何?蒋介石、宋美龄、刘纪文三人之间,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什么政治条件?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老一辈特别是江浙一带的大陆朋友,一定对刘氏名字不陌生,可是真正对刘纪文的身世背景,以及和宋美龄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全盘了若指掌的人,恐怕至今为数不多,即使少数对刘氏还有印象的朋友,大概也只是模糊记得,刘纪文是国民政府攻克南京并且正式奠都之后,首任南京市长。

  1929年南京市政府出版的“首都市政”一书,对这位南京首位国民党市长的背景,作了如下的交待:“刘市长纪文,广东东莞县人,现年40岁,卒业于日本志成学校及法政大学,专攻政治经济,随从先总理革命十余年,未曾远离左右,历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部员、广东全省金库监理、广州市审计处处长、大元帅府审计局局长、陆军部军需司司长等职。民国十二年赴英国,在伦敦经济大学及剑桥大学研究欧战后状况,由广东政府特派为欧美市政考察专员,赴欧美各国首都及重要城镇实地考察,对各国市政制度及管理方法,极有心得,十五年归国,由国民政府特任为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农工庭庭长,后因革命军北伐战事紧急,特赴前方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行营军需处处长,及总司令部经理委员会主席、审计处处长、经理处处长。南京奠定后,被任命为南京特别市市长,旋被选为南京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十六年七月,复任南京特别市市长,于七月二十日就职,兼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十八年三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当年刘纪文任职南京市市长的原因,是当时宋美龄答应嫁给蒋介石的条件之一,不论这个说法正确与否,从文献资料上显示,刘纪文在担任南京市长期间,似乎有明显受到上峰挤压抑制的现象,种种迹象显示,刘纪文名为南京市长,实则不过是一个空头市长,根本有名无权。

  在上述这份“首都市政”刊行的时候,刘纪文事实上已经当了南京市长有两年的时间,这位市长对当局是存在着许多牢骚和不满的,这一点可以从前述的“首都市政”中记载的事情,看出一番梗概:“中国国民党于扫荡革命之障碍以后,现已实行努力于全国人民生存方法改善之企图矣,即本党领导下之中华民国,已由军政时期入于训政时期……十六年六月一日,南京特别市政府负有建设首都之重任而产生,正是我国民革命军底定东南,继续北伐之时,草创伊始,百废待举,非兢兢业业,无以处理此艰巨之工作,非坚毅不挠,无以应付此险恶之环境,综计惨淡经营,于今二载,然回顾吾人成绩,其未能依原定计划实现者甚多,是诚吾人所应引以自咎而怀疑吾人之才能或有未逮,而另一面,实以本市之经济窘乏与行政权力之不足,以致吾人于市政设施上,无处不极感困难,兹将困难各点分述如下:一曰经济之困难也,盖经济为一切事业成功之母,以言市政建设,尤如饮食于人生,为生命荣枯之所系,查本市旧预算每年收入不足二百万元,而事业费及行政费之支出需三百万元,收支相抵,不敷一百余万元,以言开源,则税权支裂,源无从开,以言节流,则建设急迫,流不同节,虽曰市政公债,现已发行,实无从以言建设一宏伟之首都,夫财政既陷于窘迫,一切设施,自不得不受其限制而窒碍环生,于是吾人今日所处之地位,及陷于无穷困难之域,盖经济问题,横梗于吾人之前,而建设使命,正督促于吾人之后也。”

  闹穷,说市政建设入不敷出,是当时刘纪文最无法忍受的问题,所以,他把这个问题摆在最前面说明。

  其次,这位刘市长又说:“二曰警察权力之丧失也,查建设之力量必须集中,建设之计划,尤尚完密,为求力量集中与无计划完密起见,不得不严整吾人之组织,统一吾人之事权,然后建设工作,乃易观效,若割裂其严整之组织,分散其集中之力量,则建设进程之延缓,自不待言,公安局系市之武力,亦即一切市政事业之维护者,南京特别市政府之手足也,举凡市民安全之保障,风化之维持,不良之取缔,户口之注意,在与财政工务土地教育社会卫生各局,有密切之关系。市政而无公安局,无以言建设,公安局而离市政,亦无以尽其用。乃本年三月间极端公安局改名首都公安局,隶属于内政部,虽于其组织大纲上,规定本府仍有指挥之权,实则命令不行,成效毫无,市政掣肘,困难弥增,此项打击首都建设之责咎谁归,实予吾人以莫大之疑惧。”

  以一个首都特别市的市长,却连警察局长也没有办法指挥,市的警察大权完全归中央掌控,刘纪文大概打从心眼里也觉得窝囊,这到底是孰令致之?是蒋介石?还是刘纪文的其他政敌?抑或只是政策本身?

  再来谈到所谓“市公用事业之未能收回”的问题时,更可以证明刘纪文的无力感和朝中无人,他说:“当本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二中全会时,曾经决议各市之公用事业,概归各市政府监理,本府曾据以力争,然转辗曲折,终未收效,此放弃职权与夫不能副民众期望,吾人所深自引疚者也。”

  此又证明刘纪文在国民党内部的人微言轻,
连市公用事业收回市有的这么一个小问题,都得不到当局的支持,这位留学英日的市长,能不心存怨恨?

  更甚者,“四曰财政不统一也,……如市内田赋,屠宰税,牙行税,当铺税等等,乃由江宁县政府及江苏财政厅,直接在市内征收,丧失事权,紊乱市财政,莫此为甚,而影响本市经费,危害市政设施,尤为至重且大。”

  一个办事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而且左右掣肘的市长,如果像某些书说的,关于蒋介石要娶宋美龄的条件是包括了“保荐刘纪文当南京特别市市长”的话,刘纪文干南京市长,权力何以如此萎缩?这是另一个值得疑问的地方。

  关于刘纪文遗孀的说法

  从民国初期的一些现存图片资料显示,刘纪文可以说是当年政坛人士当中,仪表相貌十分英俊的一位,正如童轩荪先生在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第34卷第60期写的《刘纪文的生平及其他》一文中说的:“国民党里有两个美男子都以丰姿伟俊为世所称,而此两人竟同字“兆铭”,一为汪精卫,一即刘纪文。”(见《传记文学》第34卷第6期,童轩荪著《刘纪文的生平及其他》,第63页)

  照童文的说法,从1913年到1923年这10年间,刘纪文从来未曾离开过孙中山身边,童文说:“刘氏参加革命早在民国前二年即加入同盟会,……民国三年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他是总事务所的干事。民国六年随中山先生回国,于上海环龙路44号革命党事务所的创立,他是总绾事务兼司财政的一员。后来中山先生回驻广州,便代理了财政部长。”童文说:“自后民国十八年任南京特别市第五届、二十三年任第六届执委兼常委。抑且于十八年开始连任中央三届、四届、五届、六届执行委员。于第一任南京市长之同时,正值蒋公辞去国府主席,随往日本。……”

  在《宋美龄前传》一书中说:“说实在的,美龄自从美国归来,在爱情的海中,她一直脚踏两只船。一是刘纪文,二是蒋介石,……在异国的国土上,他们就相识,以至于谁也离不开谁了。……”(陈廷一著,第九章政治姻缘)可是,刘纪文遗孀许淑珍接受童轩荪访谈时,说明:“纪文曾亲口告诉说他出身寒微,献身革命奔走四方,没有时间谈恋爱。纪文和我结婚时,他已三十九岁。”接着许女士又说:“纪文初恋真正的情人是古婉仪小姐。她父亲为国民党元老古应芬先生。不幸古小姐和纪文订婚不久,即卧病经年,临终之前旬余,纪文亲侍在旁,可见两人间爱情之笃,事隔多年,他无时或忘,时常和我提起。”

  根据许女士的现身说法,以及本文前述举出的各项例证,似乎可说明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刘纪文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因而,海内外其他关于宋美龄的著作中,凡是提到刘纪文的情节,因为在证据上有稍嫌薄弱的问题,所以难免予人牵强附会的一种感觉,而失去了学术研究应有的权威性。

  然而,毕竟爱情是一种隐秘性很高的个人行为,假如两造双方基于一种共同默契,或是基于某种利益承诺,还是有一定程度可能受到若干隐瞒的情况,所以,除非两造共同或者至少有其一方,出面亲自提出合理澄清,否则,恐怕很难有真正水落石出的一天。

  至于宋美龄和刘纪文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照童轩荪访问刘纪文的遗孀许淑珍的讲法,是因为
“早于民国十五六年间在广州识宋府诸人”云云,但是,究竟刘纪文是在何种情况下认识宋家人的,童文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只附带在述说自己和刘纪文婚礼,把宋美龄(即宋美龄)和宋子文一起到场庆贺的情况,淡然一笔罢了。

  所以,值得关切的是,童氏作的访问仍有若干疑义存在,我们可以参酌《孔祥熙先生年谱》来看看另外一件事,《年谱》说:“先生(按指孔祥熙)赞襄国父整理党务,经常出入国父东京寓所,负责中华革命党经费的捐献与劝募,同时参与机密,协助国父处理文书函电,于是和国父英文秘书宋霭龄女士相识。……宋霭龄女士结婚后(按与孔祥熙),由她二妹宋庆龄女士递补英文秘书。民国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国父与宋庆龄女士在东京结婚,先生与国父结为连襟。”(《孔祥熙先生年谱》,台北郭荣生编著,第43~44页)

  假如童轩荪氏作的访谈没有疏误,那么,刘纪文遗孀说的:“纪文早于民国十五年间在广州识宋府诸人。”刘夫人等于是无意中露出了马脚,两相对照,实在令人很难不怀疑刘夫人许淑珍女士不是在说谎。试想,各种文献都说刘纪文1913年到1923年,都在孙中山的身边,那么即是刘纪文都一直陪在孙文身边,怎么可能不认识宋霭龄,乃至以后的孙夫人宋庆龄这两位前后任的孙中山秘书?如果刘某认识宋大小姐和宋二小姐,又岂有不认识宋三小姐宋美龄的道理?

  准此以观,即然刘纪文的遗孀可以在刘纪文认识宋家家人的这一问题上说谎,这便难保她不会在别的问题上隐瞒真相。(当然,她也有可能不是蓄意说谎,也许是时光错置之类的问题,导致她无意中说了这个“谎言”。)

  然而,在1927年10月9日,宋美龄接受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火田谷访问时,火田谷问宋美龄:“蒋介石谓初见女士时,已认女士为其理想之伴侣,但不知当时女士作何感想?”宋美龄微笑答复:“此乃5年前事,当时余未注意之。”

  (笔者按:以蒋介石对宋美龄追求之勤,宋美龄居然说她当时没有注意,那么她是在注意什么?在注意谁呢?)

  最后,这位日本记者直接了当地问宋美龄:“女士婚姻何以迟迟至于今日?”问她晚婚的原因,结果宋美龄脸上泛了一阵红说:“因誓觅得相爱之人故。”(以上,日本大阪《每日新闻》1927年10月9日电)

  到底谁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蒋介石是不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宋美龄以上在67年前接受日本记者访问时作的澄清,是不是可以让人恍然大悟,豁然释疑?

  蒋宋婚姻,轰动上海

  要不是宁汉分裂,蒋介石可能还不会对宋美龄展开积极的追求,宁汉分裂让蒋介石一度下台,可是,他巧妙地动用了杠杆原理,以四两搬千斤的方式,化腐朽为神奇,让原本水火不容的汪精卫,和他暂时妥协,且将原先根本持否决态度的宋母说服。

  于公于私,蒋介石在宁汉分裂中,攫取了最大的利益,这个国民党空前的分裂结束之后,不但蒋介石重掌党内的军政大权,而且,他也成遂了本身长久的愿望,和上海——或是说全国最大的资本家家族结成姻亲,一夕之间,蒋介石成为全中国最有钱和最有权的人,他和宋美龄两人的世纪婚姻,因而成为全上海当时最轰动的一则消息。

  1927年的11月30日,也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前一天,蒋介石草拟了一份启事,预备刊登在隔天的《大公报》的第一版上。这则启事是这样写的:“今日得以与最敬爱的美龄结婚,为有生以来最光荣愉快之一日,余奔走革命以来,常于积极中忽萌退志,前辈常询何日始可安心工作,当时未答,今日圆满答复,即确信自今日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即从此可安心为革命尽责任。余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婚姻,一切皆无意味,故革命当从家庭始,今日结婚实为建筑我二人革命事业基础。”这篇启事,其实就是蒋介石告别旧生活、旧婚姻的一个宣示,一个崭新的生命正在等待蒋介石。

  1927年的12月1日,对蒋介石和宋美龄来说,是一个永生都不会淡忘的日子,一场世纪婚姻,马上要在上海的大华饭店揭开序幕。当天下午3点5分,蒋介石和宋美龄先在宋家位于西摩路的娘家,举行教会形式的婚礼。为了筹办婚礼,西摩路的宋公馆早已布置得美仑美奂,喜气洋洋,婚礼礼堂设在宋家的西首花厅,这个地方是宋家日常盛大聚会的主要场所。

  在花厅的正中央,悬挂了一幅宋美龄父亲宋耀如的遗照,厅堂中间有一张红木长方桌,上面放了许多的鲜花。另外,从第一客厅到西花厅之间,还摆满了各界赠送的花篮,正中间的行道是鲜红的红地毯,礼堂的右侧,是亲友的观礼处,厅外的右边是乐队的席位。

  宋家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 而蒋介石又是革命军总司令,安全工作当然更不可忽略,在宋家和饭店都作了最周密的安排。

  在宋家,从当天上午开始,就有各路来的保镖,包括公共租界的警探好几人,华人巡捕数名,西方巡捕两人,在宋家门口站岗保卫,任何出入宋家的人,都要在宋家门口接受这些巡捕的盘查;而婚礼举行地点的大华饭店,门口的警卫则是由蒋介石自己亲自派了手下的卫兵,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饭店附近,此外还有上海原本的黑道头子,后来当了上海巡捕头的黄金荣,统率了十几名干将,站在门口值勤布防。

  为蒋、宋联姻,上海地头上的黑白两道精锐尽出。

  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礼仪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宋家,先进行家庭婚礼仪式,再到饭店作公开的婚礼仪式。

  下午3点,宋宅奏起基督教圣乐,一位男高音高声唱着圣歌,唱完之后,响起钢琴的乐音,音乐声中,穿着深色西装的蒋介石在男宾相刘纪文的陪同下,缓步至摆满鲜花的长桌前站定,然后,主持宗教仪式的余日章牧师,开始致词,讲话结束之后,就由新郎和新娘宣讲各人的誓词。

  蒋介石的誓词念道:“我蒋中正,情愿遵从上帝的意旨,娶宋美龄为妻,从此以后,无论安乐患难,健康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必尽心竭力地爱你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上帝实临鉴之,……”

  接着由宋美龄念她的誓词:“我宋美龄,情愿遵从上帝的意旨,嫁你蒋中正,认你为夫,从今以后,……”

  讲完誓词,两人就互相交换戒指,蒋介石以戒指套在宋美龄的手指上时,蒋介石低着头,对宋美龄这位新婚妻子莞尔一笑,宋美龄这时也回眸报以一笑。

  家庭婚礼正式结束,紧接着是公开仪式的婚礼。

  下午4时许,蒋介石和宋美龄从宋宅赶到大华饭店,那时饭店门口早已挤满了想一睹新人风采的民众,二位新人基于安全理由,由保镖护卫,从饭店靠静安路的侧门进入饭店内。

  当蒋、宋二位新人走进礼堂时,司仪邵力子,以洪亮的嗓音,高声宣布请来宾入席,全体贵宾于是鱼贯入座,主婚人蔡元培及证婚人相继入席,蔡元培站在中间的主位,男女双方的证婚人,包括何香凝、王正迁、蒋锡侯、李德全、谭延闿、余日章等人,全部也都站定位,司仪于是高喊:“请新郎入席!”

  这时,所有的观礼人员都屏气凝神,等待这一幕最高潮的景象。

  几秒钟后,蒋介石在男宾相刘纪文的陪同下,慢慢走向结婚礼堂,现场来客响起一阵热烈掌声。就在同一刻,悠扬的乐音奏起,在和缓优美的结婚进行曲当中,新娘宋美龄在两位捧着鲜花的少女,一位是陈明月小姐,一位是周稚英小姐伴随下,宋子文手挽着妹妹宋美龄的手,沿着鲜花铺成的甬道缓步向前。女宾相是王正延的女儿,另一位是倪吉贞小姐。王小姐用手扶着宋美龄,后面还有两位花童,分别是宋美龄的外甥女孔令伟和外甥孔令杰。

  轻歌曼舞中,宋子文把妹妹交给了新郎蒋介石。这天的宋美龄格外美丽动人,雍容华贵,新郎和新娘在礼堂正中央站定位后,所有的来宾全体起立,在司仪的口令下,新人向国旗、党旗、总理孙中山遗像行三鞠躬礼,然后由主婚人蔡元培宣读结婚证书,随后一对新人用印,4点37分用印完成,司仪要一对新人相向,面对面行一鞠躬礼,全场这时又响起热烈掌声,新郎蒋介石这时灿然一笑,两位新人向前方站立的主婚人和证婚人行了一鞠躬,又向来宾敬了一鞠躬,博得全体来宾一致热烈的掌声,这项上海有史以来最为轰动的婚礼,终于大功告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6-11 02:0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