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统计,目前大概有三四千名中国人生活在伊朗,他们的生活状况可以用几句话形容:“相处容易融入难、安逸平静小波澜、一日三餐老三样、急功上火事事难”。
好相处,但难融入
伊朗是个石油大国,石油储量和出口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政治上,伊朗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高举反美大旗。近几年的核危机又使其外交政策逐步开始疏远西方,向东方倾斜,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去年双方贸易额在前年60多亿美元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如今,来伊朗经商、上学、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人与伊朗人打交道也越来越频繁。
中国和伊朗有着同样辉煌的历史和文明,两国世代友好,这使双方有许多共同语言,中国人与伊朗人也比较容易相处。在伊朗,人们不会因为你是老板对你恭敬有加,也不会因为你是打工仔而忽视你。当中国人在伊朗遇到麻烦时,总会得到伊朗人友好的帮助。你不认路,他会带你到达目的地;遇到交通事故,他会主动帮你联系员警……与伊朗人打交道不难,即使对方地位很高也不会让你感到拘束。伊朗人对中国人的友好既出于传统,也来自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伊朗街头的妇女仍旧得包着头巾,穿着长外套
伊朗是一个宗教国家,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差异使中国人很难融入伊朗社会。多数中国人只在自己工作、学习、经商的范围内活动,对伊朗人的社会生活缺乏瞭解。在中国出门不看“皇历”可以,在伊朗则不行,因为规矩太多:“今天我休息恕不待客”,“禁月忌日不营业”,“家里有人生病不能奉陪”。中国妇女最不习惯这里的生活。伊朗妇女的头一年四季总要包得严严实实的,尽管现在要求没那么严格了,头巾的颜色也有了变化,但是头巾一定要包,外衣还不能太短。一些中国人与当地人结了婚,由于对伊朗人的生活习俗不习惯,家庭矛盾突出,离婚率很高。
不懂波斯语也是中国人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原因。到伊朗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来经商的,对伊朗的千年古迹、百年王宫、诗歌巨人、地域风情没有兴趣,也缺乏瞭解。而古老的文化和帝国情结却是当今伊朗人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没有文化上的沟通与理解,何以谈得上融入。
靠清凉油闯荡伊朗成为趣谈轶事
记者刚来伊朗时,这里的中国人很少,伊朗人知道的更多是日本和韩国,他们迷恋于西方和日韩商品,中国人常常被当成日本人或韩国人,甚至是亚洲其他国家的人。当时伊朗人对中国缺乏瞭解,对中国人很好奇。伊朗人曾经生活富庶,虽刚经历过战争,生活大不如前,但对并不富裕的中国人难免偶尔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
早些年中国商品在伊朗也不怎么受欢迎,品质不好,价钱也不高。中国产的缝纫机针只卖几毛钱一包,日本货却要几元钱一包。一位元台商告诉记者,他卖的门锁一把要100美元,大陆货只要几美元。他的餐具论套卖,而大陆的餐具论斤称。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人在伊朗的工程项目也越做越大。贯穿德黑兰市的地铁、塔里甘水坝工程都是中国人建设的,上百个中伊合作项目正同时进行。伊朗商店货架上中国商品琳琅满目,随处可见。过去,珍贵的波斯地毯、名贵的珠宝首饰、高级的名牌手表无中国人问津。现在,中国人买的高级商品越来越多。靠清凉油闯荡伊朗,买点干果打发亲戚朋友已成为趣谈轶事。如今《环球时报》的记者出去采访,伊朗人首先问是不是中国人。
中国人的安全意识不强
尽管伊朗在国际上总是处于风口浪尖,但国内局势却相对稳定,社会治安不错,中国人在伊朗的生活也比较安全。当然,入室偷盗、飞车抢包的事在伊朗也时有发生,不少中国公司就被偷盗过。一位元伊朗朋友告诉记者,中国人习惯带大量现金外出,出门后家里不留人,办公、生活不分开,这都让梁上君子有机可乘。
中国人的安全意识也不强。记者曾听说两位元同胞晚上无事在马路上闲逛,一辆汽车停在他们身旁,两个自称是员警的人下车要求检查护照。这两个“员警”一脸笑容,中国人就老老实实地把钱包交给对方。检查完后,两位“员警”还不停地感谢,与他们告别。等这两位同胞再打开钱包看时,钱已经没有了。
伊朗相对封闭,游牧民族的娱乐方式和生活习俗让中国人很难适应。伊朗人喜欢没时没晌地聊天,通宵达旦地跳舞,熬到午夜才吃晚饭。饭馆里除了大饼就是烧烤,在伊朗住的时间长了,几乎不拿菜谱就可点菜。中国人没事只好上上网,聊聊天。
在伊朗待长了没脾气
“伊朗人办事太慢,我要推着他们,他们才肯走。”这是在伊朗准备投资建厂的李先生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在伊朗,生活、工作、学习最需要的是耐心,急脾气的人可别来伊朗。办事要带着笑脸,再棘手的事也急不得。面露愠色,往往事情要砸;面带笑容,事情往往柳暗花明。
一次,记者的几个中国朋友来伊朗,本应接待他们的伊方人士却迟迟不肯露面。电话交涉了几次,对方不紧不慢地说了些毫无道理的理由,记者实在恼火,一顿喊叫后摔下电话,从此对方不见了踪影。常年在伊生活让记者没了脾气,学会了如何与对方打交道,“有事没事多联系,凡事多催着,先问安后问事”。曾有一本书专门介绍伊朗人的性格,书名大致是“别和伊朗人太较真”,真实地反映了伊朗人这种生活处世的态度。中国人做事没有政治企图,这是让伊朗人最为放心的地方,也符合中国人的办事原则,“和气生财”。
另外,伊朗在税收、办理居住证方面政策多变,也让许多中国人望而却步。只要是办理手续,脸好看,事难办,经常是“一座大楼转一天”。记者有一次去海关提货,8张提货单经过了五六十人的手,到了下班时间也没有办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