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boluowang.com
正體
切换到窄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家园
Space
新闻子站
评论子站
生活子站
娱乐子站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本版
帖子
日志
用户
阿波罗网论坛
»
论坛
›
阿波罗世界之门论坛
›
人在海外
›
中共中央邀请农业专家去北戴河休假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73
|
回复:
0
中共中央邀请农业专家去北戴河休假
[复制链接]
Djer8gtykt
Djer8gtykt
当前离线
积分
5415
IP卡
狗仔卡
0
主题
2961
回帖
541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5415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06-8-8 20: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北戴河休假会场
李官奇发明的用豆粕做成的丝线
刘笑示范集雨灌溉设施
王乐义在蔬菜大棚里检查作物的生长情况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8月7日播出节目“中央邀我北戴河休假”,以下为节目实录:
董 倩: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每年到了盛夏酷暑时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会安排一些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到北戴河去避暑、休假,在2004年的时候到北戴河避暑休假的是在非典期间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还有科研工作者,在2005年的时候是科技创新人才,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到北戴河休假的人员的职业和身份跟一段时间内党中央和国务院他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几乎是一致的,2006年的假期到北戴河休假的又都是哪些人呢?
7月29日到8月4日,北戴河怡人风光中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邀请前来度假的贵宾,51位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村科技人才成为今夏北戴河令人瞩目的亮点。
这次应邀前来休假的成员中有知名的院士教授,有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民带头人,也有来自边远山区的基层农业科技代表。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邀请的贵宾,51位专家的整个休假活动,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在生活休闲各方面为他们作了精心安排。
采访休假人员1:“国家能这么重视我们,我们很高兴。”
采访休假人员2:“我是兽医,我带来了一些技术,希望能够和大家交流、多学习。”
采访休假人员3:“国家把我们当人才,我们也一定会好好珍惜这个荣誉,在自己得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在感受大海和阳光的同时,51位成员一致表示,他们感受到的更有国家的特殊关怀和对他们的殷切期待。
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向这些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村实用人才发出特别的邀请,能够接到这份邀请函的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农村基层代表们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他们受到国家如此重视的理由又到底是什么?。
董 倩:为期七天的暑期休假给这些农业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提供了一个休息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因为51个人,个个都是非常出色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今天我们就给您介绍其中的三位。在第一位嘉宾上来之前,我先给观众朋友们看一些东西,这儿有一件衣服,还有一些线,还有几块布,这儿放着一杯黄豆,还有一杯在我看来跟燕麦差不多的东西,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谁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观 众:也许是这些元素制成了这些衣服和围巾。
董 倩:哪些元素?
观 众:黄豆和燕麦。
董 倩:我先不说它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在介绍这位嘉宾之前,我再给大家说一个数字,就是一百年,人类发明第一个化学纤维到今天已经是一百年的时间了,一百年以来,应该说有很多科学家,中国的、外国的,一直在找这种化纤的替代物,有没有植物方面的纤维可以提炼出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一个关于这位人物的短片,这是中组部为我们提供的2006年北戴河暑期专家休假人员的推荐表。
李官奇,高中学历。河南滑县华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事专业:大豆纤维。推荐理由:李官奇是一位从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优秀农业创新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1991年开始研究大豆蛋白质纤维,经过十年努力自学,潜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大豆蛋白质改性纤维”,被国际纺织界认为是全球“第八大人造纤维”,改写了世界人造纤维史的一个奇迹,实现了世界化纤史上中国原创技术零的突破。200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分别授予发明专利金奖。这是我国唯一获得非职务发明专利金奖的项目。
他创办并领导的滑县华康公司,进行了大豆蛋白质纤维的规模化生产,是我国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能够工业化生产纺织用大豆纤维的国家。企业2004年产值一亿多元,利税2300万元,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整体效益做出了杰出贡献。
董 倩:接下来请出今天的第一位嘉宾李官奇先生,您好。握一下您科学家的手,请坐。刚才我说了一个数字,一百年,这一百年以来,中国的、外国的科学家都在琢磨到底怎么能够取得一个植物纤维,他们都没解决,结果您解决了。
李官奇:但是我也费了好多年,费了十年多的时间。
董 倩:人家费了一百年的时间。
李官奇:他费了一百年,也可能是有些思路不对。
董 倩:我看了您的履历,您别介意,我不是说轻看您,您只是高中毕业,您说科学家的思路不对。
李官奇:我研究了四五年时间还没有得到合适的思路,在最后那几年当中逐步得到了思路。首先把打过油的豆粕的废弃料的蛋白质提出来,它是球形蛋白,但是怎么能放成大豆蛋白纤维,我找了另外一个思路,依靠蚕子吃桑叶,长蛋白质液体,到成熟时间,该吐丝的时间,利用自身的生理生物霉工程,把蛋白质,球形,缠这么一个弦子形,蚕能吐丝,开始往外吐,绕成蚕茧,一面吐一面转,转成蚕茧,后来人就把它脱成蚕丝,它是一种仿生学。
董 倩:刚才我们在您上场之前考了观众朋友一个问题,这个黄豆,我管它叫燕麦,和衣服之间是什么关系。
李官奇:这个黄豆打过油以后,榨过以后就变成豆粕了,就是豆饼。
董 倩:榨过油的豆渣。
李官奇:从这里把蛋白质提出来,浸泡了以后提出来,好像蛋白质提出来是液体,依靠蚕的生物霉结茧那个工艺,最后慢慢找出来一个思路,光生物霉工程也不行,还要考虑物理化学,多少温度正好就开了,在搅拌当中就开了。最后用一种喷丝这个头,喷丝帽一喷,这就是两万四千根。你可以扯着。
董 倩:这就是纺出来的。
李官奇:对,纺出来的大豆纤维。
董 倩:那您得懂多少知识?
李官奇:知识,用哪方面学哪方面。
董 倩:来得及吗?
李官奇:我不能说懂多少知识,在这个工程上我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什么知识。
董 倩:太了不起了,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了那么多知识,这就是豆纤维,您扯这么长是什么意思?
李官奇:看一下这个细度,你看它比蚕丝还细,纺出来的。
董 倩:我今天穿的是棉的,它穿在身上跟棉跟丝相比怎么样?
李官奇:它比棉要好。
董 倩:比丝不如是吧?
李官奇:比丝,你看某些功能,比如蚕丝,穿了衣服一出汗,有汗渍印,就贴在身上,这个导湿性特别好,就导出来了,因为我纺这个丝之间,每根丝,它是圆的,有沟槽,有沟槽以后,纺成纱线以后顺着沟槽的作用就把汗导出来了。
董 倩:我干脆让一位观众朋友上来穿一下,这位小伙子,我觉得你的身材差不多,试一下。先摸一下,说说什么感觉?
观 众:很滑很软。
董 倩:试一下。
观 众:好久没穿新衣了。
董 倩:什么感觉?
观 众:挺舒服的。
董 倩:你感觉如果这种感觉跟棉,和你穿过的其它质地的衣服相比较呢?
观 众:感觉很轻,比较透气。
董 倩:这多少钱一件?
李官奇:这个二百多块钱一件,但是它比蚕丝还便宜,工业化生产出来,一吨大豆纤维就卖三万五到四万块钱,一吨羊绒卖68万,这有点市场竞争,因为它是废料,榨过油的废料,成本低,在市场上很好接受。
董 倩:这么贵,虽然天气热点,你就穿着得了。非常感谢。您研制出来这些产品之后,在市场上的销路怎么样?
李官奇:2003年这个产品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生产力,从2003年开始,这个销售量一年一年倍增,特别是国外用大豆纤维,接受这个大豆纤维快一点,增长比较大一点,在国内销售方面,一年一年倍增,但是感觉现在我的想法是,我还嫌慢。
董 倩:您希望它怎么快?您希望大家都不穿棉了,不穿丝了,光穿这个才好。
李官奇:对,我希望一年四季绝大部分人都穿,我穿的也是大豆蛋白纤维织的衣服。
董 倩:我摸摸。
李官奇:因为它抗紫外线99.87%,这个在夏季也保护皮肤,因为这个大豆蛋白质纤维有远红外功能。
董 倩:反正穿上这个大豆蛋白做成的衣服肯定是冬暖夏凉是吧?
李官奇:现在还不是说冬暖夏凉,要说冬暖夏凉,我现在正在研究的就是你要提的这个课题。
董 倩:还没做到这一点,这是您下一步的攻关课题。您这项发明成果对于农业现代化来说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这个话题比较大,但是毕竟您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李官奇:据有些资料介绍,统计数字介绍,一年中国的大豆1200万吨,大豆榨过油以后,这个豆粕原来是做饲料,做肥料,我把它废物利用,这算一种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它的附加值。这个项目推广起来,这个豆和豆粕都能涨价,榨油厂和农民都能得到实惠。
董 倩:就是说这个豆子等于是它浑身全部都能利用了,它又可以榨油,榨油剩出来的豆渣又可以提炼出来大豆纤维,做这些产品。
李官奇:豆腐渣,提了蛋白,豆渣还可以做饲料。
董 倩:一点没糟践,还省了耕地了。
李官奇:现在土地资源要节约 。
董 倩:您发明了这么大的一个宝贝,国家有没有奖励您?
李官奇:我得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给我的发明专利金奖和中国给我的发明专利金奖,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我这个成果、发明,奖励我30万块钱,还不错。
董 倩:您觉得多还是不够?
李官奇:够了。
董 倩:刚才我看您额头上出了很多汗,您转过去,我看您后背湿没湿,这样可以检验一下,这件衣服好还是不好?这是汗都憋进去了还是都被衣服吸走了。
李官奇:吸走了,导出去了,导到外边了,因为有导湿性,它的导湿性快。
董 倩:您这个衣服是大豆做的,能不能吃?
李官奇:不能吃,蚕丝能吃吗?羊毛能吃吗?那都是蛋白质,不能吃。
董 倩:这个价钱定价是不是高了一些?
李官奇:市场高,但是成本还是低。
董 倩:赚那么多钱。为什么成本那么低,市场价要定那么高?
李官奇:企业要有利润,纺纱的成本,纤维成本低,纺纱厂要有点利润,织造厂、染色厂、缝纫厂,走到市场上,市场上有代理商、加盟商,你给他什么价他就卖什么价,他干吗?他不干。
董 倩:在这个生产链条上的所有关节点都是能够挣钱的,这是所有参与者都能够赢的一个链条是吧?
李官奇:一个产业链。
董 倩:您这次能到北戴河去休假应该说是一个荣誉,同时也是一个很高的平台,能够和很多跟您一样身份的农业科研方面的人才进行交流,北戴河休假之后,您有什么样的打算?
李官奇:回去以后,在我这个大豆纤维的研发当中要更加倍努力,做好自己应尽的工作,在三农方面。
董 倩:一定要解决冬暖夏凉的这个问题是吧?
李官奇:努力吧。
董 倩:非常感谢老李,谢谢你。在下一位嘉宾上场之前,我请在座的观众朋友们再猜一下我面前的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观 众:我想这个有点像农村碾磨的东西,它上面白的是不是出来的白的面粉?
董 倩:要是这样,我还把它拿过来干什么用呢?它本身就存在了,我还让你猜?我先给你们大家说一个数字,一亿,有了这样一个东西,十年以来,它为当地农民增收了一个亿的收入,在答案揭晓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短片,跟它的发明者有关。
刘笑,高中学历。山西省柳林县旱地绿色产业协会会长。从事专业:旱地农业。推荐理由:刘笑同志身残志不残,20年如一日,顽强地攻克山地治旱的历史难题,先后发明了5项集雨治旱专利。
他根据山区实际总结出了“不是天旱是地旱,不时地旱是庄稼旱,啥也不旱是人旱”“巧用雨水最省钱,浇地变成浇庄稼”的治旱经验,把塑料薄膜在海拔千米的干旱地上盖成“V”型“W”型和“丰”字型结构,再配以旱井集雨模式,用每亩地不足70元钱的投资和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的地膜覆盖方法巧用雨水,几乎可以在任何旱地上成功种植旱地瓜菜,使“小雨变大雨、旱年得丰产”。
2001年以后,山西省农业厅连续四年把他的技术列入全省种植业十大重点推广技术之一;国家农业部“十五”计划全国第一批节水示范基地指定使用他的节水技术。十余年来,该技术在全国各地推广20余万亩,为旱区农民增收过亿元。刘笑同志为保卫山区中低产油料,解决未来人口吃饭问题做出了不懈努力。
董 倩:有请刘笑。您好。赶紧给大家解释一下。
刘 笑:在所有的西部和中西部山区,贫困主要是干旱造成的,有了水大家就能吃饱肚子,就能过好日子,但是缺了水以后,春天种下去,秋天什么都没有了。我一直生长在这个环境里,反正穷富你得活下去,总得找点过穷日子的办法。我们家兄妹12个,饿死病死九个,残疾了我一个,这些经历现在已经不好找了,不管怎么要活下去,怎么样把雨水积存起来,在干旱的时候用,我们这些农民因为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董 倩:琢磨出来的。
刘 笑:对,琢磨出来的,穷思想,想出来一点道理就去干。1999年的时候,那年胡锦涛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去我们那儿考察旱情,一年下了四次种子,谷子长了这么高,颗粒无收,那年就是我研究治旱非常关键的时候,那年我都疯了,看到哪儿有点绿色我就想,它怎么就能绿了。你去我们那儿看了,枣树都旱死了,有的枣树都不发芽了,最旱的铁杆庄稼都不发芽了,后来就到了我们省城太原,在市里看到城市绿化的树怎么这么粗,一株一株全是绿色的,怎么也想不明白,想过来想过去一直在琢磨,最后我想起来了,那是水泥覆盖。它就是利用街道的砖、石头、水泥把地面覆盖了以后,把地下水保护起来,因为地下水丰富,它就长成了。山区干旱山区就那么点地下水,本来就没钱,就有一个办法,靠天吃饭,最省钱的一个办法,因为老天爷说下雨,下完了不给你一分钱,你只有一个办法可想,后来我想利用地膜覆盖,它通过W这个浅沟里边蓄存降的雨水,流到中间的这条水渠里面,这个水渠低一点,能把水送到旱井里边,这儿有一个窟窿,大家看到它就是一个旱井,最简单的时候就是自己拿个铁锹上去挖一个坑,我这儿就攒了这点水,一个是地下拿地膜覆盖,保存下来的地下水,第二个就必须补充了。这很简单,其它的水是从山下往山上抽,我这个是从山上往下面走,利用这个东西,一座山头的梯田很可能就是几十个梯田,这一层的水浇下边的,这一层再浇下边的,我从上边往下浇,不用机器,不用电。
董 倩:这个是哪年研究出来的?
刘 笑:想是想了二十来年,一步一步出来的,最后能推到大田农用的是在1998年。
董 倩:当年取得的效果是什么样的,对山区的农业有什么样的改变?
刘 笑:当年是600毫米降雨,我在山西晋城吕梁地区高平市,我去了以后经过十二天、十二夜做工作以后,那儿的老百姓居然拿钱买了我这个技术,虽然不多,一亩地50块钱,但是绝对破了中国农民花钱买技术的先例了。他们买去以后,当年那个村里边搞了一百亩,最高的一亩地的收入上到五千块钱。
董 倩:那以前呢?
刘 笑:超过了十倍了。
董 倩:你就是一位普通农民,你能够在这20多年时间里始终在琢磨一个非常实际的应用问题,就这样的因素在里面起到多大的作用?
刘 笑:我作为一个残疾的农民能享受过国务院的北戴河疗养的代价,毕竟是个例,如果普通人都像我们这样,早实现共产主义了。
董 倩:你看有了节水、用水灌溉方法,你们那儿的状况有没有发生改观?因为这个技术我研究出来了。
刘 笑:有了这么一个理论上的东西,也可以实际操作了,但是年轻农民都走了,都打工出去了,剩下的都是老头、老太太,30%都是不能干活的人,它好赖是个技术活,农民拿不动这个东西,但是在平原地带人家可以用传统的农业机械,所以这个地膜在平川地方可能机械化了,在我那儿不行,必须是人工去干,所以现在限制这个东西。
董 倩:你研究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思路、一种概念,这次北戴河休假之后,和更多的同行、专家交流以后,你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刘 笑:我做了20年,2002年开始才被我们山西省农业厅列为山西省十大重点推广技术,但是它也推不动,原因是什么?就是一个劳动力的问题,所以我说这一次来了以后有这么多的专家院士,包括有土壤学的山西农大的校长,我今天下午跟他打了招呼了,我说我就有高中文化程度,没有这些理论底,想跟他们请教一下,从原理上,从数字上,帮我把这个东西完善一下,把它确定下来。但是推广是个问题,谁作为载体去完成这个问题,所以我想呼吁一下,帮助我搞一下山区农业机械化,因为大家都走了,如果再不搞机械化,山区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在那儿,生产力退化,而且在座的孩子们这一茬,独生子女出去以后绝对不会再回去当农民了,在我们那儿45岁左右的是最后的一批中国的牛跟人的传统农民了,再过十年我们也拉不开弓了,我们的队伍在哪儿?
董 倩:刘笑,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交流,也通过你接受我们的采访,在节目中展现你的理念之后有更多的地方,有更多的人能够运用到你这个很好的技术,非常感谢。大家刚才看见了,李官奇也好,刘笑也好,他们带来的这种新技术是非常贴合农民的实际,如果像李关奇和刘笑这样的农民再多一些,可能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效果就会更好,速度也会更快一些。接下来我们再请上一位嘉宾,他自己不仅是一位人才,同时他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人才的一个培养者,我们先看一段有关他的短片。
王乐义,大专学历。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从事专业:蔬菜种植。推荐理由:该同志1989年首创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引发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十多年来,该同志拖着动过直肠癌手术的病残之躯,行程几十万公里,无偿地把这一技术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同志率先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开发,建成了“全省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有18个产品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绿色食品。并注册了“乐义”牌蔬菜商标,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同志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美国、德国、以色列、西班牙、荷兰等七个国家的科研教学机构合作,投资3500万元建设了寿光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每年可向社会输出5000名与国际接轨的农业高科技人才。
董 倩:接下来我们就请上王书记。王书记您好,我看完了您的介绍之后,有一个问题非常想问您,为什么您作为一位村支书,能够想到建一个跟国际接轨的这样一个培训中心,当时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乐义:我1997年走出国门,到了俄罗斯,原来我们蔬菜产品到这些国家去,到俄罗斯去,嫌西红柿是软果。
董 倩:嫌西红柿软,所以给的价格就低。
王乐义:那个硬果八块钱一斤,我看还赶不上我们的好,但是生活习惯不一样,因为他们吃西餐,都生吃,大部分切得一片一片放在盘子里,不流水,所以那个价格高。到了香港去,嫌我的黄瓜刺多。
董 倩:黄瓜刺多不是嫩的表现吗?
王乐义:就是,说刺太多了,不卫生,你有没有没有刺的黄瓜。
董 倩:有吗?
王乐义:我说没有刺的不叫黄瓜,我们那个地方叫脆瓜。他打发工作人员拿着样品给我一看,他说你有没有这个产品,我说没有,这么两只黄瓜也就是七八两沉,15块港币。他说你带了还有什么产品,我说我还有辣椒,很好,我有尖椒,一掰开,你这个辣椒太辣,我说辣椒不辣还叫辣椒吗?他说不行,香港、东南亚市场喜欢微辣型或甜椒。
董 倩:这跟新媳妇见公婆似的,拿出来一切人家都不满意。
王乐义:因为产品不行,所以那一次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的产品觉得不错,但是进入国际市场没一个对的,没一个销售的路子。
董 倩:后来怎么想到办国际的中心呢?
王乐义:我们通过在生产过程当中,那些国外的技术就是高,品种好,我们能不能把国外的农民专家请过来,通过交流,我们生产。
董 倩: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像您创办了这样的中心,除了你们之外其它地方还有吗?
王乐义:这个情况有是有,但是不一样,像我们把这五个国家农业专家,在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我们还是第一家。
董 倩:您觉得一下子请这么多国家的农业专家,来你们中心进行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王乐义: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特别是手工,蔬菜发展在全国来讲没有人不知道的,蔬菜之乡,是很重要的一个事儿。我们一年寿光的农民出来四千多人进入全国各地,还有出国的,传授技术。
董 倩:你们当地的农民接受了这些外国专家的培训之后,然后再输送到其它地方,他们再对当地的农民进行培训。
王乐义:对,到俄罗斯去,到了哈萨克斯坦的吉尔吉斯,也到南非。通过技术派遣,我们农民出去的都是一个农民技术员,一个农业专家,农民专家。
董 倩:王书记,我有一个问题,您在基层干了这么多年,您有没有感到农村的农业技术人才在农村发展,在农业发展,农村脱贫的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王乐义:我觉得农民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刚才也问到其他同志,我的体会是在农民、农业、农村,一是依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服务,农民实实在在地。
董 倩:掌握科技的就是人才,您觉得这个人才缺口有多大?
王乐义:人才在农业农民增收方面,或者说它占的比重相当大,从我们村里实际情况体会到,原来我们村没搞日光温室,没招技术师,人均收入才101块钱。
董 倩:年均?
王乐义:这是1978年的数字,到1979年我们请了一个专家,一个教授,对我们村农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调整,到1986年人均收入达到1200元。
董 倩:翻了十倍。
王乐义:人才非常重要。
董 倩:您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没有感觉到,如果周围的农业人才更多,更到位的话,可能我的发展会更快。
王乐义:肯定,像我们村子这些农民,掌握一至两门技术的,可以说他们收入都不错,个别的没有技术差距就很大。但从整个社会上看,因为我在全国走得比较多,凡是比较贫困的省份,我去的比较多,也看到了好多农民兄弟,有这么好的政策,为什么上不去?关键是缺人,缺技术。
董 倩:您觉得依您的了解,现在农村最缺的是什么方面的人才?
王乐义:最缺的还是技术实用人才。刚才研究成功了,马上转化成生产力,这个太好了,你光有课题,转化不成生产力,那也不行。
董 倩:刚才您说了,不仅是您,刚才李官奇也好,刘笑也好,他们都讲到,在发展三农方面,国家的政策是最为重要的,您曾经在以往有跟国家领导人接触的机会,你感觉他们对于三农问题的这种重视程度是什么样的?
王乐义:从中央领导来讲非常重视农村农民的问题,中央的政策我觉得对农村这些年可以说加大力度,所以农民只要有好的技术就能够增收非常好,叫我说,中央对农村政策确实是好。
董 倩:您这次参加完北戴河的休假和交流之后,接下来的打算是什么?
王乐义:我觉得通过这一次还得听一些农业专家的意见,这次我们请了十几位农业院士,虽然我文化不高,但是我很爱学,我最大的希望是把这些真正对农业有高见的专家请到山东寿光去做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精彩贴图
手机版
|
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3 05: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