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61|回复: 0

谁是中华文明始祖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6-10-18 02: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拂去数千年厚厚的尘土,我们会愕然发现:在中华民族的根上,不仅仅只有炎帝和黄帝,更有深深扎在黄土深处的伏羲。

  ——题记

  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这天上午,一群操着浓重河南口音的淮阳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正式宣布将他们祖祖辈辈守护了几千年的伏羲太昊陵庙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说:“伏羲是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帝王。”他认为,伏羲是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象征,几乎所有最早的中华文化因子都与伏羲有关,伏羲以龙为图腾的民族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最早的根基。以伏羲时代为标志,中华民族从蒙昧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早在1994年,台湾学者李畊就曾发出“万言书”向全世界呼吁:为“中华民族始祖”正名提议——请以“羲黄”取代“炎黄”。“炎黄”已经被习惯性地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代名词,那么比炎黄更早的伏羲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呢?有人提出,伏羲完全可以视为华夏民族之根,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是从伏羲台下走来的”。然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伏羲更多的是一个神话,一个传说,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炎黄子孙”的固有观念的笼罩下,伏羲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尽管在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不得不谈及八卦和《易》,但伏羲却始终被更多地放置在了牌位和神坛之上。数千年来大量的典籍所记载的伏羲和伏羲时代对于中国文明的开拓之功,仿佛被封存在神话与传说之中。

  是否可以和有必要用“羲黄”取代“炎黄”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其中所涉及的已经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方面的问题了。但是,如果仅仅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以学术研究的科学态度来重新正本清源的话,显然有诸多和炎黄相关的既定说法是我们必须要直面的——比如“炎黄子孙”,比如“龙的传人”,比如“五千年文明”,等等。

  “炎黄子孙”之争

  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

  惟有我先。

  ——孙中山《祭黄帝陵文》,1912年作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故,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 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1937年作

  孙中山的祭文很容易让人想到他为了推翻满清封建帝制所发出的政治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出于反封建革命的需要,孙中山突出强调了自黄帝而下的五千年汉民族概念。但“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真正在中华大地盛行,却是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的祭文气势磅礴,文采飞扬,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感觉荡气回肠。透过激昂的文字。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当年国共两党同时到黄帝陵前对祖先起誓,齐心协力共御外敌的动人情景。也正是这篇文章的广为传颂,“炎黄子孙”才真正开始成为一句流行语。

  对于两位伟大的革命家而言,号召大众不忘祖先、救国救民,理解他们所依据的本来就是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正史”的《史记》。

  在《史记》中,司马迁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而在黄帝前则是神农氏。神农氏即炎帝族。“炎帝”一词,也是司马迁最早使用的,《五帝本纪》有“炎帝欲侵陵诸侯”的记载。司马迁把黄帝视为帝系之始,并把其他四帝颛顼、帝喾、尧。舜都列为黄帝的子孙。富于想象力的一元论把汉人和夷狄的祖先都归结为黄帝,是中华各民族最终形成了“炎黄子孙”概念的最初根源。顾颉刚先生曾说:“历史系统是从黄帝开始的。司马迁的成就在于,他毅然以黄帝为断限,黄帝以前一切付之不闻不问,他在方士和阴阳家极活动的空气中排斥了许多古帝王,是怎样的有眼光和有勇气了。”

  “炎黄子孙”被固化为中华民族的代用语并大量见诸报端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广泛使用。无数海外华人从“炎黄子孙”一语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不仅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重要纽带。

  2004年清明节,数万人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新落成的祭祀大殿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等祭拜轩辕黄帝。据报载,此次黄帝陵祭祖有两大变化:一是首次采用国家祭祀规格,遵循古代以青铜器作为黄帝祭器的传统;另一则是首次采用“民间主祭人”的形式,增加了祭祖的全民性。

  不久,《南方周末》刊登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的文章,对“国家级”祭祀黄帝陵进行了猛烈抨击:“到目前为止,中外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还没有证明黄帝确有其人,更大的可能是后人根据对先民的传说和崇拜塑造出来的。前几年由国家组织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只是断到夏代,实际只肯定了夏代的存在。既然如此,祭黄帝是祭人还是祭神?如果是祭神,并且是‘国家级’祭神,那与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宪法》第36条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如果将祭黄帝升格为‘国家级’,就是由政府肯定这种信仰,实际上起了强制公民信仰的作用,显然是违反《宪法》的。”

  葛剑雄教授反对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国家级”祭祀黄帝陵,更早的时候他就曾在《炎黄子孙之我见》一文中反对过“炎黄子孙”的提法,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纯血统的民族,而华夏(汉)族能由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靠的不是祖先的伟大或血统的优秀,而是大量吸收、凝聚了各民族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也同样来自各民族自身的创造力和她们之间的凝聚力。

  和葛剑雄教授持相同意见的学者不在少数。学者们认为,“炎黄子孙”一词暴露出了严重的封闭性和狭隘性,缺乏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而实际上成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的障碍,在学术研究中与正式场合中不宜使用,“炎黄子孙”应该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教授孙隆基在《历史学家的经线》一书中说:“中华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由黄帝开国、中国人都是‘黄帝子孙’的说法,则是20世纪的产品,至战后的台湾与香港仍载于中小学教科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保有财产的权利。

  

  

  


  phtsl (My teacher is Les)

  倍可亲智囊会员(十八级)

  

  

  倍可亲智囊会员(十八级)

  

  用户数字ID 111834

  精华 59

  积分 4838

  帖子 7166

  阅读权限 30

  注册 2005-8-24

  来自 辽阔的草原我的家

  状态 离线

  #2

  发表于 2006-10-15 07:25  作者资料 开通我的空间 文集 给我发悄悄话  

  [/url]字体:[url=javascript:;]

  书中,至今仍有中年以上的人奉为事实。”他认为关于黄帝的传说到战国时代盛行,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编纂《史记》时,才把他置于帝系之首,而春秋以前的文献都没有提到他。而且汉初道家曾经将“黄老”并称,黄帝演变遂成方术的守护神,和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也大相悬殊。

  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说,根据古籍记载,黄帝是神农氏时代的诸侯,他是在公元前2697年左右当上黄帝的,而且在位达100年之久,也就是说,即使他是在20岁当黄帝,至少也活了120岁。“原始社会的人寿命很短.他哪里能活120岁?”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承认“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他记黄帝事迹只好“择其言尤雅者”,勉强为面目模糊不清的传说人物编造家谱。82岁高龄的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说:“《史记》与《大戴礼记·帝系篇》编造的黄帝家谱,皆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他们皆以尧及禹为黄帝的四世孙,舜为八世孙。结果闹出大笑话,即舜娶尧的女儿是娶自己的曾祖姑,舜让位给禹是让给自己的四世祖。要把分属于各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知名人物都编排为一个人的子孙,列出一张滴水不漏的世系表,这是难以办到的。即使能够办到,也与历史事实无干,只不过是玩了一场文字游戏而已。”

  史式教授认为,以黄帝为古史开端的框架是“自设限制,斩断历史”。世界上任何民族在建立王朝建立国家之前,必然有一段为时甚久的文明发展史与民族形成史。在黄帝之前必然还有一段长久的文明发展史与民族形成史,现在的考古发现已经可以证实,这一段时间长达数千年。“任何民族都有一段为时甚久的母系制社会史,我们的史书从已经进入父系制社会的黄帝写起,前此的母系制社会史就被砍掉了。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第一位出场的主角——黄帝,就被描绘为一位垂手拱衣而天下治的大皇帝,一切发明创造,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一切文治武功,都记在他一人账上,这不显得太突然了吗?”

  “龙的传人”之源

  “龙的传人”,诗歌般的语言凝聚着悠远而深邃的力量。

  中国是龙。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对龙的推崇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许多外国人喜欢把中国比喻成龙,他们爱说“中国龙”。其实最喜欢龙的还是中国人自己,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徽记,它象征着东方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的这个古老国度的伟大文明。

  自从中国有了皇帝,“龙”便成了皇帝的专属。历朝历代的中国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皇帝高兴了,叫“龙颜大喜”;皇帝生气了,叫“龙颜大怒”;皇帝死了,叫“龙驭宾天”。韩非在写“龙有逆鳞”寓言时把天子称为“龙”,于是秦王赢政“龙颜大悦”,成了中国第一个皇帝,从此被称为“祖龙”。但是.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在秦始皇这个“祖龙”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很久了。韩非子在寓言中选择龙来形容天子而没有选择其他的东西,可见龙在当时已经是受到广泛认同的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吉祥之物了。

  闻一多在著名的《伏羲考》中是这样描述龙的:“它是一种图腾,并且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任何一种虚拟的生物。“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虚拟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古人对它有许多种解释。

  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有翅膀的叫应龙。《论衡》则说:“龙之象,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蜥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在龙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躯体,那龙便不再存在了。龙变来变去,头有时像鳄鱼,有时又像马;它的脚有时像蜥蜴足,有时又像狗爪;惟有蛇的修长的身子从未变过。

  在《山海经》中,人首蛇身、人首龙身的神数量巨大。《山海经》中神有454个,“神人”307个,其他与蛇、龙有关的达138个,可见蛇在远古先民心中的地位之高。蛇是龙的最主要的集合对象。蛇将自己悠长婉转的身躯、神秘多变的色彩贡献给了龙;蛇将蜕变更新、生生不已的“生命意识”贡献给了龙。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

  在此前的近一个世纪中,“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别称。但很少人意识到这两个说法的巨大差异:“炎黄子孙”的上限是五千年前的炎帝和黄帝,而“龙的传人”的上限则应该远溯到六子五百年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虽然在“炎黄子孙”的光环下,有人绘声绘色地编造了黄帝是如何如何创造了龙的故事,但据史籍记载,黄帝部落的图腾却是熊而不是龙。最早使用“龙”的概念的帝王不是黄帝,而是比黄帝至少早一千五百年的伏羲。

  

  即使是《史记》也没有说龙是炎黄部落的图腾。在记述炎黄与龙的关系的时候,更多的是像描述历代帝王那样,把炎黄说咸“真龙”天子。《史记》对黄帝的记述是“轩辕,黄龙体”。这样的记述和对汉高祖刘邦的记述如出一辙:刘邦之母“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伏羲则不同。《左传·昭公十七年》:“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太自姒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周礼注疏》:“太皞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帝王世纪》、《淮南子》等史籍均有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为龙师的记述。

  伏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使用“龙”这一概念的帝王。和后来的帝王所不同的是,伏羲的“龙”字主要并不是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在部下身上。伏羲任命的官职都带有“龙”字,称为“龙官”,自己则居于“龙都”,称为“龙师”,统领所有“龙官”。

  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有关女娲伏羲人首蛇身的交尾图,在汉代已经广泛出现。《帝王世纪》说女娲氏“蛇身人首”,汉代曹植《女娲画赞》说伏羲女娲是“人首蛇形”,类似的记载和描述在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学者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龙是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多元综合的产物,是神秘的强大的自然力的代表和形象化。将伏羲女娲称为龙,意味着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两位“人祖”应该具有和龙相似或相同的神性和神力,能够同自然界相沟通,从而携雷掣电,呼风唤雨,疏江导河,止涝放霁,支配自然力,改善自然力。伏羲女娲因称龙、比龙而神性大增,龙因被伏羲女娲所比称而具有人的气息,进而以象征物的面目融入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同时,伏羲是龙,女娲也是龙。两龙成亲,造就和繁衍了古老的东方民族。“人祖”即“龙祖”,祖先为龙,子孙后代不是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保有财产的权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8 03: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