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72|回复: 0

狱神究竟是谁 主祸还是主福?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9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03
发表于 2006-10-30 07: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牢房过道的尽头,正对着大门,坐着一尊只有真人一半儿大小的狱神像。狱神是个老者,身穿红袍,面目倒还和善,但是面色发青,而且嘴巴凸出,有点儿像雷公嘴。神像下面的底座,是砖砌的,前面是两扇锁着的小木门。打开木门,是一个小洞,直通狱墙外面。这个小洞,是专门给“瘐死”的犯人拖运尸体用的。—— 犯人在狱中亡故,按例不能从狱门出去,这是牢房“竖着走进来,横着拖出去”的规矩。由于多年来的烟熏火燎,加上满身的尘土,把这个原本应该慈眉善目、恻然动人的狱神,脸上的青色和袍上的红色全变成深灰色了。神座前面,没有香炉,可见这里是从来不上香的,只有一灯如豆,一掩一映间,衬得那狱神越加阴森可怕。

  狱神到底是谁?是人们凭想象创造出来的神?还是历史上真正有过这样一个人?他主祸还是主福?犯人进监狱,并不要求人人都来磕头祭拜,但是犯人离狱,不论是昭雪平反,还是押赴刑场,却按例必须到狱神像前叩谢告别。

  《小五义》的第七十回,有艾虎求狱神保佑的一段文字,那个狱神庙,并不在监狱里面。《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也写到了凤姐、宝玉等人被关进了狱神庙,这个狱神庙,好像就在监狱里,而且是专门关押未经审判的嫌疑犯的。这也还有其他一些文献可证;一、关汉卿杂剧《四春园》第二折:“令史将这小厮枷锁开了,拿他去狱神庙里歇息。”二、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条:“宜于犴狴门内分为四层,第一层近狱神祠者为软禁。”“软禁”就是非正式关押,宝玉、凤姐被关在狱神庙里,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是未经审判的嫌疑犯,属于“软禁”性质。当然,也可能是牢房满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来头大些,收到了优待。

  戏曲《苏三起解》中,解差崇公道要押送苏三去复审,苏三离开监狱之前,要到“萧王堂”去辞别狱神,这个“萧王堂”,也不在牢房里面。她向崇公道请求:“请老的稍等,待我参拜了狱神再走。”先唱这样几句:“低头出了虎头牢,狱神庙前忙跪倒。望求爷爷多保佑,(佑)我三郎早日得荣耀。”接着再唱一段:“我这里、跪庙前、重把礼见;尊一声、狱神爷、细听奴言:保佑奴、与三郎、重见一面;得生时、修庙宇、再塑金颜!”这个“萧王堂”,分明就在监狱的旁边,是一座单独的庙宇,不是用来关押未决犯的。而且苏三也没有进入庙内,只是在“庙前”跪拜一番,就被崇公道押走了。

  《水浒传》中宋江、戴宗被判斩首,行刑前宋江和戴宗被“驱至青面圣者神案前,各与了一碗长休饭、永别酒”。《水浒后传》第二十一回,两院节级吉孚奉命盆吊柴进,吩咐手下“祭了青面圣者,吃了敬福酒,然后动手”。到了三更时分,狱卒“将牲醴香纸祭赛青面圣者。吉孚唤柴进道:‘你也来拜拜,要圣者引出,免得魂沉狱底。’” 这里的“青面圣者”,分明就是狱神,而且说得清清楚楚,狱神的脸是青色的。

  那么这个“青面圣者”究竟是何方神圣?犯人临死或临刑之前为什么还要到他案前举行一个祭拜仪式呢?这有两种说法:

  一说狱神是汉代第一任丞相萧何。清人程穆衡《〈水浒传〉注略》解释“青面圣者”:“狱中皆有萧王堂,祀萧何。其神青面,相传萧王判案。”与《玉堂春》里苏三起解之前要到“萧王堂”去辞别狱神的情节相符。萧何在秦曾任刀笔吏,汉代律令典制多出其手,被尊为狱神,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却没说清楚为什么萧何会是“青面”。 www.6park.com

  另一派则认为,青面圣者是传说中虞舜时代执掌司法大权的皋陶(yáo姚),是个最正直无私、廉明公道的断狱者。史籍记载:“皋陶造狱,法律存也”。说他是牢狱的首创者,是远古声名最著的刑狱之神。皋陶还是位清正的法官,史称其“决狱明白,察于人情”,他任大法官,“天下无虐刑”。又说“皋陶造狱,划地为牢”,说的是当时的监狱没有牢房,只在地上划一个圆圈儿,把犯人放在里面,外面用两只狗看守,所以“狱”字左右各有一只“犬”。《后汉书·范滂传》记狱吏的话说:“凡坐系者,皆祭皋陶。”可见从东汉开始监狱中就有祭皋陶的习俗了,而当时萧何还没有走上神坛呢。看起来,说皋陶是狱神,似乎比萧何可靠些。更要紧的是,皋陶确乎是位“青面神”,《荀子 ·非相》篇说:“皋陶之状,色如削瓜。”杨倞(liàng亮)注云:“削皮之瓜,青绿色。”这岂不是扣紧了“青面”二字了么?

  《路史》一书上说,东夷人大业娶少典氏之女女华为妻,生子名叫繇(yáo姚),字庭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皋陶。《帝王世纪》上说他生于曲阜少吴之墟。曲阜属于偃地,所以舜帝赐繇姓偃。繇在舜帝时代,当上了大理官,负责氏族中的刑罚、监狱和法治。传说繇的面貌青绿色,就像一个削了皮的瓜;嘴唇像鸟喙,能明白决狱,并制定了五刑之法,即“墨”(也称“黥”qíng,毁容),“劓”(yì割鼻),“刖”(yuè或又称“剕”fèi、“膑”bìng,砍脚,后来又分为斩左趾、斩右趾两种),“宫”(男子去势,女子幽闭,都是毁坏性功能),“大辟”(砍头)。史书上说:繇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极为欣赏繇的成绩,把他封于皋地,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读音与“繇”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实际上都是一音之转,而后世通常的写法则作皋陶。

  舜让位给禹,皋陶继续担任大法官“大理”,而且被禹选定为继承人。但是这时候皋陶年纪已经很大,没来得及受禅让就死了。皋陶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当地有皋陶墓遗迹。

  有一个传说,说皋陶历任尧、舜、禹三代的刑狱官。他主张制定两种法律:一种是惩治犯罪的刑法,一种是保护民权的民法。他去请示尧,尧说:“可定刑法,毋为民法。刑律若定,人民畏敬,天下安宁;汝意不侵民权,以民为重,则王者之威何存?”尧要保持“王者之威”,皋陶也无可奈何,郁郁寡欢而已。尧死,皋陶又打算创民法,去问舜,舜帝说:“圣人不易俗(不改变现状)而教,智者不变法(不改变法统)而治。因民(按照百姓的愿望)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根据现有的刑法)而治者,吏习(官吏可墨守陈规)而民安。今若变法,恐人心混乱,民众恃(倚仗)新法而上侵。”舜怕有了民法百姓会“作乱上侵”,民法还是没有制定出来。舜死后,禹实行严刑峻法,下令叫皋陶修改更加严峻的刑律,皋陶不从,终于被禹谋害死。禹另外任命了一个刑官,按照他的授意制定了“帝位家传”的法律。这一来大禹当然很高兴,就打算传位给儿子启。可是各部落首领依照以往的惯例,公举皋陶。皋陶不幸已经死了,又公举伯益,最后帝位传给了伯益。启在父亲的支持下,十几年来养兵蓄锐,如今羽翼丰满,就以“讨逆”的名义起兵,杀了伯益以及推举者、家丁、百姓共二十万人,夺得了帝位。有扈氏反叛,也被启镇压下去。自此,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

  这样说起来,皋陶是个古代英明的最高级审判官,不但是个管理审判官员的神,同时也是个管犯人的神。所以狱官上任之初,都要去参拜狱神。据说古代在监狱里设立狱神庙或狱神像,本意是供犯人随时参拜,以求尽快平反昭雪的,由于牢头狱卒不胜其烦,历代演变,终于固定为犯人进出监狱的时候参拜狱神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8 11: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