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30|回复: 0

李世民夺嫡谋划内幕:玄武门事变中的首席功臣是谁?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3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08
发表于 2006-12-29 03: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事变前夕。建成与世民的矛盾已经激化,正面冲突一触即发。秦府的僚属都很为此担忧,有人不知道要怎么应对,有人心中暗想计策,却又不敢发言。

  房玄龄也已经想好了对策。他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局势和李世民的想法。以他的了解,李世民恐怕早已经有了夺储的念头,只是缺少一个公开的时机。房玄龄决定担当这个公布人,而且要巧妙。

  “长孙大人,在下有一事相商。”房玄龄找到长孙无忌商量,他是李世民最亲近的人。

  “房大人请说。”长孙无忌也不是一般人物,心中如何不明白。

  “现在秦王与太子的嫌隙已经公开化了,矛盾真可以说是一触即发。朝廷中各有所向,人人都在揣测,不知道事情会怎么发展。一旦出事了,那就是大乱子。到时候不但危及秦府上下,还会影响到国家社稷啊。在这紧要关头,我等要深思熟虑才是,不能让秦府和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长孙无忌点点头,“说的很对啊,依房大人看,现在怎么办?”

  房玄龄继续说道:“依我看,为今之计,只有劝秦王行周公故事。这样对外安定国家,对内稳定宗室。古人说做大事不拘小节,现在就不能拘小节忘大义啊。不然身败名裂,什么都晚了呀。”

  房玄龄的意思当然是要李世民先发制人,武装夺嫡。长孙无忌洞察一切,怎么能不明白?只不过不愿意最先表示出来而已。如今房玄龄既然说明白了,他当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于是当即表示赞同,说道:“所言极是。在下也正有此意。我即刻将此意告诉秦王,我等好好计划商量。”

  “好。我在此等候。”两人心照不宣,都明白事情的紧急。

  其实这已经将房玄龄善于谋划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直接奏请世民,而先告诉了长孙无忌。这是因为,一来长孙与世民的关系更加亲密,由他去挑明比房玄龄这个外人更合适;二来玄龄也想试探一下长孙的意见,获得更多的支持。

  借助房玄龄这一巧妙的转换,世民君臣正式进入了夺嫡的谋划当中。

  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汇报,马上就召见了房玄龄。

  “玄龄,如今的形势,不容乐观,该如何才好?”李世民心中自然有考虑,但毕竟一些话还是不能明说。

  房玄龄绝顶聪明,又了解李世民,略一思考,答道:“自古以来,社稷遭遇危难,均靠圣主,救于将倾之际。古今同理,时异事同。殿下功在天下,自然有神明相助,上天眷顾,拨乱反正,是天降的大任,又岂是人力所能达到的?”这一席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意思谁都清楚:要出手了!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也许真的是要赌一把了?

  “请如晦也来吧。”房玄龄知道这种时候需要的是一个斩钉截铁的人。

  世民点了点头。房玄龄心中暗道:事定矣。

  明争暗斗走上了最后的决战,紧锣密鼓的策划正式开始了。

  而建成、元吉也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知道房、杜是世民的左右手。于是二人在高祖面前诋毁房、杜,高祖遂下令将他们逐出秦王府。

  “玄龄、如晦,是我连累了你们二人。”李世民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但此言却是出自真心。

  “殿下何出此言?我等万万不敢当。”房玄龄道。

  “现今如何是好?”李世民一下子也没了主意。

  “我二人可在城中或城外找一栖身之处,保持秘密联系,再谋大计。”房玄龄说完,看看杜如晦,他也表示同意。

  “若是父皇发现,你们不是违旨不遵?”

  “殿下放心,玄龄与我会小心。此是上策,若我等离开,形势更加不利。”杜如晦说话简短有力。

  三人互相交换一下眼神,房杜二人转身离去。

  房杜二人离去之后,最贴心的人只剩下长孙无忌,李世民明显感到许多事情少了人商量,谋划的进程仿佛也减慢了。虽然他也私下与很多府僚谈过,却都没能最后决定一个周详的计划。

  直到建成与元吉决定动手,消息传到世民那里,大家才感到事情已经十万火急了。李世民马上命长孙无忌去找房玄龄、杜如晦来府中商议,决定最后的行动方案。

  可李世民等来的却是长孙无忌一人而已。

  “怎么不见玄龄和如晦?”李世民焦急地问长孙。

  “他二人说皇上有旨,不令他们再听命于殿下。现在如果来府,被人发现,必定降罪,故不敢前来。”

  李世民听了,有片刻沉吟,随即大怒。取下配刀,对身旁的尉迟敬德说:“此二人难道要背叛我?公可带刀前往,如果两人没有来意,便取他们首级来见。”

  “我也同往。”长孙无忌马上说。

  在路上,尉迟很是不解,“怎么房、杜二人竟会迟疑不来?他们对大王最是忠心的。”

  长孙无忌嘿嘿一笑,道:“这不过是我等想出来的办法,看看殿下是不是真正决心已定,里面也有些激将的意思。他二人自然不会背叛殿下。”

  “还是你们这些读书人点子多。我还以为大王早就下定决心了。”

  “当年三国时期的孙权,面对众人砍下桌子一角,宣布要联刘抗曹,不也显得很决绝?其实心里也还悬着,直到鲁肃、周瑜之后又劝说了一番,他才坚定下来。咱们殿下也有些相似啊。”长孙无忌解释道。

  尉迟敬德点了点头,说到谋略,他还真佩服这些人。

  两人见到房、杜,尉迟敬德马上就说:“大王心意已定,赶快回府吧,谋划的事离不开二位啊。”

  “我路上已经告诉尉迟公了。”长孙随即解释。

  “是啊,大王还不明就里呢。让我取你们首级回去。看,刀就在此。”敬德说罢亮了出来。

  “殿下一定很快就回过神来的,知道咱们是激他。”房玄龄笑道。

  “还是赶快走吧,路上再谈。”杜如晦拿过两件道士服,与玄龄穿上,他们可不能让人认出。

  尉迟敬德忽然说:“慢,我等不可一同进府,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现在可是非常时刻。尔等三人先往,我从另一条路走,府中会合。”

  “尉迟公也是粗中有细之人。就这样办。”长孙说完,与房杜先行了。

  当日,在秦府之中,大计定下。

  玄武门事变一举成功,李世民夺得了太子之位,并很快即位,当上了一国之君。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召集群臣,要面定他们各自的功勋。

  朝堂之中,太宗端坐在上,群臣均侍立于下。太宗满意地看着他的臣子们,然后示意旁边的宣旨官宣旨。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劳第一。房玄龄封为邢国公(后徙梁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杜如晦封为蔡国公(死后徒莱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

  念毕,太宗看看大家,说道:“朕封赏诸位爱卿,恐怕会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卿等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对此结果可是满意啊?”

  淮安王李神通站出来说:“陛下,当初义兵一起,臣就率军赶来支援。可现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刀笔之吏却功劳最大,臣很是不服气,他们怎么能居功第一呢。”

  太宗听完,答曰:“义军初起之时,很多人都有心归附。叔父虽然率兵前来,但并没有亲自参战。后来叔父率军出征山东,窦建德南下进攻,尔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叛,尔又望风而逃。今日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等有筹谋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就如同汉代的萧何,虽然没有战马上的功劳,却是国家的功臣。叔父是朕至亲之人,但是却不能因为个人私情就乱赏嘛。不然如何能让大家都心服呢。”一席话说得李神通哑口无言。

  将军丘师利听罢,站出来说道:“起初大家都有些不服,但现在看到陛下秉公行赏,连亲人都不偏袒,我等也都心服口服了。”

  太宗笑着点点头,朝堂上又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气氛。

  房玄龄、杜如晦受到太宗如此嘉奖,可见二人在玄武门事件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历来都认为房、杜之所以被任命为宰相并获得美名,是由于他们有夺嫡之功。

  然而,虽然帮助太宗夺嫡是很大的功劳,但也只能作为房杜登上相位的条件,不能成为他们留下良相美名的原因。实际上,房杜两人都有王佐之才,堪当大任,早在太宗即位之前就表现了出来。而经过开国战争、宫廷政变,二人在政治上也更加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能力辅佐王业,任相既因功但更是因才。

  而房杜的得名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来自夺嫡之功,因为史书上对他们在国家建设方面的具体谋议记载甚少,找不到二人过多的事迹。

  唐朝史家柳芳和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都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他们认为这是房杜有让人之德。即如《新唐书》引用柳芳所言:“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持众美效之君。是后,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就是说,在夺嫡问题上房杜功劳很大却不居功自傲;在直言进谏上他们甘于在魏徵、王之后;在带兵打仗上他们辅助李靖、李世两位大将;在新人出现后,他们不专权,给别人更多的机会。总是为大局为集体利益着想,因此他们的个人事迹才不显,也因此他们才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房杜二人确实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人才,特别是房玄龄知人善任,又能容人。可这种说法还是忽略了他们在贞观朝的政策制定、政务处理上的作用。

  房杜最终成为公认的本朝贤相,确是因为在贞观时期的政权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章摘自《贞观之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03:2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