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在海外,客居他乡,为陌生的文化所包围,即使是足行万里、身经百战的旅人来说也可能是一个严峻挑战。
留学或移民海外最初的日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艰难的,离开了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首先感受到的是心理上巨大的失落感。在梦想追寻的过程中,身份的不自由,残酷的生存压力生存环境,情感的压抑和牺牲,许多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孤独无助苦恼无处说,更有人出现焦虑症、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培养,对于不少人来说成为一大难题。加拿大不承认海外文凭和经验,甚至连在海外加拿大公司的经验也不认可,导致许多在国内事业有成的移民到了加拿大不得不从头开始,因为自己要打工养家或上学取得当地学历,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无奈之中,做父母的只好把孩子送回国。
不仅华人社区和媒体对此担忧,甚至连加拿大主流媒体也开始对此关注。加拿大最大的全国性主流媒体环球邮报1月2日以大篇幅报道指出:学非所用、加上高昂的托儿费用,令新移民不堪重负,迫使很多中国年轻的移民夫妇忍痛将年幼子女送回中国,让祖父母辈帮忙照顾第三代。
中国移民吴女士(Sunny
Wu)刚抵达加拿大时已怀孕,她原希冀在加拿大这个梦想国度里养育子女,却在女儿出生后受尽煎熬。在中国曾是教师的吴女士跟从事电脑程式设计的丈夫无法负担每月1,200元托儿费,另外由于学历不被承认,她只能再此进入本地大学深造,这样才能跳脱目前每小时只能挣7元的食品加工场的苦力工,所以她只好把女婴送回祖国,让外祖母照顾一对姐妹。吴女士说,她心怀愧疚,她移民来加拿大是希望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但结果却更差。
多伦多华人社区的社会工作人员表示,不少中国移民将幼儿托给家乡亲人照顾,骨肉分离的主要原因是无法承受经济负担以及托儿费用。讽刺的是,尽管他们都认为加拿大是教育孩子的乐园,但只能把孩子送回中国。
加拿大人比较熟悉来自菲律宾或加勒比海的保姆不断打长途电话给家乡子女,但目前最新趋势是中国专业移民把孩子送回祖国,专家称之为“跨国养育”。
由于加拿大并不承认移民的学历,所以拥有高学历以及工作经验的技术移民在加拿大很难找到本行工作,结果是只能向现实低头,去做最低工资的体力工且无法领取津贴。在邮报的采访中,很多中国技术移民家庭抵加时大多在30岁左右,他们只能被迫从事最低薪的工作,靠着每月1000块来过活。
这种情况也可以解释为何目前中国移民申请个案逐步减少。中国人申请移民加拿大在2004年达到40,000件高峰,去年已减少到19,000件,而印度申请案却高达132,000件。
多伦多圣史蒂芬社区中心(St. Stephen's Community House)的黄女士(Florence
Wong)在2002年针对中国移民的研究发现,70%妇女有意把孩子交给祖国亲人。
吴女士说,中国人逐渐了解加拿大梦(Canadian dream
)并不容易实现。例如她失去跟初生小女儿相处的时光,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挽回。她把长女托给母亲,跟丈夫在1999年抵达多伦多,本来计划安顿后再把长女接来,但小女儿在2000年11月出世后,丈夫还未找到工作,所以小女儿在13个月大时由外祖母带回中国。
吴女士的长女在2岁时跟父母团聚,丈夫后来也找到本行工作,但次女到4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她说,小女儿女在机场不认得她,只想跟电脑交谈,因为那是两人以往的沟通途径。
吴女士相信2个女儿的心理都受到分离打击,尤其是小女儿不如意时总是求助于同住的外祖母,也比长女缺乏自信。她说,来加拿大的中国移民应该了解,把孩子送回家乡不是好事,她跟丈夫现在还要祈祷负面影响不要延续到青春期。
新民主党籍的国会议员邹至蕙2日说,从前的联邦自由党政府和现在的保守党政府,都不重视新移民的疾苦,她据此呼吁,加速消除新移民的专业资格认证障碍,建立由政府补贴的全国性托儿服务制度,加快家庭团聚类移民的审批程序,并且提高法定最低时薪,只有这样数管齐下,方能解除他们的痛苦。
华人社区媒体关注“小太空人”问题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日益发展,很多华人移民海外,但最初创业的艰辛跟照顾子女产生矛盾时,很多人无奈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做“小太空人”--把他们送回国内让亲人照顾,等经济稳定后再把他们接过来。
近年来,华人社区和媒体对此趋势表示关注,加拿大的华人媒体也对此发表多篇文章展示新移民在枫叶之国创业的不易。
刚来的移民家庭中,有不少迫于压力,把孩子当作“小太空人”“空运”回国,这一类的家庭,更要小心妥善处理其家庭内部,特别是亲子关系。有父母亲因曾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国内父母照顾而产生罪恶感,等未来物质条件好了,把孩子接回来后加倍补偿,但这类行为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产生问题,因为它仍缺乏一份有"心"
的真爱。既然移民了,就尽情的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并珍惜分享陪伴子女从幼儿到青少年的成长经验。毕竟,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天真无邪的美丽童年。
身为父母亲自然都希望且乐意帮助子女有一个无缺憾的童年。花点心血与时间陪伴子女成长绝对比其他更有价值。再说移民最重要的目的难道不是给子女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希望他们能建立更健康的价值观吗?父母亲本身的忽略未能预先妥善安排来到加拿大后的生活方式,子女们不仅受害,还可能建立一个非常扭曲的性格和人生观。那移民这条选择不就是跟初衷背道而驰吗?
加国本地网友:到任何一个新的国家都不容易
在环球邮报发出此报导后,很多加拿大本地网友作出回复来表达他们的看法。
来自日本,在加拿大长大的雷(Ray)表示,此报导似乎在揭示加拿大移民政策的弊端。但这也显示了很多移民所持的“加国梦”并非他们在国内时别人所向他们描述的那般美好。她认为,她拥有加国专业学历,如果她因为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去中国寻找“更美好的生活”,说着所谓“流利”的中文,但在就业上还是很难跟了解当地文化的中国人竞争。当你去一个新的国家时,就应该作好艰苦奋斗的准备,也必须跟当地人竞争。雷认为,不知道加拿大移民官员在中国作出了何等承诺,但看起来中国移民似乎被“蒙”了。她认为移民一旦选择来另外一个国家生活,就应该准备好随时接受挑战。
海伦(Helen
Pettingill)认为,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吴女士可以把孩子放在遥远的故乡那么久。她理解吴女士夫妇的痛楚。海伦觉得她无法理解加拿大的移民政策,为什么引进那么多拥有高学历和经验的移民,却不给他们以任何培训和安置。通过政府的帮助,新移民可以提高收入,也可以给加拿大带来更多的税收,对政府也是好事。
来自渥太华的艾米(Carson's
Army)认为,此问题也凸显了加拿大托儿制度问题,但很多人都要面对,在加拿大养孩子本来就代价不菲。这些问题移民前都应该想到,做好准备,实现加国梦的同时不能以孩子为代价。生下了孩子就应该对孩子负责。任何关于读书、挣钱、时间的托词都不成其为理由。
贝街圣人(The Sage from Bay
Street)认为,这些移民有着相同的悲剧。如果不以严格的审判角度来看,可以把造成移民悲剧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结果期望过高,而实际并没有作出足够的努力;无法真正融入加拿大就业市场/就业环境;加拿大并不完善的移民制度;政府在托儿政策上的缺失。
贝街圣人说他有一个同事也是从中国移民而来的专业人士,就像文中的吴女士一样,他的学历不被加国承认所以只能接受最低薪金的工作。或许这也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但是贝街圣人说他发现有一些中国移民英语基础极差,甚至缺乏英语交流能力,而且性格也含蓄,无法主动融入加拿大社会。他非常同情那些“飞来飞去”的孩子,但是同样的,很多加拿大出生的单亲母亲也面对同样的困难,她们并未到达贫穷线,无法申请政府福利,所以她们养育孩子也非常辛酸,这些家庭也受着心理上的极大压力。
儿童跟父母长期分离再团聚会产生诸多问题
也有部分华人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中国热”,担心孩子忘本,害怕他们在中国热的大潮中落伍,一些人将年幼的子女独自送回国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势下,如果子女掌握中文,熟悉了解中国文化,未来进入社会将是一个优势。但更多的人表示此举并不可取。
怀雅逊大学儿童早期教育计划主管贝夏达(Judith
Bernard)说,儿童跟父母长期分离后再团聚会产生诸多问题,最常见的是父母失去权威身份,母亲则因感歉咎而过份溺爱,结果更难管教子女。
在加拿大有不少移民家庭由于工作、上学、经济、精力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将刚生或是半岁后的孩子送回国,孩子要读书的时候或是父母度过了艰难时期再接孩子出来。
不否认的是,新移民新到一个国家遇到很多问题,如果带一个年幼的孩子,将牵扯太多的精力,无暇开拓新的事业天地或完成繁重的学业。但是,将孩子送回国给老人代养,是对孩子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老人对于孩子爱的方式和方法完全不同,毕竟有一个隔代的问题。
从早期开发智力的角度来说,父母的作用更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除了血缘上的亲近外,父母亲年轻,思维活跃,即使他不太了解现代早教的理论和培养训练孩子智力的具体方法,他的言行也会影响孩子,在幼小的孩子那里,父母是他人生启蒙最早的教师。在完整的小家庭的环境里,他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与外界交往的能力都会得到正常的发展。
(记者依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