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前文)从内容上看,各家家训中讲孝道的篇章极多,还不厌其烦的列举各项实践细节。家训中一再训诫,取得功名的子孙要分外谦卑感谢,因为若没有祖先德泽庇荫,哪轮得到你有今天这份侥幸?同样道理,子孙努力奋发,为的不是彰显个人价值,而是光宗耀祖;多做善事,则是“积德以遗子孙”。
家训中份量排名其次的,要算“勤俭”二字了。宋朝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就是一篇经典名作。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怎么幸运的家族,都不可能每一世都做大官,何况落拓不羁的世家子最容易败坏先人家业,因此骄奢习气是绝对要不得的。
“一粟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传诵很广两句话,全篇训诫的也是“勤俭”二字。
虽然强调“勤俭”,不过许多家训中可并不赞成“遗厚财给后世子孙”。相反的,他们认为这样有害无益,因为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对此说道:“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家训中再强调的一点就是“恭默”──谨言慎行,宽厚忍让,不招摇惹事。像诸葛亮“诫子书”强调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点出儒者最向往的崇高境界。最戒慎恐惧的,则是子孙骄傲怠慢,好勇斗狠,结果招人嫉恨,甚至惹祸上身,罪殃家门。恭默的德性,还可以表现在慎交友上,富家子弟唯恐交上酒肉朋友,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习气等等。
众多家训中“修齐之道”谈得多,勉学读书的篇章反倒不算最多。这些自己有着赫赫功名的写训者,在家训中却常劝子孙不必介意功名,反而视“耕读传家”为理想目标。
读圣贤书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并非是为了做官富贵。颜之推在“教子”篇里提到,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孩子讲鲜卑语和弹琵琶,还很得意孩子能“伏事公卿,无不宠爱”,颜之推对此表示深恶痛绝。
清朝石成金写的《传家宝全集》也说到,如果把子孙教成“希图前程,指望富贵”的人,结果当了官贪赃坏法,弄到家破身亡,遗累父祖,这可不是子孙不肖,而是父母当初教得差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