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国到加拿大的技术移民,因为在到达加拿大的初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最后前途迥异。一部分人为生活所迫改行从事体力工作,并安于现状;另一部分人不放弃自己的专业和梦想,最后获得成功。《星岛日报》昨天报道了两个不同道路的移民案例,相信对不少技术移民来说,有一定借鉴意义。
锲而不舍 梦想成真
当文陇秀1999年底移居温哥华时,她选择在卑诗水电公司(BC
Hydro)附近居住,心中就有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进入水电公司工作。当时丈夫叫她别做梦,但她坚持,并且在5年后梦想成真,担任该公司高级工程师,干回本行。
现年44岁,来自中国西安的文陇秀表示,移民前做了逾10年电子工程师,担任电力工程控制和保护的工作,负责海外工程,经常到非洲、埃及和马来西亚等地公干。
文陇秀想到自己未做过加拿大的工程,不妨一试,同时也为了女儿日后的教育,一家三口就来到了温哥华。初到时,也是工程师的丈夫告诉她,不要寄望做回本行,但文陇秀不甘心,于是着手求职,并给自己定下两年时间,不成功就回国。
文陇秀每周至少发出3至4份简历,持续6个月都没有回音,后来又向黄页那些有“电子”字眼的公司,逐间致电毛遂自荐。7个月后终于有突破,她在网上找到一家新成立的洋人公司招聘技师,面试后对方更愿意给她工程师的职位,虽然她当时还未取得本省专业工程师资格。她说:“那是我来加拿大最快乐的时刻,觉得新生活真的开始了。”
该公司后来获得卑诗水电公司的外判项目,在2001年底外派文陇秀到卑诗水电公司上班参与项目,但那公司在2002年结业,幸好卑诗水电公司继续给她不同项目做,直到2004年有空缺时正式成为全职高级工程师。当时她仍未取得本地工程师牌照呢。入职的同年她就申请了工程师牌照。
文陇秀认为,技术移民毋须立即领牌才可做回本行,最大挑战反而是第一份工作。她说要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她最欣赏加拿大社会鼓励人尽最大努力,不计较成果,“这个确实是能支撑你走过任何困难。”
土木工程师油站当收银员
吴先生2003年从中国上海移民温哥华时,觉得踏出这一步可能为他日后的人生带来更多机会。但移民前任职土木工程师的吴先生,现在却在油站做收银员。他说,抵埠后不久已放弃重操旧业的想法,因为他未能克服英语的障碍,但他并没有气馁,也不想返回中国,他相信终有一日可找到新机会。
吴先生在30岁决定移民,是因为看到兄姊到海外都有好的发展。当时他觉得自己在中国的英语基础很强,又符合技术移民的条件,于是就移居温哥华。他在移民前负责高层建筑物的现场监理工作。但到加拿大之后4至5个月他就放弃了重操旧业的想法,“至少这三五年之内,是不可能考虑的。”他说。
吴先生认为,有多个障碍难以克服,最大的还是英语能力。“这里面有几个鸿沟是不可能跨越的,我觉得语言是每一个人最大的鸿沟。”他认为,有些第一代移民可以跨越这个英语鸿沟,但也有些人“永远跨越不了”。
据他所知,来自中国的土木工程师近80%的人都克服不了英语的鸿沟,他说,要他以英语熟练交流专业上的规矩和术语实在很困难。“我的回归(专业)可能是一条漫漫长路,或者是一条永远不归路。”
吴先生说,除了英语以外,欠缺发展前景也是一个因素。他评估大温地区的高层建筑地盘只有20个,而上海就至少有200个。虽然如此,他并不因此而感到可惜,移民前从兄姊的经历中也知道会遇到磨难,因此觉得自己的心态和一般的技术移民不同。“他们怀着太大的梦想,怀着太多美好的东西过来,然后心中的失落和难过太多。”
吴先生认为,英语是新移民能否发挥所长的关键。“先把自己的语言做好,然后,也许你的聪明才智和你的才能,会在这块土地上有所发展。”
38岁的吴先生目前在一个油站做收银员,虽然薪金只有每小时10元,但他不认为移民的决定是错误的抉择。
他说,这一两年都不会考虑返回中国,因这里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使他留下来,目前是随遇而安,在油站的工作也有助他提升英语能力,希望克服英语的鸿沟,然后再寻找新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