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88|回复: 0

纽约时报:汤玫捷在哈佛的一年级生活

[复制链接]

0

主题

308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893
发表于 2007-4-6 00: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1日,《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史无前例地用超过约20页的篇幅,以封面故事“新教育”为题报道了中国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出色学生:作者ANN
HULBERT历时一年,全程跟踪采访了原上海复旦附中女生汤玫捷在哈佛的一年级生活。



一次试验

下一次与汤玫捷的谈话,是去年的七月初。她正从八月份的HSYLC峰会的繁忙筹备中抽身出来,和同样来自哈佛的HSYLC活动策划者们(包括一些中国的大学生们)处理一批较晚申请的高中生的资料。为了让这些申请者不用在高考成堆的复习任务中还要想方设法挤出两篇申请短文(一篇中文和一篇英文),汤玫捷把申请截止日期推迟了一些。“回答HSYLC的那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应该算是一种很好的休息。”说到这里,她大笑起来,飘逸的头发随之抖动----她说的可不完全是玩笑话。我眼前的这个大学新生已经正在热切地筹划着一个聚集了20万美元资金的活动(主要由高盛基金会赞助)。减负,这个所谓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不存在於这些学生的议程当中,说是他们在自由而得意地挥扬着他们的竞争热情似乎更加合适一些。

从汤玫捷的小学阶段,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率先开始推行素质教育的时候,她已经是少数无畏地设法穿越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新兴的机遇之间隔阂的学生。她的成长反映出了社会深处对於教育的热情,而这种热情一方面促使了改革,另一方面也给改革提出了挑战。

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y Magazine)四月号邀请美国着名教育专家Ann
Hulbert撰写了题为“新教育”的特别报道。图为本期杂志封面。

汤玫捷最早提到关於她父亲(一个有着较传统背景的中学语文老师)和母亲(一个来自音乐家庭的歌剧演员)的时候,她形容“他们是非常典型的中国父母”。也就是说,“他们十分注重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在中国,孩子的教育被看作是可以让一个家庭牺牲一切时间和金钱的长远事业。在上海一起吃晚饭的时候,侃侃而谈的爸爸坦言“在汤玫捷很小的时候,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看管、引导着她,她也总是很听话地配合我们的指导。”成就的关键是要把努力当作比能力更加重要的因素----在所有对於孝心的表达中,最能让父母欣慰的,莫过於孩子刻苦努力地学习。从她一入学开始,那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时时激励着她,来自西方的进步思想在最初唤醒了她的好奇心和兴趣。汤玫捷告诉我,她母亲也曾经让她背诵母亲当年的小学语文课本;她也像许多其他的孩子一样被送去学音乐、学美术、学书法。这种广泛的能力培养既是孔子自我完善思想的印证,同时也是跟随毛泽东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步伐。中国的家长们这样做是着重於孩子们对於技能的实践和掌握,而美国的家长们则忙着帮孩子们报名那些更富有艺术家气息的额外训练,意图增强他们自我表达和想象创新的能力。

从提倡更加独立自主学习的改革家的视角里,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驱动力有一种混合的作用。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建立在素质教育的拥护者们所强调的----他们无意丢弃亚洲对於纪律、谦虚和家庭责任感的强烈传统,而是用自我培养取而代之----的基础之上。同时,传统式教育往往会强调循规蹈矩、遵从成人和竞争激烈的学业表现。虽然这一强调相对一个40-50人的班级是合理的,然而它却会阻碍个体的自主性的释放,并且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汤玫捷接受的是一套较为传统的教育----学生按排入座,被威严的老师苛刻地管教,力求在任何方面做到最优秀。这种教育方式在80年代的心理学家Harold
W. Stevenson和James W.
Stigler在其1992年发表的书《学习差距:为什麽我们的学校很失败及我们应从日本及中国的教育中学到什麽》中被反复提到及赞扬。但是同时汤枚捷也接受了新式的通识教育。当发现她热爱阅读,她的父亲开始不断的扩充她拥有的书籍----她仍记得在某个夏天,她得到了一套115部西方名着----汤爸爸认为如果孩子能从每本书中学到一点东西,那这些东西累积起来,将是一笔值得拥有的财富。同时,在小学的时候,她就幸运地作为最早一批因为在课外活动和社区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而得到李岚清前副总理的嘉奖。在在学校和上海电视台的安排之下,九岁的汤玫捷和其他几个优秀的三年级学生一起参与制作了每周一档的儿童新闻板块。这个工作意味着她可以不上课而把时间花在制作这个节目上。最终这变成了她一人担纲制作的节目,一做就是三年。原因倒是简单:她的“小同事”的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业与考试,硬是让他们离开了。

汤玫捷在90年代末升入中学,这时正是接收最好的学生和拥有最多资金的“重点中学”被取缔的时候。它们被取缔是为了更大的公平性(虽然它们一如既往的存在至今)。在上海建立一个摇号系统把学生分入各个学校。当玫捷被分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校时,她的父母忧心忡忡,而之后当她在计算机考试中不及格时(她忘了按“保存”键),父母更加不安了。不过很快他们就恢复了,汤妈妈解释说:“让她自己成长,因为我们知道她有多优秀。”事实上,她所收获到的成果远远超越了李岚清前副总理的目标。

“你可以去过你自己的生活,”她告诉我,回忆起在非顶尖中学并不十分紧张的学校气氛,“你有思考的自由。”在众多事情中,她选择了网页设计,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证明她不是电脑白痴,但主要是由於她是一个极其见多识广的女孩。13岁的玫捷作为记者,被因特网的繁荣而震惊。“中国青少年网络太安静落后了。”在她创办好国内最早的青少年网站之后,她又被邀请作为总策划进入了东方少年一个政府授权,为青少年提供大量信息和服务的网站工作。

至此为止,这些伴随着她走进新世纪的经历,正如一部电影一般,告诉人们越是减少优劣观念、越是充满弹性的教育体制,才能让外向开朗、出类拔萃的学生自由地发展自我。她的经历同样在启发着那些固执地坚持约束学生的学校和家长们。2001年,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启动,而私立学校本着“以学生自身为学习的中心,以培养创造力为焦点”的座右铭,往往成为这类改革的先锋。在西外外国语学校,我坐在一个只有29个学生组成的一年级班级的教室里----西式的设计、漂亮的黑板、课桌自由地随意摆放。一位年轻活泼的老师让孩子们同声齐唱那些愉悦而古老的歌谣,并寻找伙伴来练习汉字。整个教室里洋溢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协作气息,这也是西外的老师们所骄傲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30 14: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