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是一个拥有10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印度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地位的逐渐彰显,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的形象,也逐渐在世人的视野中清晰起来。据1998年的统计,全印度共有大学229所(其中国家直属重点大学16所),各类学院10555所,在校生规模707.8万人。现在,印度已经成为世界计算机软件强国、科技大国和人才储备大国,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一批理工科学院已脱颖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简称IIT)始建于1951年,在其短短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印度和世界培养了大批科技精英,成为印度“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上的基点”。作为印度最顶尖的工程教育和研究机构,印度理工学院被誉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
印度理工学院成功的办学历程,除了与印度政府一贯的重视、支持并保有其享有充分自主权等外部因素外,也与印度理工学院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印度理工学院坚持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为目标模式的发展战略,坚持为工业发展和国家需要服务的发展定位,坚持国际合作办学,拓展大学国际化功能的办学理念,各具特色的分校和适应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院务管理体制,坚持高水准高品位教育的精品意识和严格管理等等,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印度理工学院的崛起
一、印度理工学院概况
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是印度最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创建于1951年,是印度国家所属的一个大学体系,目前,印度理工学院共有7所分校,分别是卡拉格普尔分校、孟买分校、马德拉斯分校、坎普尔分校、德里分校、古瓦哈蒂分校和罗克分校。
1.创建
1946 年,印度教育、卫生和农业部的总督执行委员会委员Jogendra Singh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划建立高等理工学院以满足战后印度工业发展的需要。该委员会有22名成员,主席是N·R·Sarkar先生,委员会的报告提议在印度的东部、西部、北部、南部地区建立4所高等理工学院,学院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道路,可能的话成为其附属的成员机构。委员会认为这些学院不仅要培养本科生,而且应从事研究,培养研究工作者和技术教师,毕业生的水准应与国外一流的理工学院相媲美。
印度独立后,政府根据委员会的报告,即着手筹建印度理工学院,1951年8月印度理工学院在卡拉格普尔举行了开学典礼。
2.发展
印度理工学院是按欧美最好的理工大学模式建立和运作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一流大学的风采和品质。鉴于印度理工学院的良好质量和高水平,1956年9 月,印度国会通过了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Kharagpur)法案,把印度理工学院定为全国重点,同时赋予其自治大学的地位。
20 世纪60 年代后,印度政府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发展技术教育,又推行了一项质量改进计划,特别加大理工教育的投入,改进理工院校办学条件,在提高理工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印度理工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61年,印度国会通过理工学院法案,宣布孟买分校、德里分校、古瓦哈蒂分校、坎普尔分校、马德拉斯分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在政府重中之重的支持下,印度理工学院迅速崛起,成为一流的理工大学。
3.体制
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是与其优秀的学生和良好的体制分不开的。印度政府在创立理工学院之初就想建立一所与印度现有大学完全不同的学校,因此印度政府和国会给予了印度理工学院很多特殊的政策,印度理工学院的整个体制是按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设计的。为了使印度理工学院的体制有合法的依据,不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良好运行,印度国会先后立法,通过了1956年“理工学院法案”、“1961年理工学院法案”和“2002年理工学院(修正)案”。根据这些法案,印度理工学院是自治的法人组织,独立行使职能。印度总统是印度理工学院的视学(Visitor),7所理工学院由IIT理事会(IIT Council)集中管理,IIT理事会是由印度政府建立的协调所有学院活动的最高组织。印度政府的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是该理事会主席。其成员包括各分校的校长和管理委员会的主席。职责是协调各分校的工作,提出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各理工学院都有一个管理委员会(Board of Governors),全面负责学校管理和控制。管理委员会的主席由视学指定,校长是委员会的当然成员。评议会(The Senate)决定学校的学术政策、批准课程、开课和考试结果。评议会任命委员会调查不时发生的具体学术问题。各系的教学、培训和研究活动要受到不断的评论,以在设备和标准两方面都得以改进。校长(Director)是评议会主席,学校还设有财政委员会、本科生委员会、研究生委员会、教育研究和计划委员会等,负责提供相关问题的建议。
4.入学
印度理工学院本科生入学标准是:JEE(Joint Entrance Examination),即在全印度进行的大学联合入学考试。大学入学联合考试是面向所有学生和大学的,是极具竞争力和选择性的考试,而对印度理工学院来说,其高质量的生源还在于优秀的报考者众多,学院可从中挑选最好的学生,并严格限制规模,各分校每年都只招生1250名,录取率都在百分之三、四左右。
二、崛起的经验
印度理工学院在短短的50年间就从印度东部的一个废弃的拘留营中走向世界,领导了印度的理工教育和研究、技术进步、新经济发展,并对世界新的技术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其培养的人才可与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的毕业生相媲美。
1.印度政府长期一贯的重视和支持并给予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政府一手兴办的,在办学过程中,印度政府始终在政策上、经费上、办学方向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投入。印度独立之初,印度国会和政府就着手制定长期计划,在印度建立世界水平的一流理工学院。在印度政府和人民的厚望和重视下,印度理工学院得以按世界一流理工学院的标准来建立,在政策、制度、办学模式等方面都拥有其他大学难以具备的自由和特权。这种办学自主权使得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众多大学中别具一格,而这也正是印度理工学院在群雄竞争中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度理工学院恰好又赶上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潮流,使得印度理工学院的优势和声望在世界范围突显出来,这可以说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机遇,但如果没有80年代的拉吉夫·甘地政府和90年代的拉奥政府都把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加大对印度理工学院的重视和支持,印度理工学院也难以凭借信息技术革命的好风,直上青云。
2.为国家服务
创立印度理工学院的理念和理想就是培养科技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实现印度的工业化,促进国家发展。印度理工学院各个分校始终都把满足国家当前和未来的需要作为学校的宗旨,积极参与印度国家最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开发,为印度的国防、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印度理工学院各分校都承担了印度国防部、科技部、能源部、人力资源部等政府机构的科研项目和课程项目,近年来,通过技术转化和工业咨询,又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与工业界、企业界的联系,并发展与私人企业的关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而为国家服务,使得印度理工学院一方面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有充裕的经费和灵活的政策,一方面也因为国家的科学和技术需求使得印度理工学院面对最棘手的和挑战性的科技难题,这极大的激发了印度理工学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此外,为了始终适应国家的奋斗目标、发展远景,印度理工学院要紧跟和赶超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变革趋势,这促使其保持科研和教学上的竞争力。
3.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可以说是印度政府长期一贯的方针政策和发展策略。在印度政府看来,传播和促进知识是大学的传统功能,而国际合作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则是大学的另一个功能。所以,印度在独立后与苏联、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广泛建立了高等教育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又在1949 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印度国家委员会(INC),从而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各国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另外,独立后印度政府也认识到,作为一个科学文化落后的前殖民地国家,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技术支持是迅速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最佳途径之一。尼赫鲁总理就曾说,要赶上不断进步的世界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外面世界的紧密合作是必要的。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当印度决定创建世界一流的理工大学时,印度政府就把国际援助和合作当作一条基本的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苏联对孟实分校的援助,德国对马德拉斯分校的慷慨支援,美国的坎普尔印美项目等可以说是这些分校迅速崛起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动因,如果印度理工学院独自创业,没有接受到这些技术、师资、经费、设备、课程、图书资料、学生交换、项目开发以及办学模式、学术管理、学校运作等涉及到大学发展的方方面面的援助和合作,印度理工学院是不可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产生世界性的声誉和影响的。
印度理工学院的国际化首先体现在其办学模式上,印度理工学院各分校都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管理和标准进行运作,如马德拉斯分校还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其次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国际合作,印度理工学院与欧美一流大学合作开发了许多先进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项目,与外国政府、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基金会等机构进行的合作研究和技术开发更是数不胜数;第三,体现为师资和学生的国际性,印度理工学院的教师是在世界范围内招聘的。而其高质量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来源十分广泛,卡拉格普尔分校校长就说,学院应该从全世界招收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这样学院才具有国际性。
4.优秀的教师队伍
印度理工学院从一开始把教师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卡拉格普尔分校创建之初就在世界范围内聘请最优秀的教师,其电子系和电机工程系的首任主任都是来自欧洲的著名学者。德里分校的教师同样是一支优秀的队伍,其中有几位还享有国内和国际声誉和桂冠,许多教师是印度或其他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专业学会、学术团体的会员,国际著名期刊的编委等。
吸引最优秀的教师可以说是每一所大学的目标,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来说,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那么印度理工学院又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呢?首先,印度理工学院通过国际合作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校已有教师的水准。孟买分校、马德拉斯分校、坎普尔分校、德里分校等一方面聘请西方大学派教授到印度理工学院开设课程以培训教师,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西方大学学习和攻读学位。其次,多方争取经费,以支持优秀学者到印度理工学院任教,坎普尔分校就利用福特基金会的捐赠吸引了上百名教师从国外来到坎普尔长期任教,或作几年的短期工作。第三,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术环境,印度理工学院各分校的校园都极其优美,风景如画,建筑迷人,教师的居住、生活、娱乐、科研条件都非常方便舒适,不但如此,学校还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而这恰是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所不具备的,但它却是真正的学者最为关注的。所以卡拉格普尔分校校长在印度理工学院50周年庆典致词时就说:“只有创造良好的氛围,发展世界一流的R&D设施,我们才能从世界范围内吸引最好的教师来IIT工作”。
5.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
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备受青睐,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优秀的生源,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其高水平的教学。印度理工学院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1)现代化的设施。自印度理工学院建立以来,印度政府和学校就一直购买和配置最先进的教学和研究实施,如仪器、实验室、工场、图书资料等等,并且不断更新。
(2)严格的训练,印度理工学院的教学极为严格,被称为斯巴达式的学校,甚至被比喻为地狱训练营。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印度理工学院虽然严格要求学生,但并不死板一味地苦练,而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发挥学生自身的长处和主动性。
(4)对数理能力的重视。印度人本身就具有数学天赋,印度教育一向重视数学,印度理工学院所招收的学生更是印度的数学天才,即便如此,印度理工学院仍然十分重视和加强数理训练。
(5)对动手能力的强调。印度理工学院不单教授学生书本知识和思维能力,还很重视实践性课程,各分校都有试验工场,装备了许多先进的工作站,20世纪80年代后,配备了大量最新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
(6)人文与科技并重,印度理工学院学生受欢迎的原因在其突出的工程技术方面的特长,还在于其具有在软件设计上不可缺少的形象思维和人文知识。印度理工学院越来越强调对多样性的印度文化的理解,对人类文明的学习。
6.强大的校友会
印度理工学院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毕业生,其毕业生不但在印度的工程技术和工程教育领域占据绝对领导地位,而且广泛分布在南亚、中东、欧洲和北美,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lnfosys技术有限公司的首席总裁NandanM•NHekani先生说:“印度理工学院具有全球声誉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毕业生的杰出成就。”而这些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对母校也是情深意厚,他们以各种方式回馈母校,如德里分校校友赞助设立了4个讲座教授,捐助了15个工学士奖学金。校友与学校之间的重要桥梁就是校友会,校友对学校的支持主要也是通过校友会进行的。
7所印度理工学院都有其校友会,所有分校的校友会也都可称作印度理工学院校友会。7所分校的校友会总部都设在学校本部。分会则遍布印度和全球。如德里分校校友会总部设在德里,印度有9个分部,美国有8个分部,英国有1个分部。
印度理工学院的校友会为母校的成长提供了大量各式各样的帮助。在印度理工学院的所有校友会中,以北美校友会的影响最大,印度理工学院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在美国的华尔街、硅谷、大学、政府等机构中担任重要乃至领导职位,北美校友会的经济上、学术上、教育上的影响向是无与伦比的,对印度理工学院的支持也是难以估量的。
除上述原因,印度理工学院的崛起还有其他因素,如优秀的生源,每年报考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都在10万以上,而印度理工学院各分校的招生人数却一直保持在1千多人,这使得其生源可以说是印度乃至在全世界都是最好的;又如与国内和国际工业界的密切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印度理工学院不但获得了先进的设备和资金,还由此掌握了最前沿的技术,像与微软、IBM、国家半导体公司、朗讯等大公司的合作就使印度理工学院获益匪浅。
20 世纪 90年代,印度政府有见于印度理工学院的世界性影响,以及印度理工学院一所又一所分校的成功,使得印度政府雄心勃勃,构想出了一个21世纪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高等理工教育的宏伟规划,以全面提升印度理工教育的水平。21世纪的第一年,印度理工学院就迎来了他的第7位兄弟----罗克分校,而且印度政府还计划将全国43所地区性工程学院提高到或改造成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不仅使印度理工学院,也使印度高等教育乃至印度国家和民族都得到世界的认可,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声誉,孟买地方管理委员会主席Menon 教授说:“印度理工学院大学体系是印度民族引以为豪的一颗宝石。一所印度理工学院的工学士商标可能是印度独立以来第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商标”。
厚积薄发----印度理工学院成功之谜
一、引言
在一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印度不过是一个民族矛盾冲突频繁、贫穷封闭、基础设施落后的人口大国。但正是这个国家,近些年开始渐渐显示出一个世界大国的潜质。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大跃进”,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把这个不久前还被人们视为“睡狮”的国家,推上了国际经济舞台。软件业作为印度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利器,不仅使这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赢得尊重,还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目前,印度软件产业的产值约每18个月就翻一番,软件开发和用户软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仅次于美国。2000年印度软件业总产值达83亿美元,出口额为40多亿美元,占其出口总值的40%以上。相比之下,中国1999年软件出口额只有1.3亿美元,到现在尚未突破 10亿美元。在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中,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质量及成本三项综合指数均位居世界首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认定:未来世界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日本,也不是欧洲国家,而是印度。
那么,支撑这个国家在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上的基点是什么呢?是一个中国人也许还不太熟悉的“世界著名大学”,它就是印度理工学院。
据有关资料统计,印度从事软件行业的人员有25万人,其中8万人直接向欧美客户提供技术服务,而这8万人中大多数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帕克莱分校副教授萨克斯最近对美国高科技企业集中地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进行了一次调查,在2000多个新成立的企业中,约40%的企业是由印度人开办的,这当中又几乎有一半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如此多的IIT毕业生占据美国知识科技界以及大型企业的重要位置,足以证明印度理工学院的办学水平。
这所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的学校,已经成为印度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标志。在国际高科技领域的人力资源市场,有人说,当前最具国际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产品”,无疑首推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为方便网罗人才,IBM、微软、思科、惠普等公司都在这些学院设有办事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IIT毕业生的质量可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以及巴黎综合技术大学相媲美。难怪比尔·盖茨先生称IIT是“改变了世界的了不起大学”。2000年《亚洲周刊》评选亚洲最佳理工学院,IIT有五所分校分别进入前十强(中国大陆高校最好的排名是第15名----笔者注),他们分别是IIT孟买分校(排名第3)、IIT 德里分校(排名第4)、IIT马德拉斯分校(排名第5)、IIT坎普尔分校(排名第7)、IIT卡拉格普尔分校(排名第8)。
为什么印度理工学院能成为引人注目的世界一流大学,它的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呢?
二、行政管理体制
1958年,印度政府颁布《科学政策决议》,就科学研究与发展提出6大目标,其中与高等工程教育有关的两点是:保证在国内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科学家,并视其为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执行各种培训科技人员计划,以满足国家在科学、教育、工农业、国防等领域的需要。
为与《科学政策决议》相适应,保证印度理工学院的健康发展,印度政府于1961年又颁布了由议会通过的《理工大学法》,明确规定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享有与大学的同等地位,是法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同时该法律还规定:印度现任总统是各理工学院的“视察者”(Visitors),以确保国家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方针的控制及调整。
从表面上看,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国家法律“点名”的重点大学,可能容易出现因官僚体制运作而衍生所谓“行政教育”通常存有的毛病。但由于印度政府筹建印度理工学院的定位思想,首先就形成了一个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诸要素的意识,所以,政府行为实际是以“无为无不为” 的方式介入学校管理的。而政府这种无为无不为的管理模式,恐怕就是形成印度理工学院管理特色并导致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1.务虚不务实的“上级管理体制”
印度理工学院各分校均设有高级委员会,其成员直接由总统任命。但是,这个名义上的最高权力部门与学校并不存在实质性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也不干预各理工学院的具体决策,它只是定期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检查,起一种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沟通”作用。此外,针对印度各理工学院的事务,还设有“主管人员董事会”(Board of Governors),其中主席由视察者任命,其他成员主要有:印度理工学院各分校的院长;各分校所在地的邦政府指定一人,但这个人必须是当地著名的科技专家或企业家;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任命4位来自教育学、工程学或自然科学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或实践经验的专家;每所印度理工学院从该院评议会中任命两名教授。由于这个董事会的多数成员不常来学校,其职能行使实际也主要限定在“协商与沟通”层面。
2.体现教授治校、学术自治、学术自由风格的IIT院务管理体制
真正具有独立行使学院管理权力的是IIT各分校设立的行政理事会、评议会以及自治校友会。这些部门的成员主要由教授和科研人员组成,没有代表政府的政党成员和官员。他们各司其职,分别负责管理学校的日常行政事务与学术研究工作。IIT这种符合现代大学要素的管理体制,保证了行政事务与学术研究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独立决定,从而把决策失误降到最低水平,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官办行政教育对学术自治的干预。例如,在各理事会中,成员可以自由地讨论,审核教职员工的意见,甚至否决院长的决定。又如,IIT的教授人数是行政人员的两倍,他们大都集教学、科研、行政于一身,尽管忙,却有效抑制了官僚意识的萌生,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率。因此,基于“学术本位”的导向,IIT的教授们都能完全超然于“官念”之上,他们信奉唯有全身心投入学术并取得成就才能赢得社会尊重这样一个真理,根本不需要借助非学术性的舞台去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三、适应岗位与创造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不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复制与传授,而是文明的传承与创造。换言之,“适应”市场需求与“导引”市场变革是工程教育发展“两位一体”的神圣使命。印度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坚持多样性与综合性相结合,进而构建个性化和终身性的工程教育体系。为实现这个培养目标,IIT采取了多项措施:
一是不惜重金多方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教授来校任教。印度理工学院的师生比可能是全球大学最高之一。世界性的大学师生比一般为1∶15至1∶20,而印度理工学院则为1∶6至1∶8。这样高的师生比例,使因人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实现程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自然得到了保证。
二是入学门槛高,要求严。在印度,IIT是享有“入学难、学习难、毕业难”三难之名的“斯巴达”式大学,入学竞争异常激烈。每年全印度有10多万人报考该校,但录取率极低,不到四十分之一。对学生而言,考入IIT,既可能是荣誉,也可能是噩梦,因为学校给他们提出了近乎苛刻的学习要求。1970年毕业于 IIT孟买分校、现任美国万国宝通银行行政总裁的麦尼扎斯,就对该校主讲电机工程课程的卡马教授的教学轶事记忆犹新。这位被学生们称为“暴君教授”的人, 评分方法别具一格:不论全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他只会评出一个A给最好的一个学生,B也只有一个,其他的人,不管成绩究竟怎样, 都只给C、D、E,甚至F。这位教授的理由是:IIT是英才云集之地,不能让这些人成为三流货色。互联网浏览器创始人之一的哈裹纳拉仁,1988年毕业于 IIT马德拉斯分校,他介绍了当时该校电机工程教授雷迪的“独特”评分方法:每道题目的答案,要求准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算不准,得零分。就这样,吃“鸭蛋”变成常事,有的学生甚至由年头吃到年尾。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才催生了IIT的高质量。一些学生因通不过学校的考试或不适应学校严格要求的巨大压力而被无情淘汰,其比例高达20%。
三是重视实践性教学,学校教育与产业互动保持高度协调。IIT的负责人认为,学校的责任就是要利用产业界的力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对科技产业发展有充分了解和接触的校园环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IIT各分校均建有实习车间,甚至还开设了一般职业学校才讲授的技能课,如开机床、操作发动机等。此外, IIT有许多专业课程直接由“业界老师”主讲,如IBM公司的“电子商务最新运用”、摩托罗拉公司的 “通信软件”等。由于这些“业界老师”教的都是最新的软件技术,这就使学校教育内容与产业动态保持了密切关联,这样,学校与业界便共同串联建起了一个互利互惠的循环体系:产业界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学校搭桥运输养分,学生毕业后投身产业,又把吸收的养分回馈产业。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产学研模式,保证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界的创新体系不脱节,这也是业界人士特别偏爱IIT毕业生的原因之一。
四是专业课程建构在“核心课程”基础之上,尊重学校、教师的教学自主权。IIT的核心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科技人文科学(Technical Arts)及工程科学中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理、工、文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的学业和设计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下,体现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特点。例如,IIT开设了沟通技巧之类的课程,让学生学会怎样清楚地表达意见,怎样快速切入话题重点,怎样使自己更像个“绅士”等。此外,IIT各分校都有权调整本校的专业设置,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设计并实施教学或科研计划。
五是在保持共性的前提下,鼓励特色突破。IIT毕业生的共同特点是人所共知的。有人说,到这个学校选人,即使闭上眼睛随便拉上一个,也肯定是个不错的人才。其实,除共性外,IIT各分校的“个性”也是比较突出的,如德里分校侧重工程学;坎普尔分校在侧重工程学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孟买分校强调培养专家研究型人才,实行工学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公开答辩制度;卡拉格普尔分校重视工程专门理论的学习与技能操作,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马德拉斯分校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工程制图训练,主张学生要多参与当地业界的活动,以与业界保持互动。
印度理工学院能从世界高校之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著名理工类大学,从特定的角度打破了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可能办出世界一流尤其是工程技术类一流大学的“神话”。其实,印度理工学院固然在印度国内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据说办学经费从未出现过拮据现象,但美国互联网浏览器创办人之一的哈裹纳拉仁,1988年从IIT马德拉斯分校毕业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读硕士学位,当他看到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教科书时,竟“怔住”了,说:“在IIT,因教科书太贵,常常是每班二十几人共用一本书,大家轮流读。”从如此“艰苦”的学习环境分析,印度理工学院的硬件条件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依我看,IIT成功的关键主要还是“制度文明”的产物。当然,这个“文明制度”不是印度理工学院“管理创新”的成果,它只是“真正”借助了国际上先进的大学管理理念,即以“学术本位”为办学核心宗旨。换言之,创建优秀大学,投入当然重要, 但如果没有适宜“学术生存”的内外部办学环境,投入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印度理工学院的成功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国际合作:印度理工学院的一流大学之路
印度理工学院可以说是印度高等教育最大和最强的品牌,就是在南亚、中东、美国和欧洲,印度理工学院的金字招牌比起哈佛、斯坦福、MIT来也毫不逊色。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毛里求斯、新加坡、斯里兰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领导人也要求在他们的国家建“印度理工学院”。而第一所印度理工学院创建至今才50多年,其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考察和分析印度理工学院崛起的历程就会发现,国际合作、走国际化的道路是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法门。
一、国际合作的开始
印度独立后,满怀希望和憧憬的新政府总理尼赫鲁就认识到,要把一个刚从殖民地独立出来的贫穷落后国家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理工教育。为此,印度创建了数所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理工学院不仅以国际一流的理工学院为目标,而且直接通过与国际一流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合作将学院从一开始就置于高水平的平台上,从而为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951 年创建的第一所印度理工学院卡拉格普尔分校就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原型构建起学术、科研和管理制度,从而在制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一流的接轨。学院又从教师建设着手,聘请印度杰出的科学家戈什爵士为校长,不仅汇聚了印度最优秀的学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招揽最优秀的教师,最先聘来的是欧洲的杰出学者克劳斯教授和蒂施纳教授,蒂施纳教授还是电子学和电子通讯工程系的首任主任。这样,从一开始学校就建设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0 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决定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发展理工教育,并推行质量改进计划。印度政府在办理工教育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技术、教育、人才和经济基础都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办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教育,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借助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力量,来帮助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印度政府于1956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成合作,该合作的产物就是 1957年在孟买建立的印度理工学院。从1956年到 1973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孟买分校接受了大量的前苏联援助。前苏联不仅赠送了大批教学科研设备,还派出专家到孟买指导,共派出了59名专家和 14名技术员。为了培养孟买分校一流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供奖学金让前苏联培养了27名印度教师。1965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孟买分校又接受了前苏联提供的额外援助,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二、印德协议与马德拉斯分校
如果说孟买分校是印度与国际合作办高水平理工大学的初步尝试,那么,马德拉斯分校的创建和发展则标志着印度与国际合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化。1956年6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西德,德国联邦政府提出帮助印度建立一所高等理工学院。 1958年,印德政府在波恩签订了在马德拉斯建立印度理工学院的协议。根据协议,德国委派20名德国教授和专家、5名工长到马德拉斯;提供约1800万卢比的科研设备;由德国工科大学为印度培养 20名特定专业的教师。在德国全方位援助和支持下,马德拉斯分校于1959年建成,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1961年)就成为全国重点大学。国际合作还是马德拉斯分校持续发展的动力。1966年印德签订了第二个印德协议,德国向印度的20个实验室提供完备的设备;并为印度提供急需的新实验室;向印度选派教授、专家;由德国大学培训60名印度教师和技术人员。20世纪60年代,德国总统以及柏林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波恩大学、汉堡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相继访问了马德拉斯。马德拉斯分校校长也于1967年访问了德国。这些互访强化了马德拉斯分校与德国工业大学之间强有力的联系,拓展了印德援助项目,促进了印德合作的成功。
1974 年,印德政府又开始实施第四次印德协议,内容包括通过R&D项目建立印德大学间的合作关系、加强工业咨询服务、启动电机工程研究生项目。1981 年,第五个印德协议签署,两国继续加强大学间的合作项目,推动微处理器实验室、低温实验室和高聚合物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交换访学学者。在与德国合作的同时,马德拉斯分校还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如1976年法国政府签订了一项与马德拉斯分校航空系合作和援助的协议。
三、坎普尔印美项目
坎普尔分校的“坎普尔印美项目(1962- 1972)”(KIAP)成为国际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1958年,美国国际开发署 (USAID)准备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援建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为此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和MIT派出两个考察小组调查印度的工程教育。根据考察小组的报告,美国国际开发署于1961年组建了援助坎普尔分校的9所顶尖大学联盟,成员包括: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理工学院、凯斯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普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美国国际开发署与设在麻省的教育开发中心达成协议,联合管理该项目。坎普尔印美项目为期10年(1962-1972年),其主要贡献体现在三方面:
1.美国大学联盟的专家到坎普尔指导。美国大学联盟的专家虽然不多,但都是专业教师,他们从9所大学带来了较宽广的思想和智力资源。坎普尔印美项目的历任主任都是美国的著名教授。到1972年6月,美国共有200人参与到坎普尔项目中。
2.坎普尔分校的教师到美国联盟大学接受科研训练。坎普尔分校先后有50位教师和技术人员在美国联盟大学接受专门训练,其中,5位获得博士学位,1位获得理学硕士学位。该项目还推动了海外学者回印度执教。
3. 印度获得的设备、书籍和期刊。到1971年 6月,坎普尔印美项目共计花费了750万美元为坎普尔分校的各系和研究中心提供设备。普渡大学图书馆合作项目为坎普尔分校图书馆购买的书籍和过期期刊约4 万册,价值720万美元。通过该项目,印度获得了一些难得的珍贵资料,如美国宇航局和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专题报告。
在这些直接的贡献之外,坎普尔印美项目还促成了多项有原创性贡献的合作研究,并使大批学生到美国追求更高学位,其中许多人成长为科学技术重要领域的国际权威。坎普尔分校的毕业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对坎普尔分校而言,如果没有印美项目,也许就不会有坎普尔分校今日的辉煌和声誉。
四、国际合作的全面深化
20 世纪80年代后,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印度理工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合作的力度,利用己有的基础和机制探索多形式、全方面的合作模式。如在德国学术交流服务中心资助下,6所IIT学校与6所顶尖的德国工业大学(亚琛、柏林、达姆施塔特、德累斯顿、卡尔斯鲁厄、斯图亚特)开展研究生合作培养;卡拉格普尔分校在科研、经费、设备、人才、课程等方面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国际合作;德里分校开展学生、教师交换,合作研究,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等形式的合作。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 利用国外支持实现教学科研实施和设备的现代化。因为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变化,所以实验设备和设施要现代化,新的实验室也要建立,但这要花费巨额资金,而发展中国家大学的经费都较为紧张,印度理工学院对此并不完全依赖政府和国内,而是大力借助国外的支持。卡拉格普尔分校在20世纪90年代后,学校、各系和研究中心几乎都引进和装备了最先进的设备,如农业和食品工程系的工业酶生产的移动实验室装置等,还建立许多新的实验室,如全印度唯一能制作0.18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国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这些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绝大多数都是海外基金会(包括校友会)和跨国公司支持和资助的,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就是在国家半导体公司和印度理工学院基金会的支持下建立的。现代化的设备和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利用这些新的实验设施,卡拉格普尔分校开发出的微芯片和相控阵雷达为印度的国防和空间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德里分校则采取筑巢引风的方式,为吸引国际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赞助研究、合作研究,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支持性的基础研究中心。德里分校认为在创建基础研究中心过程中,一方面会带来赞助研究,一方面也会为一些新出现的技术领域带来先进设备。的确,一些跨国公司都因为看中德里分校良好的研究基础,在德里分校建立了实验室,像英特尔公司的技术实验室、思科公司的高级网络实验室、菲利普半导体公司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验室、IBM公司的高级程序计算机设备实验室等。
2. 开展科研合作。卡拉格普尔分校于1982年成立赞助研究与工业咨询中心,不仅是学校与印度国内的政府和各种机构合作的中介,更是学校与国际机构接触的平台。1996-2000年,共进行了300个科研项目,价值6亿卢比。其中来自国际机构的就有: 英特尔、德州仪器、北方电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福特基金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欧盟等。德里分校开展的国际赞助研究项目非常多,如:西南和东北季风时印度洋大气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研究(美国海军办公室)、欧亚大陆雪盖层对印度夏季季风的实际效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湿润热带国家雨季收成研究(欧洲委员会)等。德里分校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摩托罗拉公司等国际组织和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合作研究和咨询项目也都是印度的国家重点领域。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研究不仅扩大了印度理工学院的国际影响,而且提升了其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分享了研发的经验和知识,占据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位置。
3. 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第三世界国家因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学术环境的基础较弱,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在学科发展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通过国际合作则有事半功倍之效。印度理工学院正是凭借国际合作的途径使自己的某些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挤身世界前列。孟买分校十分注重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学科建设,如在人类环境工程学和工业设计、粉尘冶金学和太阳能领域与俄罗斯合作;在海岸工程学、运输工程学和城市规划与建筑领域与英国合作,这些合作使孟买分校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4. 师资队伍建设。吸引最优秀的教师可以说是每一所大学的目标,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来说,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那么印度理工学院又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呢?首先,印度理工学院通过国际合作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校己有教师的水准,孟买分校、马德拉斯分校、坎普尔分校、德里分校等一方面聘请西方大学教授到印度理工学院开设课程以培训教师,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西方大学学习和攻读学位。其次,多方争取经费,以支持优秀学者到印度理工学院任教。
五、结论与启示
1.结论
综上所述,印度理工学院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与国际合作,走国际化的道路。而所以如此,是与印度政府的观念和政策分不开的。在印度政府看来,传播和促进知识是大学的传统功能,而国际合作则是大学的另一个功能。所以,印度与苏联、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建立了高等教育方面的广泛联系和合作,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印度国家委员会(INCCU),从而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各国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印度从尼赫鲁政府时就已认识到,发展中国家要提升科学技术和理工教育的水平,就必须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技术支持,开展国际合作。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当印度决定创建世界一流的理工大学时,就把国际援助和合作当作一条捷径,先后接受苏联、德国、美国、英国等国的技术援助,创办或合作发展了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马德拉斯分校、坎普尔分校、德里分校。由此,印度理工学院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及其最顶尖的大学建立了学术、人员、研究等各方面广泛密切深入的联系;而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国际高等教育的最新潮流也随之为印度理工学院所掌握、了解和吸收;也正是通过这个渠道,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撒向世界各地。到20世纪 80年代,当这些60-70年代的毕业生基本成熟,在各自的工作上充分展示出其才干时,印度理工学院也就收获了世界性的声誉和影响。
2.启示
印度理工学院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借助国际合作、走国际化的道路迅速倔起为世界一流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和正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大学来说无疑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发展中国家科技教育都相当落后,但在科技教育上追赶发达国家也是有捷径可循的,曾是殖民地的印度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援助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从建设一流大学来说,中国大学在相当封闭的环境中独自摸索中国大学制度,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但因远离国际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和缺乏国际竞争,中国大学在理念、制度、功能上都有相当的缺失和不足,虽经20多年的改革发展,但因缺乏必要的人才基础、思想和观念基础、制度基础,中国大学要发展成为现代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我们若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就会看到,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带给印度的不仅是几所世界水平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这些大学在国际合作中建立了与发达国家广泛、深厚、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相互认同的情感。而正是后者使得印度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印度与美国越来越紧密的战略关系,决不单纯是地缘政治的因素,而与一大批印度人进入美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新闻、智库等领导层有关,印度与俄罗斯的深厚关系,也与两国间各领域绵密的人脉有关。中国政府和高等学校从现在开始应有意识地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合作,特别是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的教育关系,并通过由此建立的与领导层的友好关系。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国际合作的一些负面因素,因为发达国家的文化、科技和高等教育霸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时要维护自身利益会遇到一些困难。此外,大学若过分追求国际化,虽然能扩大其国际影响和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地位,但常常导致其对国内的贡献不足。印度理工学院就存在这些问题,近年来,印度理工学院也意识到这些,并努力加以改进,如通过留校任教和奖学金等措施吸引优秀学生留在本校读研究生,强调面向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科研和服务。中国大学在进行国际合作时也应把握好国际化与为国家服务的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