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12|回复: 0

魏徵进谏不为人知的缘由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发表于 2007-5-19 11: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rl=http://blog..cn/main/html/showpic.html#url=http://album..cn/pic/4d22f1fc02000w7v][/url] 

帝王图 (摹本)

敦煌220窟壁画,贞观十六年前后绘制,令人很容易联想起当时皇帝李世民和他的一班名臣。

魏徵敢于进谏,历史上已经留下定论。魏徵为什么能够进谏,在《旧唐书》或者其他史籍中都有记载,大概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说魏徵这个人有治国之才,第二是魏徵性格刚直,有性格方面的因素。还有第三条,就是对唐太宗的知遇之恩。玄武门政变之后,作为东宫的一个重要官员,李世民非但没有杀他,还重用他,这就是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把自己豁出去了,不管皇帝高兴不高兴,只要对国家好对人民好,这意见我非提不可。

上面只讲了三个理由,其实还有第四个理由,今天我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制度性的理由,魏徵是在尽职尽责。李世民一开始任命魏徵在东宫做一个小官,后来很快让他做了谏议大夫,正五品。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唐朝的谏官包括谏议大夫,还有左右拾遗、补阙等。谏议大夫平时在门下省办公,也参与门下省的工作。魏徵是谏官中最重要的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任务就是负责给皇帝进谏,他担任这样的职务他不进谏谁进谏啊?这是他的职务要求的。

后来,魏徵又很快成了秘书监,是从三品,负责管理图书、资料的文职。唐朝的宫廷藏书最早是在魏徵的手中丰富起来的。他做秘书监的时候,还参与朝政。这是唐朝官制的一个特点,就是你本来有具体职务,然后给你加一个衔,叫参与朝政。

唐朝的重要会议大约有几种,一个是行政办公会议,就是部长级会议,叫八座议事,就是六个部的长官尚书加上左、右仆射一起开会。比它再高的就是政事堂会议,政事堂在门下省,这是一个宰相会议。宰相有很多人,凡是有“参与朝政”这种职衔的人都可以参加宰相会议。第三个更高级的就是皇帝的御前会议。有了参与朝政这个头衔,既可以参加宰相的这个政事堂会议,也可以参加皇帝的御前会议。所以魏徵一直未曾离开提意见的职位。贞观七年,他当了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门下省的工作就是审核皇帝的命令,看它对不对,对了就发给尚书省执行,不对就反驳回起草诏令的中书省。为什么魏徵的意见总是那么多呢?因为一直到死,他都是门下省的长官或负责人。

贞观元年,右仆射封德彝为检点使,检点府兵。当时兵力不足,封德彝提了个建议,要把十八岁以上的中男,也检点入军。在唐朝,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为国家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始生为黄,即刚一出生的孩子叫黄,黄口小儿就指这个年龄。四岁为小,四岁了,就是小孩了,在户籍册上都要注明。到了十六岁,就是中男,是半大小伙子了。二十岁为丁,就是成年人了。二十岁了就要承担国家的兵役。现在既然形势所需,皇帝就同意了封德彝的建议。敕书发出三四次,魏徵坚持不签署。不但不签署,还要上奏,提出自己的反对理由,大概就是中男身体还没有长成之类。封德彝也不示弱,说中男也有长得很强壮的。

太宗于是大怒,继续出敕,魏徵还是不签署。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把魏徵和门下省负责人王珪都招来开会。太宗声色俱厉地说:“中男要是身形矮小,自然不会点入军中。若体貌魁伟,当然可以征发。你这么固执,简直不可理喻!”魏徵正色说道:“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魏徵是从国家更长远的利益来看待这个征兵问题,你不能把年轻人都点了兵,都点了兵,赋税怎么办?以后再需要征兵怎么办?你不能把人力一下子用完啊。国家治理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只看眼前啊。道理很简单,一讨论就明白了。皇帝就立刻下令,禁止下发这个文件。最终,皇帝被魏徵说服,并奖赏魏徵和王珪。

魏徵敢于如此坚持,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他的话才有说服力。

有人也许会说,魏徵担任门下省的官员,是太宗任命的,主要还是太宗用人得当。这么说虽然也不错,但是门下省这个机构,可不是唐太宗发明的,那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门下省审核诏书,也不是始于唐太宗。唐朝特别是太宗时期的理性行政十分突出,除了太宗本人的开明以外,在制度的设置上最能体现理性精神的就是门下省这个机构。

在决策阶段努力减少错误,对于国家健康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错误的决策不算错误,错误的决策实施了才是真正的错误。凡是大面积的国家错误,一定是在决策阶段就出了问题,并得以贯彻执行,最后造成重大后果。加强决策阶段的讨论,就可以从源头上尽量避免错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03: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