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25|回复: 0

“魂商”VS“个人价值”:新老“海归”PK回国路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5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91
发表于 2007-5-29 02: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海归”崇尚“魂商”,“新海归”追求个人价值,他们是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代人

  “新海归”、“老海归”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词,成了人们对不同时间段留学回国人员的习惯称谓。新、老海归在学业、成才、就业、创业等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新海归”们最想要什么?面对后起之秀们的冲击,“老海归”们又在想什么?由此引发出一场“新”“老”海归的PK。

  魂商:“老海归”崇高的精神境界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魂商,比情商更重要。北大国际MBA美方院长杨壮曾在2006年的欧美同学会的大型年会上提出了海归“魂商”的概念。他认为,智商高的人可以很聪明,情商高的人可以很有魅力,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则要在魂商上高出一筹才行。也就是说,要有一种精神力量。目前所谓的“老海归”
们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出的一种力量,影响着时代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归国留学生的代表——王辉耀在《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从小就很向往一种高尚的生命,憧憬做一个有所作为、于社会有益的人;同时也希望不浪费、不虚度一个人只有这么一次的宝贵生命。既然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把自己生命的价值体现出来,使生命过得有意义,对社会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我现在还不知未来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我,而我所等待的就是立即去奋斗,去行动,去有所作为,去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造福社会。在我看来,寻求对人类最优秀知识的理解和继承,吸纳已知和未知的智慧,创造并完成属于自己的事业,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事。”不难看出,这其中充分显现了这位“老海归”代表的“魂商”概念。

  对于魂商的理解,王辉耀表示,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无不经历过一个从内陆走向海洋、从本土走向世界的过程。伴随着中国进入全新的开放格局,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作用也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在帮助世界走向中国的同时,又开始帮助中国走向世界,努力成为中国进军世界的国际化团队。这些年来,中国留学人员在科教战线、在回国创业、在跨国企业、在大型国企海外上市、在高科技、新经济和文化艺术等领域都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预见,在中国崛起进程中,掌握国际视野和国际文化的海归必将成为中国在新世纪领跑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些,都需要海归本身有着极强的报效祖国的意识与意愿。我想,这就是“魂商”的充分体现。

  实现个人价值:“新海归”追求的理想

  与多年前归国学人怀揣报效祖国梦想略有不同的是,当代的海归,似乎更看重个人价值的体现,与老海归相比,他们显得更加实际。

  目前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营业处经理的王军已经回国两年多了,她自称自己属于是运气比较好的那一类,虽然刚回国的时候很是困惑,发现自己竟然不理解国内的环境了……当时恰巧赶上2004年底,不仅海归,连国内的大学生整体就业环境都不是很好。王军当时的想法是:自己30多岁了,如果要从基层做起肯定是做不来的,而且自己出国前一直做营销,本来抱着出国读ACCA和会计的她受情感因素影响,先去马来西亚,又赶到澳大利亚和男朋友相聚,并读了管理方面的
MBA。

  说到自己能做什么,她觉得自己很适合做培训,也能做好培训。并想将此作为自己可以延续发展下去的事业。

  同样,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的李恺也遭遇了相同的困惑。他是高校扩招前的最后一届大学生。2002年本科毕业时,顺利地考取了北京市某区政府公务员。工作不久,就收到了美国坦普尔大学比斯利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为了继续深造,他辞去工作,赴美留学。

  两年后,李恺学成归国,这时他才发现国内整个就业形势完全变了,求职时四处碰壁的经历让他感到迷茫:自己本科时就是校学生会主席,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不错,当时都能找到那么好的工作。怎么出国读了研,学了新知识,反而从大家抢着要的香饽饽变得无人问津了呢?

  李恺尽管没有换那么多份工作,但从迷茫到找回自信,他也走过了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多次求职受挫的经历让李恺逐渐认识到,自己心气太高和缺乏工作经验是求职的最大障碍。于是他转换心态,先就业后择业,进入国家某部委直属的行业社团工作。现在他的想法就是踏踏实实做事,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进一步再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海归”PK:希望能和“老海归”交流和沟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回来的“新海归”们受“老海归”耀眼的“光环”影响,在遭遇回国后种种碰壁和不如意后,很想搭乘“老海归”已经稳固的“班车”,想在前辈们的扶持下,借势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找条捷径。如,北京一家“新海归”俱乐部的负责人就对记者说:“我们很希望和‘老海归’能有沟通、交流、合作的机会,一起做点事。但又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跟他们接触,那些‘老海归’好像都比较傲……。”他认为,“新海归”们虽然经验不如老海归,但也同样是经历了海外留学、同样想回国后做点事,只不过机缘不凑巧罢了,没有那么幸运。当问及能和“老海归”做哪些事时,这位“新海归”觉得:“除了工作上的协作外,在归国学生的联谊方面,我们可以做些‘老海归’没精力、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如,帮刚回国的‘新海归’找工作、帮助‘新海归’入乡随俗尽快适应国内环境等一些很实际的事,这些事他们是没有精力去做的,可能也不屑去做,而这些正是我们的长项。比如欧美同学会的一些活动中,给海归的附加服务也是我们这些‘新海归’
有能力做,且愿意做的。”

  “另外,‘老海归’给我的印象是面部没表情,总是在做商务活动等很正规的活动,一点也不活跃,导致我周围很多年轻的海归不愿意参与和加入。”

  据他介绍,目前,他们喜欢组织和参与的一些活动大多数是AA制,主要活动也是以玩为主,在玩中交流。“我想,这才符合现代一代海归的特质。”“新海归”的灵活思维把自己所处的群体这样定义。

  “老海归”答复:完全是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代人

  对于“老海归”是否可以与“新海归”合作,或者该怎样沟通?记者拨通了一位“老海归”的电话,听到“新海归”的想法,“老海归”一点也不感奇怪,只是话语中显得语重心长:“我们刚出国时的经济情况一般都不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养活自己,因此愿意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即使是去扫地也会扫得很用心。而如今的‘小海归’们家里经济条件一般都不错,对自己期望值偏高,容易高不成低不就。近几年出国留学的学生虽然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管理类、经济类等占到60%
以上,且多是目前国内紧缺急需的专业,但由于管理类、经济类等属于非技术性行业,比如消费品、市场和人力资源领域等等,而小“海归”们在国外所学的理论往往跟国内环境“脱节”,使得他们的竞争力大大降低。

  “在这种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两代人注定了做事方式、风格及抱负的不同境地。我们所做的一些高级商务活动不拒绝‘新海归’们参与,但一块儿组织活动可能就有点困难,因为彼此对事情的理解力在不同程度上会略有偏差。我们一些高规格的商务活动中都是些名家参与,只有与我们同样经历、能同等对话的‘老海归’们能邀请到,换成‘新海归’难度会很大;而且,‘新海归’的活动还处在交流、沟通阶段,而我们已经走过了这段路程,现在需要的是强化和发展。也就是说,老鹰和小鸡目前是不可能一起飞的,对于他们,确实需要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

  不过,这位“老海归”觉得,“新海归”确实思维灵活、可塑造性强、有活力和朝气,这些也是“老海归”要学习的地方。

  猎头:“老海归”、“新海归”有“代沟”很正常

  无论“老海归”还是“新海归”,都是“人才”的代名词,帮助企业挖人才的猎头对此事又如何看待呢?北京泰来猎头事务所的领导者纪云认为:“正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群体和圈子一样,老海归不接纳新海归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本来就不属于一个群体。”

  “我倒认为,‘新海归’应该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首先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逐步地成熟、发展。”

  “另外,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是环境本身。以前,出国的留学生都是学习优秀的‘尖子生’,由国家送去美、英等国培养,学习都非常刻苦,毕业后大多又具有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对西方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理解。可以说,留学时间十年以上的‘海归’含金量最高。最近几年留学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只要有梦想与足够的经济支持就可以去国外留学。如现在的‘小海归’有很多是因为国内高考失败才被迫出国,自己没有明确的目的。许多国家入学条件宽松,文凭含金量低,很难让留学生们掌握真才实学。有的留学生回国后甚至连基本的英语会话都还成问题。留学生市场本身发生了质的改变。所以,就像‘海归派’与本土人才各具优势,难以互相替代一样,新海归与老海归也不可能融合在一起。”

  不一样的路程不一样的发展

  “老海归”与“新海归”位置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很容易理解,以前的“海归”大多经历丰富,对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价值。10年前出国留学的“老海归”所学专业多集中在高科技行业,有“手艺”到哪儿都有饭吃。“新海归”则不同,大多数是奔着当前热门的专业去学习,如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等,这些不像技术性强的专业那样很快能进入实操阶段,而要经过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和不断提高个人学习能力才能做好。而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老海归”接受的是精英式教育,回国后不存在就业问题,而“新海归”接受的是准大众化教育,客观环境也完全不同了,生存和就业成了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

  正像纪云这位老猎头所说,“新”“老”海归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以前,“海归”们大都是因为学习优秀留学出国,毕业后又在所在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对西方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理解,素质比较好,面对国内人力资源需求,获取高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许多国家把吸引留学生作为一种产业,入学条件宽松,文凭含金量降低,造成留学归国人员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新海归”缺少真才实学,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给“海归”的价值大打折扣。

  所以,“新海归”遇到同样的挑战已经不仅仅是被社会接纳的问题,而是面临着工作风格和习惯的调整和迅速成长的挑战。现在国内人才济济,很多人学识、能力不比“海归”弱,“新海归”更不能靠外在条件提升自己。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当自己和原来留在国内的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时,要相信自己的潜力。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精英,不同的年龄层各有不同的“成功”。二十年后,新海归的群体会日益壮大,现在的新海归到那时可能也变成了老一代的海归,新老海归之间还会再PK吗?

  “老海归”理解的成功内涵

  第一层, “有成”。具体表现为:学有专攻,业有专精,工作有成。它反映了现代人文社会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最起码的自立自强追求。

  第二层, “成果”。具体表现为:在所在地区、所处行业、所攻领域内,有比较突出的成果。它是大多数人在工作和事业上的理想。

  第三层,
“成就”。具体表现为: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所处行业、所攻领域中,名列前茅,成就显著。它是一部分人可能实现的事业追求。

  第四层,
“集成”。具体表现为:跨越行业领域,在人生中不同的阶段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多方面取得非凡卓越的成就,众望所归。它是小部分人能攀登的事业和人生高峰。

  第五层,
“成功”。具体表现为:超越时间、空间和行业领域限制,超脱于各种思想的束缚,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充分掌握自己的命运,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有丰富的收获,也能从各自不同的方面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做得不错,得到承认。它是极少数人能达到的人生境界。

  链接:北京“海归”创业状况抽样调查

  北京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不久前对海外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现状组织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通过对3000名在海外获得学士以上学位并已在北京地区工作或创业的留学人员基本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研究后,总结归纳出了当前海外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呈现出的若干整体特征:

  一、外地留学人员把北京作为回国创业工作的首选地区之一。在3000名留学人员中,2126人为外地户口,占总数的70.9%。

  二、自费留学人员在来京创业工作留学人员中成为多数。在3000名留学人员中?782名属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占到总数的92.7%。

  三、来京创业工作的留学人员学历层次高。经过在海外正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若干年攻读之后,3000名留学人员中获得硕士、博士的有2499人,占总数的83.3%。

  四、来京创业工作的留学人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3000名留学人员中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5个发达国家的有2165人,占总数的72.2%。

  五、来京创业工作的留学人员从事专业广泛。来京的留学人员主要从事管理、软件、金融、网络、通讯、生物医药、咨询等专业工作。3000名留学人员中从事管理、软件开发、金融的有1199人,占总数的40%。

  六、已加入外国籍的留学人员纷纷来京创业和工作。在3000名留学人员中,已加入外国籍的达到692人,占总数的23.1%。此外,获得外国永久(长期)居留权的有445人,占总数的14.8%。二者合计达到37.9%。

  调查数据及其显示出的海外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呈现出的整体特征表明:首都对海外各类留学人员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北京市吸引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政策和举措已经发挥明显作用和显著成效。(文/师至洁,《21世纪》2007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6 01: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