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72|回复: 5

中华名舞:唐代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1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发表于 2007-6-2 08: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著名的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是集音乐、舞蹈、诗歌之大成的“大曲”,吸收了含有西域音乐成份的外来乐舞。

唐玄宗崇仙好道,以此曲表现虚幻中的仙境,其乐音清而近雅,类于具道家道色彩之“法曲”,亦称“法乐”。乐曲节拍由缓而急,舞者在律动中,忽而如凌云般凌波微步,忽而似雪花般轻舞飞扬,当节拍渐缓而停时,回眸凝盼,巧笑倩兮,犹如仙女下凡。

《霓裳羽衣舞》以刚柔并济、缓急交错之变化,形成动静对比间的独特美感,在唐代法曲中,为最具代表性之舞蹈。



唐代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新纪元周刊》)


唐玄宗游月宫 观赏霓裳羽衣曲

据《神仙感遇传》记载,喜好音乐、酷爱法曲的唐玄宗,曾于梦中见到十多个仙人驾云降临宫廷,演奏天上的乐曲,并获仙人传授,醒来后,依照梦中所记的曲调演练,直到完全掌握。而《霓裳羽衣曲》则是另一个故事,它即得自于月宫。

有一次在中秋夜,道士罗公远陪同唐玄宗游月宫,见到数百仙女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问这是什么曲子,仙女回答是《霓裳羽衣曲》。玄宗记住其声调,第二天早晨命伶官依声调谱曲,并吸收《婆罗门曲》编创为《霓裳羽衣曲》,其后又配以舞蹈,称为《霓裳羽衣舞》。

还有一种说法是,唐玄宗曾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于神仙之事,回宫后遂作此曲。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无论其来源如何,该舞曲有种仙家味道确是不假。

唐代诗人白居易观赏了一对仙女般的美丽舞者表演《霓裳羽衣曲》,对于她们时而点头相招聚拢,时而挥袖散开的精采表演,曾赞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霓裳羽衣曲》的舞蹈力求体现仙女飘逸、超凡的形象。此外,舞蹈的服饰也充满了仙意,“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杨贵妃独舞 表现飘渺神奇意境

《霓裳羽衣舞》最初是独舞,杨贵妃最善此舞。据说,唐玄宗作《霓裳羽衣曲》后,善歌舞、通音律的贵妃杨玉环稍加浏览,便依韵而舞,舞姿翩若天女散花,表现出飘渺神奇的意境。杨玉环身边的许多宫女都能歌善舞。有一次,杨贵妃命侍女张云容在玄宗面前献舞,只见云容罗袖轻舒,身躯曼转,跳起了霓裳舞。杨玉环即席写一首七绝:

罗袖动香香不已,

红蕖嫋嫋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

嫩柳池边初拂水。

唐玄宗和杨贵妃都亲自教梨园子弟练习此曲。

五十多年后,白居易在宫中看见的《霓裳羽衣舞》已有很大的不同,是双人舞。到文宗时,曾由15岁以下300个少年表演了大型群舞;宣宗时,则由几百宫女组成大型队舞。舞者执幡节为舞具,着羽服,饰珠翠,飘然而舞,好似仙鹤在空中飞翔。《霓裳羽衣舞》在开元、天宝年间盛行,安史之乱后,就佷少在宫廷演出了。五代时,南唐李后主的昭惠皇后整理了《霓裳羽衣》的残谱,及至宋代,宫廷队舞女弟子队有“拂霓裳队”,不过所表演的已失去了原来的风韵。

白居易详述乐曲舞姿 留予后人

《霓裳羽衣舞》的乐谱早已失传,当初的舞姿现在的人也无缘欣赏,但是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的诗作中,对霓裳羽衣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份。

散序为前奏曲,以器乐演奏六支曲子,不舞不歌,即诗中所说“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而且只用筝、箫、笛、磬交错弹奏,“磬萧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迤逦。”

到了中序阶段,才开始有节拍,且歌且舞。舞者宛如仙女,头戴步摇冠,身穿羽衣、霞帔,配以如霓虹般淡彩色或月白色裙,舞姿飘逸、轻盈柔曼。

刚入拍时,节奏比较缓慢,好像“秋竹竿裂春冰拆”;而舞者则是“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大意是,在舞蹈开始时,舞者像回雪般地轻盈飘转,像游龙受惊时那样纵送。表演袖舞(小垂手)时,像无力的柳枝轻柔,表演“斜曳裾”的舞姿时如云气升腾。舞者娇柔、妩媚好像仙人上元夫人点头呼唤萼绿华,又好似西蹵懂坐熐P许飞琼分别。

随后舞蹈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全曲的高潮——曲破,以舞蹈为主,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随着曲调的急促铿锵,舞姿也变得急速迅捷,如“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意思是舞姿像鸾凤舞罢收翅,而曲终的一声长引,好像天空中一声鹤唳。

观看此舞的白居易是“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只是后来因贬官,已经是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白居易喜爱《霓裳羽衣舞》可以从他的其他一些诗作中看到“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在唐代宫廷中备受青睐,亦为各藩镇所仿效,加以演练。《霓裳羽衣曲》在盛唐时期乐舞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文人纷纷作诗为文称颂。

0

主题

88

回帖

91

积分

注册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91
发表于 2007-6-2 20: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出错了....

最近俺翻查了一些资料,本来想回在陆大侠的贴子下面的,看了这篇文章,俺就文章中的几个错误之处做一些说明:

霓裳羽衣舞可以一个人舞也可群舞。唐玄宗时代排此宫廷舞,主要还是采用群舞方式较多:

王建《霓裳辞十首》(卷22_18)之七:“敕赐宫人澡浴回,遥看美女院门开。一山星月霓裳动,好字先从殿里来。”是群舞的情景。
   
郑嵎《津阳门诗》自注:“又令宫妓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可见参与的舞女人数之众。

以上两首诗均为描写唐玄宗时宫中舞女表演此舞的情形。因此文章说当时只有杨贵妃或其侍女独舞是不对的。也就是说此曲此舞的演出盛况是在唐玄宗(明皇)时代。白居易《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卷426_2):“法曲法曲舞霓裳。”有自注曰:“《霓裳羽衣曲》起于开元,盛于天宝也。”;安史之乱以后,宫廷音乐机构遭到破坏,此曲在宫廷的表演远不如盛唐(开元年间)时繁盛,演出规模亦不如盛唐时宏大。如:

顾况《听刘安唱歌》(卷267_45):“即今法曲无人唱,已逐霓裳飞上天。”

王建《旧宫人》(卷301_36):“先帝旧宫宫女在,乱丝犹挂凤凰钗。霓裳法曲浑抛却,独自花间扫玉阶。”

王建《霓裳辞》中所说:“旋翻新谱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

孟迟《过骊山》(卷557_15),一作赵嘏《冷日过骊山》(卷550_23):“冷日微烟渭水愁,华清(一作翠华)宫树不胜秋。霓裳一曲千门锁,白尽梨园弟子头。”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曰:“肃宗克复,方散求于人间,复归于京师,十得二三。”

也就是说此曲此舞自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梨园子弟散落到民间,才传到民间的。当时肃宗(公元711-762年,唐玄宗第三子)想重排此舞,到民间去找梨园子弟也只是“十得二三”,因此后来宫廷里表演此舞已不及唐玄宗时代的盛况了。

此文的作者对唐朝的历史可能太不了解,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唐宪宗(元和806—820)及唐文宗(太和826-840)都是安史之乱后几十年的事情。白居易正是在元和年间在宫廷观赏此舞的,而此文中前面还说了元和及太和年间的演出盛况,后面却说“安史之乱后,就佷少在宫廷演出了。”。明显是把安史之乱的年代都搞错了。

另外说白居易时代宫廷表演此舞时才是双人舞也与白居易诗中描写的盛况不符。元和年间宫廷表演此舞时虽然不及唐明皇时代,但也不止两个人跳。

这几天网被封得太厉害,很慢。先写这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9

主题

2万

回帖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397188
发表于 2007-6-2 22: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网被封得太厉害,很慢。先写这么多...



六四将至,封网封得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回帖

91

积分

注册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91
发表于 2007-6-3 00: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还有一处比较严重的错误是:“唐玄宗崇仙好道,以此曲表现虚幻中的仙境,其乐音清而近雅,类于具道家道色彩之“法曲”,亦称“法乐”。”

唐玄宗是崇仙好道,但法曲跟道家却无任何关系。首先道家以清修为主,不可能搞出大曲,也就是道家不可能有上百人的大乐队合奏的曲子。所谓的道家音乐也是近代出现的。即使是有道家的音乐,也不可能起“法曲”的名字。众所周知,道家是讲道的,而佛家是讲法的,文章中说:‘道家道色彩之“法曲”,亦称“法乐”。’确实是张冠李戴了。

唐朝之‘法曲’最初确实是用于佛教的法事上的。据俺考证,隋代,由于西域交通的拓展,西域方面的佛教音乐也随着传人中土。《隋书·音乐志》的“七部乐”、“九部乐”中,西凉部音乐有“《永世乐》,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

至唐代,佛曲大盛。到唐太宗时增为十部。据陈场《乐书》卷一五九叙“胡曲调”,记录唐代乐府曲调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来佛曲》、《药师琉璃光佛曲》、《龟兹佛曲》、《释迦牟尼佛曲》、《观法会佛曲》、《宝花步佛曲》、《摩尼佛曲》、《观音佛曲》等等,共26曲。其实,唐代的法曲远不止这些,加上民间流行的佛曲(法曲),数量更是不可胜数。

唐代吟唱佛曲(法曲),演奏法乐的技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僧人中演奏、演唱名家辈出。唐德宗时的段本善就是艺僧中涌现出的高手。贞元年间,时称长安“宫中第一手”的著名琵琶演奏家康昆仑在东市彩楼演奏,其高超的技艺获得观众的倾倒。

六朝“唱导”的传教方式,唐代演变为“俗讲”。所谓俗讲,就是以通俗的方式宣讲佛教的义理和佛经故事。宣讲时常常连说带唱,描摹表演,很能吸引观众。在唐代的俗讲师中,长庆年间的文淑法师是其中佼佼者:有文溆僧者,公为听众谈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鄙亵之事。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呀者填咽寺舍。(唐赵磷《因话录》)

长庆中,俗讲僧文淑,善吟经,其声宛扬,感动里人。(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续高僧传》记载宝严和尚登座俗讲时,“案几顾望,未及吐言,掷物云崩,须灾坐没”,“士女观听,掷钱如雨”。从这些史料中,足以看到“俗讲”的号召力。韩愈的诗句“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姚合也有“乃闻开讲日,溯上少渔船”、“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都生动地描绘了唐时佛乐(法曲)的繁盛景况。佛教音乐几乎成了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回帖

80

积分

注册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80
发表于 2007-6-3 11: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WilliamUeng朋友的意见。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至763。元和年间好象是从公元806年开始的。

另外“法曲”确实跟道家没有多大关系。WilliamUeng悟性很好,呵呵!看了天书后提出的意见都与众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9

主题

2万

回帖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397188
发表于 2007-6-5 10: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Luzitong
同意WilliamUeng朋友的意见。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至763。元和年间好象是从公元806年开始的。

另外“法曲”确实跟道家没有多大关系。WilliamUeng悟性很好,呵呵!看了天书后提出的意见都与众不同!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05:4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