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95|回复: 0

故宫揭秘:揭开慈禧寝宫里看不见的隐私(组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2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118
发表于 2007-6-14 17: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宫发生的盗宝案

    第一起:1959年8月15日闭馆后

    盗宝人:武庆辉男18岁山东人

    盗窃文物:清朝乾隆年间赤金金册8页,佩刀5把,金古钱1枚。

    处理结果:1960年3月14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武庆辉犯盗窃国宝罪,判处无期徒刑。

    第二起:1962年4月16日闭馆后

    盗宝人:孙国范男36岁河南人

    盗宝地点:故宫珍宝馆

盗窃文物:金质“皇后之宝”和“广运之宝”印2枚,各种金质酒杯7件,共重24.25公斤。盗得珍宝后,他携带赃物越墙逃跑时,被公安人员当场抓获。

处理结果:1962年11月3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孙国范犯反革命罪和惯盗罪,判处死刑。

    第三起:1980年2月1日闭馆后

    盗宝人:陈银华男25岁湖北人

    盗宝地点:故宫珍宝馆

    盗窃文物:“珍妃之印”一枚,金质,重6.8公斤,当其越墙逃跑时,被抓获。

处理结果:1980年8月12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陈银华犯惯盗罪和逃脱罪,判处无期徒刑。

    第四起:1987年6月24日闭馆后

    盗宝人:韩吉林男22岁吉林人

    盗宝地点:故宫珍宝馆

    盗窃文物:盗窃时被发现。

    处理结果:1987年8月17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韩吉林犯盗窃罪,判处死刑。

    第五起:1987年7月6日闭馆后

    盗宝人:向德强男21岁重庆人

    盗宝地点:故宫珍宝馆

    盗窃文物:盗窃未遂(逃离现场时被抓获)。

   抗战期间 文物南迁遇土匪

    1985年,梁匡忠在故宫文物库内鉴定从民间收集回的文物 翻拍/记者 匡林华

    为避战火 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 文物南迁途中遇土匪——铁皮箱子转移国宝最称手

1933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华北形势告急,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参与南迁工作的第一代故宫人现在大多已故世,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曾参加过“文物南迁”这段传奇历史的亲历者,一位现年81岁高龄的老“故宫人”——梁匡忠老先生。

梁匡忠告诉记者,那时装运文物的箱子也是分等级的,当时有一批铁皮箱,是运送文物的箱子里最好的一种,“就像打麻将用来装牌的盒子一样,这批铁箱子是用来装运那些最宝贵的文物的。”梁匡忠说他有一次运送一批曾到伦敦展出过的文物到贵阳时,用的就是这批铁皮箱,“但是箱子里装的具体是哪些文物,我们跟司机都不知道。”





    文物南迁出发前家里收到匿名信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平津受到威胁。故宫博物院决定选择院藏文物精品南迁。

梁匡忠老人介绍说,那时进文物库,要两个人分别校对数字和英文密码,否则保险门是打不开的,梁老的父亲当年就负责管理数字密码。“1933年2月5日是南迁出发的首日,在那天之前,父亲曾收到一封匿名信,信里的内容大致是说不让父亲护送文物南迁,否则后果自负。”

    梁匡忠说,那是当时反对文物南迁的人给寄的。反对的理由是担心文物的安全问题。

    为了安全起见,父亲走后家里曾把门外的姓氏牌改成姓杨,以躲避匿名人的骚扰。

    南迁由故宫秘书吴瀛负责押运,张学良命军队沿途警戒护送。

东躲西藏避战乱国宝上路奔波苦一直到1936年底,南京建了朝天宫文物保存库,文物又从上海迁往南京,父亲才带回消息,让全家迁往南京。随着淞沪会战的开始,南京局势也变得不太稳定了。

    1938年,朝天宫内所有的文物再次清选,共分三批运离南京。

   运输途中遇土匪兵荒马乱多患难

    梁匡忠回忆说,在押送之前就听说过有队伍遇见强盗土匪的事,他自己也遇上了一回。

    1941年,梁匡忠不再继续学业了,成了故宫文物的守护人之一。

那时政府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峨眉、贵阳、乐山办事处。梁匡忠经常在贵阳、乐山、峨眉三组之间来回转。

梁匡忠说,具体的年份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一天晚上,在快到四川的路被横放着的大树挡了,七八辆运输车刚停了下来,路边的树林里就聚集了不少人。“知道那是土匪,我很害怕。不过后来看到我们车上有机枪,土匪们都跑了。”

押运过程中,除了艰辛,还随时面临日军轰炸的危险。80箱精品文物在从湖南大学图书馆搬走不到10天,图书馆就被炸了。梁匡忠跟的这批文物到达汉中后,刚搬走12天,藏文物的地方就被炸平了。

    辗转漂泊二十年我随文物回故乡

1947年,文物分水陆两路,运抵南京。但梁家父子不久又接到了密令,这一次父亲梁廷炜被要求护送2972箱国宝中的精华文物前往台湾,而梁匡忠则被命令留守南京。

    1949年1月6日,父亲梁廷炜登上了“招商局”派出的海沪轮。

父亲到台湾后,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梁匡忠在南京看护剩下的一万多箱文物,一直到1953年。

    从1950年开始,留存南京的故宫文物开始北返,梁匡忠也随文物再回故乡。

1979年7月9日,梁匡忠的爱人刘玉娥因白血病去世。同年,儿子梁金生从内蒙古插队返京后,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成为梁家第五代故宫人。

    直到后来,梁匡忠才得知,父母已于1972年去世。而在台湾,已经没有亲人为故宫工作了。



    揭开慈禧寝宫看不见的隐私


储秀宫里,从每一把椅子、每一张画,到炕上的水烟袋、梳妆台上的香水,都是慈禧太后用过的,也是照着她居住时的样子放着的。

    还原家具陈设借助太监手记

储秀宫是慈禧太后刚进宫时住的地方。后来曾移居长清宫,到她50大寿时,重新“装修”储秀宫并搬了回来,之后一直居住在此。

1964年,故宫博物院决定布展储秀宫,恢复它的原状。这个“原状”是个什么样?包括朱家溍、徐启宪在内的专家们,一开始都心里都没谱儿。

据徐启宪老专家介绍,他们当时找出了太监手记下来的账册,里面记载了哪个桌上放了哪些物件。例如卧室炕几上,摆放仙鹤烛台一座、玉茶壶一个、玉杯一只,炕几下如意一把、痰盂一个等。这主要是用于当时防止物件被盗或丢失而作的记录。

    寝宫玻璃窗外两大视觉盲点

游客们参观储秀宫,都鼻尖儿贴着玻璃、用手挡着光往里看,陈设基本上一览无余,但却有两处看不见的“隐私”。

徐启宪老专家说,慈禧卧室位于储秀宫顶西头,靠着北墙是她的床。床上挂着一层幔、一层帐,正好挡住了床两头的两个小炕几。慈禧起夜上厕所,就得把两头小炕几的灯点亮了才起来。

还有一处“看不见”的地方,是卧室门背后。卧室门与床之间隔出了一个“小间”,就是慈禧洗脸的地方。这里摆放了镜奁盆架,洗脸盆是铜盆。而架上还挂着一张麻布,不是抹布,而是慈禧的洗脸“毛巾”。麻布根本不吸水,和现在使的毛巾没法儿比,徐老打趣说:“别看慈禧过得奢华,洗脸还得用麻布。”

“原状陈列”是文物收藏与展览的一个专用术语,是将一个房间、院落、宫殿等,完全根据档案和史料记载的历史模样进行布展。

   真假龙椅,涂染黄漆露马脚

    1900年,进入皇宫的八国联军官兵在乾清宫内坐在龙椅上合影留念 供图/时代印象

    现在到故宫参观的游客,差点儿就见不到金銮殿上那把真龙椅。

故宫博物院研究室老专家徐启宪揭开真假龙椅的历史:眼下太和殿的龙椅从康熙皇帝开始使用,已历时三百多年;而故宫1925年向公众开放后的三十九年里,一直摆放的是袁世凯的“龙椅”,康熙的龙椅被挤到地库里散了架。

徐启宪老专家专门研究故宫文物的原状陈列。他说,故宫最大最高的建筑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最为严格的原状陈列,所有布局、摆设自康熙三十八年以来都没动过。

    除了那把龙椅。

    袁世凯忙着称帝非换金銮殿龙椅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逼出宫后,袁世凯要称帝。

登基之前,袁世凯想着皇宫不能处处是清王朝的痕迹。而此时溥仪还在后宫居住,后宫匾额就没动。这就是故宫各个宫殿匾额上都有满、汉两种文字,而前三殿只有汉字的原因。

袁世凯派人照着康熙爷那把龙椅仿制,用粗木、喷金漆,搬上了太和殿。原来那把真龙椅从此打入地库,被拆了榫头,散了架。

    “袁世凯那把‘龙椅’一看就特别粗糙。”徐启宪说。

据他介绍,康熙真龙椅喷的金漆是红中带黄,而袁世凯的“龙椅”根本不叫喷金漆,而是简单刷了一层金,泛着刺眼的黄。

    撤下袁世凯龙椅搬回康熙爷宝座



    摆哪把龙椅还曾经引起专家的争议。

1925年,故宫成立博物院,正式向公众开放。此时,人们在太和殿上见到的,是袁世凯没坐成的龙椅。这一摆就是三十多年。

上世纪50年代末,文物专家开始关注太和殿龙椅的原状陈列问题。究竟应当陈列袁世凯的龙椅,还是恢复康熙王朝的龙椅?

专家们争论开了,分成“保袁”和“保清”两派:“保袁”专家认为,文物原状陈列就是要按照历史留下的保存,既然太和殿最后留下的是袁世凯的“龙椅”,就应该照此保留;而包括文物收藏大师朱家溍在内的专家们反对,认为袁世凯最终没有登基,不能成为一代王朝,太和殿仍应保存清朝的原状,陈列康熙的真龙宝座。徐启宪老专家也是“保清”一派。

最终,根据文物原状陈列的历史性原则,“保清”派战胜“保袁”派。故宫最终决定:撤下袁世凯龙椅,搬回康熙宝座。

    真龙椅重见天日坐板车再回大殿

1956年,文物收藏大师朱家溍先生在一张1900年拍摄的老照片上,看到了太和殿内部原貌。于是,他开始寻找那把真龙宝座。

在故宫里一个存放残破家具的库房里,朱家溍先生发现一把髹金雕龙大椅。经过多方查证,朱老先生断定这是明嘉靖时的遗物,到康熙年间重修太和殿时,重新修理启用,一直用到溥仪。这正是被袁世凯撂出去的那把真宝座。

故宫下令修复这把龙椅,由朱家溍先生主持。照着历史上留下的康熙画像等资料,朱老先生带领着一帮专家,修了934个工日。1964年9月,伤痕累累的真龙宝座原貌重现。

真龙椅修好后怎么上殿?“那时候也没什么先进设备,我们就想起了用板车。”徐启宪老专家说到这儿笑了。几个专家和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抬着宝座上了板车,过太和门,一路推上太和殿。最后到了宝座跟前的七级台阶下,大家又抬着板车一步一步上台阶,落板,抬椅,端正立于中央。太和殿真龙宝座回来了。

    野猫毛做成掸子给龙椅轻“擦身”

    太和殿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历经数百年的文物,要保持它们的原状,如何打扫清洁?

徐启宪老专家说,打扫这些宫殿,一样东西都不能挪动。另外,太和殿要保持干燥,任何文物清扫都不能用丁点儿水。例如宝座,只能每天用掸子掸掸灰尘。

    “用鸡毛掸子?”记者好奇地问。

“那哪儿成啊,太粗糙了!”徐老一口否定。他说,清朝的时候都是用狐狸毛做的掸子,因为只有这样柔软的毛,才不会划伤龙椅的“皮肤”。现在狐狸是找不着了,一般就用野猫毛之类的掸子代替。还有宝座后面的七扇屏风、跟前的香炉、仙鹤等摆设,都是用柔软的毛掸子“擦身”的。

太和殿的地毯和4718块金砖也都是文物。金砖不是黄金做的,而是苏州特产的砖,以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而著称。工作人员每天开殿门前都会墩地,不是用水,而是用桐油。这是从清朝延续了几百年的做法。而对于地毯,以前得人趴在上面擦,现在就用吸尘器了。这也算是太和殿里唯一现代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12:4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