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28|回复: 1

古人家庭教育数方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4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1
发表于 2007-6-25 23: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它对一个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有深远影响。然纵观当今中国人的家教现状,却
存在一些偏向,比如:1、重知识学习轻做人的道德培养;2、重呵护轻自立;3、重物质轻精神;4、重言教轻示范;5、重管制轻正面引导。家庭教育这个相当
重要的人生教育,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其重要性,行动上也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还会不假思索地说:“从古以来,父母管教孩子,哪还讲甚么责任、原则?自
己的孩子,爱怎么管就怎么管。”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一、古人以教育子女为人生之要职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教育单位。古人十分重视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礼
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因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充份说明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治国应从治家始,治家应从教子始。从
“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必
教,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古人的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二、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
 
 “人不立志,非人也。”古人教育子女非常注重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正直的人。颜子推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
人。”古人不仅认为立志重要,而且还提出立甚么样的“志”最好。明代杨继盛说:“人须要立志……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
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可见古人并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强调要明理,要先做一个正直的君子。

  这种“立志”与“做人”联系起来的看
法,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如何如何,将来就可成为甚么“家”、甚么“长”或甚么“师”。社会固然需要各种“家”、各种
“师”或各种”长”,可要建成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更需要胸怀大志、正直明理的人。中国古代有很多辉煌时代,潜心研究就会发现,这与当时古人懂得人生价
值和道德教育,重视“先做人才能做事”,是直接关联的。

  三、古人教子注重俭朴、廉洁教育
  以勤俭为本,
爱惜一布一饭,这是人生道德启蒙教育的一部份。中国古代的家教也崇尚勤劳俭朴,认为“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从简朴走入奢侈容易,从
奢侈回到简朴则很难]。历史上,很多古人留下过家训。他们并非穷得揭不开锅才大谈简朴,而是清楚地知道很多事“成于俭约、败于奢靡”,把简朴当作人生中一
种美德。

这些道理既不深奥,更不新鲜,可如今许多父母似乎知之甚少。现在有的人挂在嘴边的话是:“就这么个孩子,钱不花在他身上给谁花?”
那些自己含辛茹苦、并没有太多钱的父母也这样认为:“我们小时候够苦了,让我们的孩子再浪费些也不算过份。”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指导他们的家教实践,有不
少家庭的教育失败了。这样也就会有十几岁的小学生发脾气撕百元人民币以示威;高等学府的“骄子”多买几两米饭用作洗碗的“抹布”。而受过教育的古人都是懂
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另外,现在有不少人丢失了俭朴的传统美德,把让孩子常常得到享乐的体验当作一种“重要责任”。其实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以后,往往心理素质、承受能力、意志力都会比较差,人生的苦头在后面。


代家教不仅崇尚勤俭,而且还注重正直廉洁的教育,讲求“清白传家”。《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告老还乡时,带回不少皇帝和太子赐赠的黄金。他用这笔钱每
日宴请乡里亲友,当钱快花完时,疏广的子孙便私下托人劝疏广留点钱为子孙置些田产。疏广听了说,我不是不考虑子孙后代,我想他们如果能够辛勤耕作,家中原
有的田产是可以维持一般人的生活水平的,现在如果再多给他们钱财,岂不是教他们怠惰吗?

在“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词旁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甚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甚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真正为子孙的长远利益着想,就应该喻之以义,遣之以义,而不遗之以利。

  四、古人教子反对溺爱
 
 古人教子讲究“慈爱”,反对溺爱。这点尤有现实意义。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司马光亦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
教也。”他们认为父母之爱需理智而有分寸,才会起到正面的作用。“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古人云:爱
不可溺。

“慈母败子”是古人以自己的教训得出的道理。这个道理仍如警钟,提醒为人父母者不可溺爱子女,而要注重做人的道德伦理教育。

skimmiksskimmik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6-27 16: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7 16: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