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生活是要能品味生活的细微之处
今年,去看了纽约文具礼品展,看到很多很棒的设计师与作品,却难以用精确的图片或文字叙述心底的感受。为什么呢?
因为今年的设计走向乐活的本质,像是北欧的设计味道。根据报导,居住在北欧的人民是世界上较快乐的民族,他们的快乐定义不是财富,而是懂得生活、重视家庭,且乐在工作。
乐活的设计是什么感觉?打个比方,像是你看到LOTTA或雅姬设计的那种感觉,自然无压力的色彩,可能是PANTONE色票里那一本Hexachrome的感觉,不管是黄色、蓝色、绿色、橙色,都和大自然很接近,给与人很亲近的感受。
但是,我们的设计师可以马上绘出这样的色彩吗?可以画出这一种调子风格吗?
应该是不容易的吧?
忽然想起,蒋勋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道:“过得像个人,才能看到美。”作家在文章里承认自己过去的知识偏执,没能真正了解现在上班族的生活,现在希望跟大家说的是“人的原点”,他表示当人们失去原点,所有美的认识都是假的。这真是写到我的心坎里。
作家在文章里也举了个例子,他问,在企业里举办一场音乐会,就能让大家进入那个世界吗?一个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一点才下班的人,可能连对生活的耐心都会失去了;某位有钱人请了知名设计师,家具和家饰都是名牌,可是住了两年,却连家具上的塑胶膜都没拆下来,那房子应该是样品屋吧?
真正的生活,是能感受生活的细微处。即使在上班,也能对窗外植物很有感受,在有机与无机里找到平衡。这就是“原点”。
回到设计新生活的主题。我想办公室里,多数人目前尚无法画出那样的风格。因为对美的感受力、表达力并未融入生活。即使模仿,看起来也是作假的。
我喜欢皆川明的设计,他认为好的设计,不是每天埋在桌前按时缴交功课,而是该多出去看看,并旅行。所以,他在念服装学院时,常请一个月、两个月的假,跑到欧洲旅行。旅行不只四处参观,而是去看能刺激设计的人事物,真正深入生活。不过,若换做对“追求好的设计生活”不那么有主见者,大概只是走马看花,关注点还是原来的范畴,或一些枝节小处,有如刘姥姥进入大观园,描绘的还是表面。
给与人好的设计感受,就是在讲故事,设计里有故事有记忆,其实比较重要,即使我们看香奈儿,那么华丽高贵的设计,不也是在讲香奈儿这个人的故事吗?
重视休闲生活。以往,我常要先生开很久的车,去山里的知名咖啡座,但几次下来,真正换得享受的并不多,并不是人家装潢得不够华丽,而是对美的感受强了,对这样模组化的服务、设计,还有氛围感到空虚,往往匆匆喝完咖啡就走人。倒不如休闲时,去市郊散散步、去花市逛逛,或开车去买食材,在自家煮饭来得快乐。还有,有空多观看旅游生活频道,看看地球村里的生活家如何挥洒生活,也可得到视觉的放松。
八岁的女儿在朋友家,看见十二岁姐姐做的娃娃,很羡慕。但她没有要求妈妈帮她做一个,而是自己找出阿嬷的针线盒和布料,不需指导就开始做。一开始不会缝线,线歪七扭八;不会打结,所以眼睛、耳朵会掉下来,但尝试到第三个、第四个,她已经会缝出微笑的嘴巴,手脚耳朵也牢固了,也开始装饰她的娃娃。给与美的刺激,让人动起来更重要,即使你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持续去做,一次会比一次好。都不去做,则永远无法进入那个世界。
设计新生活,从你的原点出发,多感受、多享受,久了你的脑中就会出现雷达,开始对新事物好奇,并保持敏锐,自然去改变你的设计、你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