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文史半生緣
我前半生業醫,是個外科大夫,幹著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營生。後半生棄醫從文。專門撰寫文史類文章及編撰地方誌工作。一則是興趣始然。再則就是“服從組織分配“。文史工作是我後半生賴以謀生的手段。文史資料自然成就了我的飯碗.
1940年我出生在西安一座深宅大院,從小記憶中是牆上掛滿字畫,房中堆滿書籍,各房都有老式書櫥。書櫥由許多大小不等的小櫃組成,正面雕刻著文字,書桌上擺放著筆墨紙硯,偶爾有幾本翻開的線裝書零亂的散佈桌上. 家中正屋樓上除了破舊傢俱外. 就是小堆堆殘破的書報. 以及不知那年那月的老式信件。隨著年令的增長, 我才知道我的曾祖父是有功名的.前清時任過四川川南道道尹,
致仕後又擔任陝西通志提調。
父祖輩全都是所謂的知識階層,
應該是書香門弟了。”
忠厚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 在這樣信念下. 耳熏目染,自然就和書籍結下了不解緣。
在我讀小學的時候,除了” 學校門兒大大開. 老師娃娃上學來” 的必修課外,
我通讀了三字經、
千字文、
幼學瓊林等兒童啟蒙讀物, 深感其中意境深遠,
比起課本那真是個中滋味無窮。讀中學時已基本能讀懂二十五史、
資治通鑒等。
比較艱澀的昭明文選、
文心雕龍也湊合讀的一知半解,
在學校學子們還都在為文言文呀呀學語時. 我已有了斷句的工夫。
由於我喜讀課外書籍(
就屈尊稱課外書籍吧),
凡乎手不釋卷,
走路、
吃飯、
上廁所必拿一本書看,讀書不加選擇,
抓到什麼讀什麼,什麼經史子集、
野史筆記、軼聞異事,
甚至神仙鬼狐, 只要是線裝書,
非讀之而後快也。
正由於我涉獵群書,
使我眼界開闊,
榮辱不驚,早早明白了歷代興亡得失。
我是學醫的。畢業後分配陝西太白縣醫院擔任外科醫生。一次反右傾運動[基層晚幾年],各單位打右傾均有內定指標。在此之前已經有過反右反冒進等運動,幾次運動下來,原先出身不好的高年資醫院工作人員基本掃蕩一空,右派的右派,歸農的歸農,入獄的入獄,醫院基本沒什麼所謂的牛鬼蛇神了。全是些出身貧下中農人家子弟。相比之下,我是知識份子,我的家庭出身被定為房地產主,被整肅的指標自然就落在我身上。
入獄後接觸了許多專家教授。從而也從他們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工余之時學習寫作, 由於自已一夜之間變成了不齒於人類的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成了當局的敵人。政治上萬念俱灰, 百無聊賴。 轉而尋求故紙堆, 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平反. 平反後我棄醫從文改行當了地方誌編輯,我一面編書,一面寫點短文向全國三十多家報刊投送,掙稿費貼補生活,成了一名名符其實的自由撰稿人,當時稿費較低,一般千字10元,主編們對我還算優待,定為千字20到25,不是我文章好,而是因為當時百廢待興,教育又斷層,文史知識視四舊早已剔除,而我在全國人幾乎巔狂時期還在抓緊讀書,奠定了一些知識基礎,寫來得心應手,文章內容比較吸引讀者,現在看耒全是些最基本的東西,登不上大雅之堂。當時人才奇缺,筷子裏拔旗杆,就濫竽充數當了作家。並非小說作家。而是專門撰寫文史類文章的資料紀實作家。先後發表文史類文章300多篇。其中《盜墓狂潮》這篇記實性文史類作品約10萬字,完全採用文獻資料,偶爾夾評夾議。曾在《陝西日報。星期天》 連載數月。《明清疑案》 系列連載在《寶雞日報》 上,儘管都是資料堆砌,但將各家學說布之於眾。還有許多歷史上軼聞奇事,全採用取偽存真,取精剔粗的辦法介詔給讀者。在當時文史知識極度匱乏的年代,給剛經過文革昏噩的人們一點點精神慰籍。
我的信念是書不讀明清以降,意常在方寸之間。平生無所期求唯願以文史為友。俗話說“鑒古知今”。明白了文史,對當前發生的事物。我早就曉得了它最終的結局。一朝朝、一代代、翻來複去,搞了多少次變法維新,儘管其叫法不同,而實質並無區別。明白了古時當政者的操作手法及過程,對當前的一些方針政策,尚未實施就知其結果了。現今社會上發生的人和事,儘管千奇百怪。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都不知重演過多少次,只不過時間,地點不同而已。所謂“古今情同”就是這個道理。難怪“四人邦”要毀滅文史,提出“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口號。地方誌編撰工作中,更離不開文史知識。對一切口碑資料及書證資料均經過詳細排查。大到當地歷史沿革,小到一個地名的辯證,都要仔細搜求。如當地有個地名稱佛指溝,不但五部古志記載不同,並且口耳相傳十分混亂。有稱佛至溝者。有稱縛子溝者,有稱伏爾溝者等等。均是同音或近音異形字。其中除伏爾溝系解放後由交通部門定名。顯屬謬誤外。其他均見載邑乘或地方古文獻。且各有一段來歷。
關於佛指溝的說法是: 古印度阿育王篤信佛教, 在佛祖釋迦牟尼滅度後. 分葬佛骨八萬四千塊於世界各地. 陝西扶風法門寺亦定為埋葬佛骨處. 曾送來佛指骨一塊, 但因法門寺真身舍利寶塔尚末峻工. 於是便暫留此供養. 因以得名. 但佛至溝卻說是: 唐時此地有寺院一所, 相傳唐僧取經歸來, 因長安附近發生叛亂. 曾在此駐蹕. 二說乍看起耒都有一定道理. 但仔細推敲. 則破綻即見. 桉: 法門迎佛骨以及創修真身舍利寶塔是在東漢桓, 靈年間. 當時此處並無官道. 而是’’ 泥深沒踝, 水草叢生’’ 的一片沼澤地, 既是佛骨西來, 其隊伍之龐大. 儀仗的森嚴自當循大道, 豈能繞道耒此?至於唐僧在此小住. 更是無稽之談. 按: 唐僧取經返回之路, 是從塞外入甘肅涼州, 經會州, 原州, 涇州, 然後祗達陝西鄰州. 再經幹州而祗長安, 基本沿絲綢之路而行, 此地當時雖辟為大道, 但並未在絲綢之路上. 看耒佛指溝或佛至溝顯系望文生意, 不足為椐.
那麼縛子溝可否是其真正名稱呢?可惜方志中僅載其名而未述其名由耒. 為搞清楚這個問題. 我們多次走訪了當地群眾. 獲得了一些口碑資料. 其中一則謠諺引起了我的注意:
七裏胡同八裏套,
轉過彎彎周公廟
周公廟, 修得高,
兩口進廟把香燒.
娘娘婆. 你聽著.
或兒或女給上個。
地名既是資訊的載體. 又是歷史的活化石. 往往與當地風俗習慣有著密切關聯. 此溝即是諺中的七裏胡同八裏套. 而上部的周公廟舊時又是祈子的場所. 縛子之名是否同祈子舊俗有關?據當地老者回憶, 聽祖輩傳言周公廟內姜原殿以前是祈求子嗣的地方. 祈子者返回途中. 用紅絲線一束將所祈的泥塑童子牢牢縛緊. 以期祈得子女平安降生. 此溝賣絲線攤點很多, 祈子者遂祈遂買遂縛. 天長日久便將此溝稱名為縛子溝了。原文載[地名知識]
由於工作性質和政協文史辦基本相同.
將搜集到的有關口碑及文字資料, 寫成專題文章經常向文史辦供稿. 為當地留下翔實書證. 我明白民間奇聞異說層出不窮: 或涉房闈秘聞, 或為裏巷瑣議, 或政海宦潮之波濤起伏, 或文人雅士之綺聞雅趣, 或世風民習之乖迕雜錯, 大者可為史事補闕拾遺, 小者亦可資瓜棚談助. 因此. 前期幾乎每集都有拙文. 後耒由於地方誌進入總纂階段。. 便沒有時間為其撰文了。
文史資料浩如煙海, 這就要求多讀多記多思考, 外加多跑, 也不必記憶詳細. 只要求記住某一事件應該在某文獻資料裏即可,到時直接去圖書館查閱其可。書到用時方恨少,誰也無力置辦如此龐大的文史書籍放在手頭。如曹操埋骨在何處, 千百年耒一直是個謎。 曹操于東漢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死洛陽, 二月, 其子曹丕桉照遺囑將其靈柩運到他的封地鄴[今河北臨漳縣] 安葬,《 魏書. 武帝紀》 有關他的葬地有這樣一段記述:“ 其規西門豹西原上為壽陵, 因高為基, 不封不樹。” 晉代陸機《吊魏武帝文》 中也說“ 葬於鄴之西崗上, 與西門豹祠相近”。 由此可知曹操墓應在古鄴城西門外西門豹祠以西的地方, 相當今臨漳縣三台村以西直至磁縣境的漳河沿岸。 這裏為古墓地, 其中丘壟星羅棋佈, 森然彌望, 高者如山列列,低者如丘累累, 但具體是那座則不可知。因此後人認為曹操老謀深算, 恐後人掘其墳墓, 乃設七十二疑塚以亂真。 宋人俞應符有詩曰:“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壟。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告君知。發盡疑塚七十二,定有一塚藏君屍。”俞應符的辦法是行不通的,誰也沒有能力幹這種蠢事。再說七十二外埋一塚,當於何處求君屍?為此,我又查了《彰德府志》及當地考古部門水文部門資料。所謂的七十二疑塚都是東魏、北齊墓葬,且多至134座。又據府志得知,曹操西陵在縣(舊縣) 西南三十裏,周圍170步,高1丈6尺。甄皇后陵在靈芝村。元帝陵在彭誠村。這三座墓呈三角排列,曹陵在前,甄後與元帝曹奐墓在其後東西兩側,相距曹操生前所建的銅雀、金鳳、冰井三台不遠。根椐方位觀察在鄴城遺址內距鄴城村西南二裏處。有一北高南低的墓葬,封土僅一米餘。又在此墓之後相繼發掘了三座墓葬。據出土物判斷全是東漢晚期卿大夫墓。根據東漢葬制,諸候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的規定判斷,那麼封土僅一米多的墓葬就可能是曹操埋骨之地。但要確認卻很難。因為水文資料顯示。漳河幾經改道。曹陵及其銅雀、金鳳、冰井等建築早就沖堙無存了。曹墓的求證便可看出資料的作用。(參見[歷史大觀園]1988年5期拙作)。文中我用了大量的野史筆記資料,這些資料的作者,都是尋常百姓,無需汲汲仿古以求傳世立名,也極少受條條框框的限制。唯其心無顧慮,就能暢所欲言;唯其心無予謀,就能秉筆直書。將事實真象如實反映出耒。
悠久的中華文明積累了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其中有文采風流,也有鐵馬冰河;有江南煙雨,也有塞北西風;有太平盛世,也有劍影刀光。資料是基礎,只有在基礎上才能惟我所用,服務社會,服務大眾。多年耒我利用資料撰寫了許多實用文章。諸如《李淳風籍裏考實》、《 李自成生死探》、《褒斜道初勘》、《問訊岐山何所指》、《從科學看神奇的太白山》等等等等,大多訂正了地方誌中的錯訛,有些添補了史籍空缺。既是古時的遺文軼事,也使讀者興趣怡然, 起到了寓教寓樂。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給查找資料帶耒極大方便。因餘年事已高,便很少撰寫文史類文章。轉而把自已平生經歷寫成帖子。向各大網站粘貼。有些境外網刊也曾刊用。如香港中文大學民間歷史近期就刊出兩篇。http://www.mjlsh.net/CategoryDetails.aspx?cid=4同時對網上一些曲解資料美化帝王的作法給予批駁,甚至把批駁發在本人博客裏、qq裏.如閆崇年就一直與其爭辮,直到他在無錫挨了線民耳刮之後方始罷手。我覺得徵集是文史資料工作的基礎,也是文史資料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古人撰寫的文獻, 無不經過艱苦的徵集。為探索建立新形勢下文史資料徵集工作機制,文史委員會除繼續採用徵稿函、座談會、登門拜訪等組稿方法的同時,發輝互聯網的作用,
利用網路辨正糾錯,(遺憾的是網路裏均是不知情的芸芸眾生.
知情人士大多不會上網), 努力搭建新的平臺,全方位開展徵集工作.還要在體裁等方面創新,可以採用圖片、vcd.dvd光碟等方式加大文史資料的宣傳影響面。還要開展專題考察調研活動,要突出地方特色,可以深入挖掘各歷史事件,進一步擴大文史資料的社會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