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偶然间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中有很多家里都有一个十二三岁左右的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一例外地都是各自家庭生活的重心。
孩子十二周岁了,家长们郑重其事地给他们过了个生日,宣布他们从今天起就是个Teenager了,应该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孩子确实是长大了,开始把自己当作小大人看待,遇事开始学着独立思考,并且有种执著的自信。
十二三岁的孩子,尤其是十岁前就移民加拿大的孩子,在经历了几年的过渡期后,已是完全融入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已经学会比较鉴别的他们发现,国内的同辈们正在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学习负担,而自己是再也不想回到那曾经怀念的过去了。每天少得可怜的作业让孩子们惬意,却让家长们心焦。选择移民加国时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宽松的环境,希望他们发展得更好,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孩子不爱学习,真是让家长伤透了脑筋。于是,每天督促孩子读书练字、弹琴练舞成了两代之间最主要的交流内容。久而久之,孩子烦了,父母也灰心了,隔阂也产生了。
移民生活稍稍稳定下来后,很多父母会选择再生一个孩子。在全身心地期待另一个崭新生命的诞生的同时,对老大的叮嘱无意中也少了下来。孩子得到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却也发现父母不像从前一样重视自己了。弟弟妹妹出世后,父母更加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老大,在加拿大又没有其他亲人的照顾,孩子会觉得是弟弟妹妹抢走了原本只属于他(她)一个人的爱,于是两代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有个朋友移民后第二胎生了个儿子,当时女儿已经快十四岁了,朋友两口子对小儿子非常溺爱,大姐姐可不管这一套,从来不哄着小弟弟玩,结果是小儿子谁也不怕,就怕姐姐,不听话时只要一提他姐姐的名字,马上就停止哭闹。对此,朋友也很无奈,只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会有所改善。
打游戏永远是十几岁的孩子最热衷的话题,当然也是家长和孩子间矛盾的导火索。很多家长不准孩子打游戏甚至碰电脑,结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朋友的女儿十三岁了,非常沉迷于日本漫画和游戏。后来朋友下令,严禁女儿再用电脑。有一段时间,看上去孩子似乎真的听话不玩游戏了,直到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朋友才发现原来事实并非如此。有一天朋友夫妻二人饭后去散步,孩子在家。回来后朋友去开电脑,无意中发现显示器是热的,一问女儿才知道,原来孩子一直是趁父母不在家时玩游戏,然后估计时间,把冰箱里冷冻的东西放到电脑上降温,一直也没被发现。想想孩子小小年纪就被逼得动脑筋想对策,朋友夫妻二人一时间还真是哭笑不得。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没有自制力的,有时候他们玩游戏只是为了不在与同学们聊天时被人笑话。后来朋友不再限制女儿玩电脑,一段时间后,孩子自然也觉得“bored”,也就再也不沉迷于游戏了。
移民后,很多家长积极参加教堂活动,同时也带上孩子,希望他们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能够找到某种信仰,能把他们正在活跃的思想导向正确的方向。家长可谓是用心良苦,孩子买不买账,似乎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有一个朋友,在别人的带动下每周去教堂做礼拜,后来拉着老公一起去。想把十二岁的儿子也带上,却是几次也没成功,后来好不容易把孩子也带到了教堂,牧师讲经过程中,孩子表情严肃,似乎听得很认真,朋友心中窃喜,觉得终于找到了一种在加拿大最合法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了。哪知回家后,孩子说再也不去教堂了,根本不知道大家在说些什么,再后来当然是怎样也拉不去了。
其实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去独立解决一些问题了,除了童子军、学游泳、学中文这些家长认同的实践活动外,孩子们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移民后整个生活都在发生着变化,大人在变,孩子在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更需要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