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96|回复: 0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7-10-25 09: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10-17 15:14 发表
德国的教育思想中有一种“唤醒”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要解放成长者的内部力量,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这一理论在德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甚至对全世界教育学的发展都影响深远。在一次覆盖全球许多国家的关于“你最希望造就下一代什么样的品质”的调查中,素以尊师重教而闻名世界的德国人,把“注重学识”这一点排在最后。他们认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外在的知识量不断猛增,知识是传授不完的,最应该注重的是孩子自身的主体性,唤醒他们处于自然状态的灵魂,陶冶他们的精神,最终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全面发挥出来,这才是孩子应具备的重要品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可以更充分地吸收学识,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学识。 

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要达到教育孩子的本质目的,首先应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自主性的人。一个没有主观的人,只能人云亦云,根本谈不上去创造什么。 

培养自主性的前提是建立孩子的自我感,让他们在情感上先自立起来。心理学者们认为,缺乏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自我感,自己不能为自己创造心理上的满足。所以,他们要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就必须按照父母或者其他权威者的价格观来思考和行动。他们的自我感实际上就是他人的价值取向的反映。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内心深处很希望子女能独立,但又由于怕失去孩子,而总希望他们生活在自己所设想所安排的环境里面。因而,在遇到一些选择性的问题时,虽然同意孩子进行自己的选择,但总是用各种办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圆圈内。这种做法,自然伤害了孩子的情感,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最终变得过分依赖成年人。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的孩子说:“我选择了这个专业,主要是为了父母能高兴……”这种心理就是情感不独立的表现。 

一个情感独立的人,自然会选择独立自主的行为。家长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把自主的权利还给孩子。自主权利起码包括两个方面: 

(1)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孩子。要知道,思考的独立性会启动行为的自主。例如,当您和孩子讨论问题的时候,可以经常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这件事情怎么解决比较好?”“你的答案是什么?”同时,鼓励孩子说“我认为”、“我的想法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最好不给学生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创造。如果把一切都标准化了,还谈何创造? 

(2)把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有一对父母,当儿子参加了“从小学起”的智力竞赛后,他们利用星期天带儿子到动物园去。母亲告诉儿子:“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带你到动物园来,至于你要到什么地方,看什么动物,找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你的事。”男孩忽闪着眼睛,显然他碰到了从出生到现在的一个大难题。但是,孩子很快接受了这个现实,独自行动去了。为了弄清“长颈鹿是怎么睡觉的”,他满公园跑,问扫地的老奶奶,又找饲养员叔叔……最后终于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而另一位母亲,当孩子想参与合唱团的时候,她即坚决反对。这位女孩写道:“回到家,妈妈还没有回来,我便策划着怎样才能说服妈妈让我参加合唱团。要知道,妈妈是一向不赞成我参加课外活动的。妈妈终于回来了,我赶紧凑上去,对妈妈说:‘妈,我想参加合唱团,行吗?’‘什么?’妈妈故意大声说,‘合唱团?在班里才落个中等,还想上合唱团!’‘可是,我真的很想参加。’‘不成!’妈妈的口气更加坚决。我很生气,便大声说:‘为什么我不可以自己做主?我是我自己的事,我就要参加!’谁知妈妈也火了,她说:‘耶?从来都是妈妈管孩子,你怎么能顶撞我?’我也不示弱:‘我都12岁了,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主?’妈妈说:‘你的学习成绩好吗?你要是像你的班长一样成绩好也行,问题是你并不是那么棒呀?收敛点吧!’我说:‘我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我努力学习就是了,不信你看我的行动……’‘不行就是不行!’妈妈一甩头走了。” 

家长朋友是否在其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 

如果失去了勇气,你就失去了一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2-1 06: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