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18|回复: 0

《真假周恩来》-7

[复制链接]

0

主题

48

回帖

154

积分

注册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154
发表于 2007-11-8 18: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恩来也是响当当的文革派
     朱德年纪大,位高而职闲,已不大关心政事。林彪体弱多病,一直处于半休状态。他以为军功和对毛的衷心被大升为党中央副主席自足,毛为了加强在党内高层的说话的影响力,并掌控军队的一个重要部署。那时的林彪,尚无野心,也没有积极参政的兴趣和冲动,完全是一颗听话的棋子,毛主席叫干啥就干啥,叫怎样干就怎样干。毛在七大常委会的阵营中,真正能够对党政军各方起到作用的,只有一个周恩来。
     可见,把周恩来割出"文革派"之外,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以彭真为首的"文化大革命五人小组"被以陈伯达为首的"中央文革"取代后,一批文革新贵崛起。其中权势最大、后台最硬、能量最大的当然是江青。她在中央文革职位是副组长,却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直到刘少奇被彻底打倒,中共九大会议上,才被选为政治局委员,自此再也未能越过这一位置。她虽然有"毛泽东夫人"的特殊身份,见官大三级,毕竟不是毛泽东本人,所得到的只是表面的遵从与礼遇。要在一个个手握国家重器、功高位显的文臣武将中赢得实际的发言权和影响力,非得联合其他势力不可。这些势力有:
     陈伯达的"秘书派",旗下大将包括王力、关锋、戚本禹等人。他们都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出身,曾直接与闻党的最高决策和机密,参与中央重要文件的炮制,上达天听,下传旨意,又年轻气盛,能说会道,个个都是好竹竿子,没有长期战争年代形成的复杂关系和背景,更有恃才自傲、想出人头地的雄心与欲望,是天生的文革闯将。
     林彪的"军队派",旗下有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及林彪的妻子叶群。这些人掌握着中央军委的总参、总后的实力,控制了大部份军区、部份海军和几乎全部的空军。文革初期,黄、吴、李、邱都一度受到冲击、批判,经老首长林彪解救,才重获权利并逐渐结为死党,九大会上全部选为政治局委员,是倒刘战役中最大的赢家然而也输得最快和最惨。文革之初,林、江合作,双方亲亲密密有各怀鬼胎,有过一段配合默契、你唱我合的蜜月期,在"九大"后出现矛盾。
 不管是谁当权,都少不了周恩来
     康生的特工系统和谢富治的公安系统。康生自投靠毛泽东以后,察言观色,衷心事主,而倍受宠幸。此人阴险狡诈,城府极深,有"党的理论家"、"坚强的反修战士"、"中国的捷尔任斯基"之称。连天不怕地不怕的江青都要敬他三分,尊他为"康老"。谢富治当然不能和康老比,但他执掌公安部,是搜集对手罪证、迫害异己的直接帮手。
     柯庆施的"上海派"。柯庆施是坚定的毛派。善于揣摩毛的意图、思想,也迎合其政治需要,号称"毛主席的好学生"。上海在他的极左风格长期经营下,终于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基地。可惜他未能看到这一天,在文革前夕病逝于四川。他的心腹,原政治秘书、后提拔为市委文教书记的张春桥,是他留给江青的一笔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张春桥又一手推荐、培养和提拔了文学批评家姚文元,张、姚二人双双进入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江青的私人力量。江青也因而成了"上海派"的领袖。林彪垮台后,又拉进一个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王洪文,组成四人帮。
     除了柯庆施,还有一位来自地方的"毛主席的好学生",那就是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陶铸在文革初调到北京,不久升为政治局常委,仅次于毛、林、周而位居第四位。他主管宣传,主持大部份的中央日常工作,又兼任中央文革小组顾问,一度也是江青拉拢、联合的对象。如果他肯合作,也将是文革派的主要成员,事实上已差不多是了。不料此公不识抬举,不服江青的指手画脚,经常顶她,结果被江青与陈伯达网络罪名,打成"中国最大的保皇派",死于非命。
 周恩来的"务实派"。周恩来的实力是最强的,根基也最深,他是江青必然要联合的对象。毛泽东曾这样评议他:"不管是谁当权,是我,是刘少奇,还是林彪,都少不了周恩来。"他的在任何艰难的条件下都维持运作的庞大的政务系统,他的协调、说服、应变和周密的操持能力,以及他的声望和唯君命是从的忠诚,使他扮演的角色的份量,远远超过上述诸派。可以说,没有周恩来的文革,和没有毛泽东的文革,都是同样不可想象的,没有周恩来的鼎力支持与捧场,文革初期的江青,只有一条路:根本玩不转。
  毛泽东的大管家
     周恩来对于江青,用他自己的话叫做:"我已经仁至义尽。"当年刚进入毛泽东的窑洞,引起高层各方非议,认为毛以党的领袖之尊,将那经历长征共同患难的妻子贺子珍赶走,炕头尚温,就公开与上海影星同居,成何体统?只有极少数人支持毛、江的结合,周恩来便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康生,他提供来自特工系统的调查证明,江青在白区"表现清白"。他是山东诸城人,江青的老乡,传说在家乡做少爷时代就和她"有一腿",查无实证。他的支持除了老乡情谊,主要是投毛所好,有向新主子表现忠诚的意思。另一个是贺龙。他扬言"堂堂主席,搞个把女人算什么!"但真正有力支持者还是周恩来,正是他调和各方意见,力排众议,铺设堂火,毕竟成了他俩的好事。否则,便不会有日后权倾朝野的江青同志了。周恩来的出发点是否比康生、贺龙要高尚一些?看不出来,说来说去,总不脱逢迎之嫌。
     在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前,江青与毛泽东经常发生争吵,斗气。无非生活习惯的差异,鸡毛蒜皮本是夫妻间难免的事。但双方的个性都极强,闹到各不相让,江青便只得找周恩来哭诉,由他出面调解、劝说,让毛泽东化怒气为春风,让江青破涕为笑。正如当初异口同声地反对,中共中央机关从最高领导层到一般警卫、秘书,没有几个从心理承认和瞧得起这位夫人,只有周恩来对她待之以礼,不含半点歧视和轻蔑。这给心性敏感好强的江青以极大的精神慰籍,使她逐渐化解敌意环境带来的伤痛,重新建立自己的形像和自尊、自信,终于等到二十年"约法"到期,一跃而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周恩来在毛、江家庭关系上做好事,充当黏合剂与稳定剂的作用,绝不仅仅在延安时代,而是持续到建政以后,甚至文革期间。都说周恩来是毛泽东的"大管家",管家管家,毛的家他不管谁管?
  力助江青坐稳第一夫人交椅
     一九四五年八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首谈笑古今、暗含王者之风的《沁园春•雪》,一身质朴挥洒的风度,折服了政治、文化界的众多知名人物,以为寄托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因而在其后三年的国共争霸战争中,感情倾向多在共产党一边,形成国民党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的局面。毛泽东此行,周恩来功不可没就不须细说了,单请他派专机从延安接江青来重庆"治疗牙病"一节,就可知他的煞费苦心。这是江青首次以中共第一夫人的身份公开亮相,为了是这一身份合法化,周恩来在张治中的寓所为毛、江二人补办了盛大婚礼,江青后来经历了贺子珍回国、癌症、更年期、老年色衰等动摇"夫人"地位的重大危机;而每一次毛都终于放弃"废后"的念头,与周 恩来当年安排的这一婚礼既成的影响不无关系。
     一九四七年,贺子珍催女儿娇娇随王稼祥夫妇从苏联回国,暂居哈尔滨。江青大为紧张。因为他曾接受的"约法三章"的第一章就是,"毛泽东、贺子珍的夫妻关系尚在,而没有正式解除时,江青不能以毛泽东夫人自居。"毛、贺的"夫妻关系",一直到死都"没有正式解除"过。一九四八年冬,贺子珍的妹妹、毛泽东弟弟(毛泽覃)的遗孀贺怡找到毛泽东,闹着要为姐姐讨一个公道。毛让步,同意贺子珍回身边,说"还是按中国老传统办吧!"江青深感会要做"小老婆"甚至被休掉的威胁,又跑到周恩来那里一顿哭诉。而周也再一次施以援手,以组织名义作出决定,不准贺子珍会面。
     贺怡在哈尔滨接姐姐和侄女娇娇,乘火车走到山海关,被自称"组织部来人"的两个男子以开除党籍相威胁,阻止他们到石家庄。结果,贺子珍被安排到了沈阳,而由贺怡带娇娇去见毛泽东。娇娇后来竟从江青的本姓改名为李敏,更确定江青的继母地位。由于周恩来的悉心部署,贺子珍一直未有机会进京复辟。直到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期间,才由毛泽东另一弟弟(毛泽民)的遗孀的后夫、江西省省长方志纯的秘密安排,将贺从上海接到山上与分别二十年的毛见了一面,也是最后一面。此时的贺子珍,已是一位满头华发、容颜憔悴、语言迟钝的老妪,毫无吸引力可言了。连毛泽东也暗自惊诧:"她怎么变成这般模样?"
江青最信得过的大好人
     这里要补述一段的是,性情刚烈泼辣的贺怡,见到姐姐被弃、大伯子兼姐夫的家庭重组已成定局,心有不甘,于是想出最后一招,到江西寻找毛泽东与贺子珍所生的儿子毛岸红。这是毛的第四子,小时活泼可爱,模样酷似毛泽东。一九三四年中央红军撤离江西长征,年馑两岁多的岸红托给了留下打游击的红军独立师师长、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一次战斗中,岸红被寄放在一个农民家里,后来失去了联系,而毛泽覃也在瑞金红林山区阵亡。江青无子,毛长大成人的两个儿子,岸英死于抗美援朝战争,岸青患有精神病不堪担当大任,贺怡深知这个可以找到的儿子对于恢复姐姐的名份的重要性,她又是唯一知道岸红线索的人,于是一再深入江西农村寻找。谁知突然的一场车祸,贺怡死于非命。这唯一的线索就此中断。这场车祸完全是意外,还是缘于某种周密的安排?有待新的史料证明。
     周恩来的恩惠,江青当然不会无感于心。从她一进入中共最高层的生活,就把周恩来当作最可以信赖、最善解人意、最能排忧解难的好人。毛泽东说江青;"洪洞县里无好人。"其实不对,周恩来就是一个好人。
     接受"约法三章"后,江青过了好一段夹起尾巴做人的日子。她放弃了马列学院的学习,放弃了鲁迅艺术学院的演剧安排,收敛起好表现、出风头的性格,专心一意地当好毛泽东的贤内助,烧饭做菜,洗衣浆衫,甚至缝缝补补,恪守妇道。言谈举止也一改先前的"都会明星味",而变得朴实大方,待下人也和蔼友善。这是很自然的,在这样一个崇尚艰苦奋斗的英雄的环境里,她不想永远被孤立、被当作众矢之的,不想与周围的生活格格不入。只有在周恩来面前,在这个经常往来于大都市重庆与山沟沟延安之间、身上总带着那么一股城市味的中年男子面前,她才敢彻底放松自己,而不必顾忌使对方侧目。
周恩来对江青的吸引力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日,周恩来到毛的窑洞谈工作,毛请周代他到中央党校演讲,在家闷得发慌的江青一定要跟着同去。因延河涨水不能开车,于是骑马而行。小路狭窄,江青策马在前飞奔,周恩来紧紧跟上,不料江青忽然勒马一个亮相,周的马骤然受惊,后腿直立,将周摔下马背。撞在石崖上,造成右肘小臂下端粉碎性骨折。
     骑术精湛的周恩来,怎么会摔得如此狼狈?文革后有人追溯这段往事,把它解释成江青对周心怀怨望,故意使出手段给他一个下马威。其实不确。江青刚入毛的帷帐,毫无根基,连窝都没呆热,岂敢向堂堂的周副主席故意使手段?何况她对周恩来的通情达理、君子之风十分信赖、敬重乃至倾慕,若说是心怀什么"愿望"还差不多,哪有一点"怨"的影子?往最坏处说,她也只不过是想抖一抖御马的功夫,展现一下矫健的身手和勃勃英姿,给周恩来一个美好的印象,原因还是出于一种爱慕的心理。
     江青当时才二十五岁,久经情场风波,最后嫁了个比她大二十一岁的毛泽东,虽说是一带枭雄,智慧超群,二人恋爱也完全自愿无一丝勉强,还冲破重重阻力与世俗偏见,毕竟带有青春与权利结合的影子。如果毛泽东不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很难想像她会爱上这个满嘴浓重湖南农村口音、满头油渍的长发、脾气火暴、抽烟、吃茶叶、嗜好辣椒和肥肉、经常拉不出屎的南方土包子。周恩来生于南方而成长于北方,比江青大十六岁,曾赴东洋、西欧,到过苏联,见识广博,具有异国文化的修养,除了酒量惊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良嗜好,自持自律,尊重女性。这些品质,对生长于北方、个性开放好幻想、喜欢读外国小说、从事文坛工作出身的江青有很大的吸引力。就像前章讨论过的,作为一位公众情人,周恩来理所当然地是江青爱慕的对象。
第一次"示爱"人仰马翻
     只是,她的第一次"示爱"──说得重一点是调情,说轻一点叫"示好",就闹得人仰马翻,伤筋动骨,实在晦气。这应该是一种预示,在诡谲多变的中国政坛上,这样的非份之情将带来怎样惨痛和震撼!周恩来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右臂终身不能伸直,也使不上力,等于废了半只手。自然,他的优雅和潇洒弥补了此一缺陷,由于修养到家,弯曲的右臂甚至成了他独特风度的象征,更增加了魅力。
     待卫士们赶到,他已经从摔倒的地方自己爬起来,痛得脸色苍白,冷汗直冒,鲜血浸透了衣服,但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倒是毛泽东事后大发雷霆,吼道:"你是什么东西?你一百个江青也不抵我一个周恩来!"对江青惹的祸极为恼火,因为他痛惜在国共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周恩来的受伤,倒不是怕江青敢红杏出墙。文革后期,江青对周恩来的怨望(真正的"怨望")日深,力图倒周,指使御用写作班子在报上撰文批判"鲁国的宰相"孔丘,故意在孔的形像上加了"端起胳膊"四个字,以影射周的弯臂。而那弯臂,实是当年因爱而造成!
     周恩来的一生,一般人只知道他的臂伤是战争年代不慎落马所致。江青倒台后,才有一些加忆文章道出其中原委,江青要与周比试骑术:"周副主席,咱俩看谁骑得快!"结果周的马受惊,摔了下来。再后来的文章,又忽而将"比试骑术"一节删掉了,只说江青策马飞奔突然勒马,致周恩来马惊被摔。还有些文章欲盖弥彰,说"比马"根本就是瞎扯,没有的事。
     据知,所有关于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出版物,都要报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阅",显然,审阅机终于道出了这一故事中的调情味道,觉得有损于总理的形像。
 江青希望毛泽东向周恩来学习
    但我们仍可从被删剩的部份,判断出确曾因"比马"而摔伤:江青策马飞奔,如果周恩来不也策马紧紧跟上,怎么因前面突然勒马而受惊?周摔下马,扶着粉碎性骨折的右臂站起来,卫士们才匆匆赶上,可见他们都远远地落在后面,只有周、江二马当先地在前冲,如果不是比马,卫士们怎可不紧随其后?男女之间的比试骑马,本来没有什么,还可以看做是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若不出意外,大家(包括毛泽东)大可以一笑了之。只是后来江青名声太臭,倘若让爱憎分明的老百姓知道,她和周恩来竟然这样玩过,怎么说得清楚?
曾大量采访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作家权延赤记述,在延安"江青喜欢接近周恩来,当年的卫士们都知道这个情况。"毛的卫士长李银桥说,江青很倾慕周恩来,常不避嫌地对身边人员说,周性情好,谦恭有礼,风度翩翩。她还希望毛泽东向周学习,改掉粗鲁的农民本性,惹得毛大为光火。
     在江青居苏养病时担任翻译的俄国女子卡尔图诺娃,曾撰回忆录《我给江青当翻译》,也谈到江青倾慕周恩来的印象:"有一天江青莫名其妙到问我,想不想见见周恩来。我当然想,有谁会放过这么难得的机会?第二天周要来吃午饭,江青请我也按时来。我准时到了,可是周恩来已经走了,他的日程安排满了。"然后"那一次江青动情地也谈了周恩来的许多往事。"
     需要重申的是,江青和周恩来的关系,仅只限于暗恋,而且是江青单方面的倾慕,而且这种感情实在称不上过份。江青自嫁毛泽东以后,至少在文革以前没有过感情上的越轨记录,──谅她也不敢。在周恩来一方,感情份寸当然把握得更好。
 周恩来是积极的文革派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决策并亲自发动的。一开始,周恩来并不知道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矛头对准谁、搞成什么规模、时间多久的运动。他只知道毛主席说的就要照办,邓小平时代批判"凡是派",其实最大的"凡是派"就是周恩来。及至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发表,他还不晓得到底是指谁"何其毒也",揣揣不安地去探毛的口气,听说不是自己,这才放心大胆地投入革命洪流,协同毛派力量推波助澜。文革过来的人都记得,当时人们心里很清楚,这几个是"毛主席司令部的人",是绝不能炮轰和揪斗的,他们是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江青。这种印象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凡在文革初期贴大字报炮轰过周恩来的红卫兵、造反派,当即都受到"上面"授意的有组织的反击、围攻和批斗,事后必遭严厉的处罚、关押、劳改、判决直至枪决。炮轰周恩来和炮轰林彪、江青一样,其他诸位"毛主席司令部的人"都会集体出场表态,厉声申诉,威逼利诱,迫使对方就范。唯一的区别,文革结束后所有参加炮轰受到迫害的人都被不同程度地平反,只有反对过周恩来的人永远无可赦其罪。
     文革的首要目的是倒刘,并清除刘在党政系统的势力。目标一定,"毛主席司令部的人"倾巢而动,共同完成这场战役。除了副统帅林彪很少露面,几乎只跟随毛泽东出场外,其余如周、陈、康、江以及中央文革小组的"爬虫们",到处看大字报,视察、演说、计划、接见、会谈、表态、劝慰、阻拦、发布指令拉一派打一派…..为文革依照毛的意图朝纵深发展竭尽全力。有人说周恩来没有参与政治迫害,他所做的都是保护别人。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周恩来"誓死捍卫江青同志"
     中共中央"四人帮专案组"在搜集罪证时,也发现文革冤案中几乎所有的逮捕令,都是由周恩来签署的,包括逮捕前面说到的他的养女孙维世。另外,所谓"共和国最大冤案"的受害人刘少奇,以"叛徒、内奸、工贼"的身份被永远开除党籍的文件,也是由周亲手签署的。这一事实让专案人员"震惊"和难以接受:周恩来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做的这一切是真诚还是虚伪?(阮铭《旋转舞台上的周恩来》)
     江青由一个宣传部被人瞧不起的副处级干部出山和坐大,固然获得毛泽东的支持与肯定,但毕竟还得通过一定的组织手续来逐步完成,光他一个人说了不能算数。否则,他也就完全没必要耗神费力发动这样一场大的战役,来歼灭他的政敌了,也不会在背后里怨林彪"一句顶一万句,我讲了六句,相当于六万句,半句也不顶"了。江青得中央文革副组长的显赫位置,并挟其势取代中央书记处,甚至凌驾于政治局之上,周恩来出的力最大。试想,林彪名为副统帅,实际影响只在军内;陈伯达、康生原先的地位也远不及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他们怎么可能把江青抬得比书记处还高呢?能依照、实现和发挥毛的意图,把江青稳稳地捧到这样一个地步,只有周恩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9-7 11: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