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人在城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瞭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在注重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质量的提高。二者如何兼顾?
王玉庆: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中国2009年的城市化水平是46.6%,1978年是17.4%,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近1个百分点,可以说速度非常快。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经有118座。现在城市化带来的弊端主要有人口过度集中所产生的安全、环境、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和挑战。
很多专家认为,城市化要看城市发展的速度,还要看城市发展的质量。不能仅仅将人口居住在城市称为城市化,还要以这些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来衡量城市化。南美国家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巴西的一些大城市有很大的贫民窟,其住房和基础设施都非常简陋,失业、犯罪率很高,这些人在农村的土地被剥夺以后,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就来到城市,但城市也没有适合的工作,或者只有那些工资很低的工作。实际上城市化并没有使这些人过上美好生活,达到其进城的根本目的。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中国的城市化就要防止这种倾向。相对来讲,有些发达国家,比如日本或者北欧一些国家,居民在农村生活得很好,他们可以享受城市化带来的许多便利条件:水、电、通信、天然气供应等都很充裕,交通也很方便,这使他们与生活在城市没有太大的差别,在农村也享受到大城市所提供的服务,所以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就稳定了。
我觉得城市化不光是要看多少人住在城市,还要看这些人在城市生活得怎么样;也不能看多少人不在城市,如果这些人也能过上相同质量的生活,也完全可以。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提得非常好,城市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而不是说带来更多的问题。
像北京交通拥堵严重,让很多人感到难以接受。城市应该是一个提高效率的地方,但目前却适得其反。城市搞得太大了,交通拥堵,效率会更低,环境也很难搞好,再加上这些大城市物价高、房价高,所以现在有句时髦的话叫做:“逃离北上广”。中国现在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提高城市化的质量非常重要。不能像一些国家那样盲目扩张,造成城市病越来越突出。
《瞭望》:城市质量的提高具体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玉庆: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内容很多。首先是就业。维持一个人在城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要有一定的收入,就是说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第二是 “居者有其屋”,有方便的生活条件,电、水、气、通讯、交通,等等。第三是有安全感,能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如果城市的犯罪率高,而且人情冷漠,这就不符合城市发展的目的。第四是受教育的情况和文化氛围,城市要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教育、文化和体育设施。第五就是要有完备的社会保障和较好的医疗保健条件,为身体健康和养老提供一个好的保障。最后是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水、空气、声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等等。
对于城市,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环境保护。有些专家评价环境问题时说:“这是涉及面最广的,而且有较长影响的问题。”刚才提到的交通拥堵,影响了城市效率,同时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空气污染。再有就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高楼大厦,对人的生活环境影响,显然不只是空气,也不只是水的污染,使人对环境的感受就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每到节假日人们都喜欢去郊区走一走,因为那里能使整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到心旷神怡。这种环境的变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污染问题外,还包括人对本身价值追求和对生活目标的希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影响城市化质量的四大因素
《瞭望》:目前阻碍国内城市化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玉庆: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果再归纳一下,主要有几方面:
一是城市盲目扩张,土地的占用越来越多,而且使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对于中国来说是很珍贵的,凡是在城市周围,城市化进程比较快的地区,土地都比较好,是比较优质的土壤。在荒漠化地区、石漠化地区也很难发展大城市。而现在我们的城市化集约度不高,大搞开发区,很多土地闲置。而且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比如过多建别墅;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在开发区为企业一圈就是很大一片土地,而实际上厂房没多少,周围绿地很大,土地浪费很严重。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占用和使用土地,需要特别关注。
二是城市功能定位不清晰,贪大求洋。以前有报道说全国有120多个城市都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虽然我国百万人口的城市有上百个,但是都要建国际大都市,定位就有问题。
城市定位应该考虑这么几个条件:其一,自然因素。是干旱地区还是降雨量多的地区,是北方冬天需要供热地区还是南方夏季炎热的地方,城市是否临海、临江等,这都会有所不同。其二,城市资源禀赋的影响,比如城市周围是否有能源及矿产资源、森林等,以及原有的产业结构与基础。其三,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有些城市有一些独特的文化和文物,一些产业就与历史的传承密切相连。其四,城市和周边区域的关系,是省会城市还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或是交通枢纽等。比如国家给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个定位本来是很清楚的,但这么多年北京市的发展没有或无法完全按这个定位办,现在城市大到难以收拾了。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过去城市的建设重视形象工程。多是看得见的、直接能够体现政绩的放在前面,比如说修马路、盖高楼,但是马路底下的污水收集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设施就放到了后面。这几年由于抓节能减排,中央和地方开始重视了,这些设施的建设就加快了。但目前来讲,还有相当多的地级市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县城至少70%没有建设。一个城市连污水处理厂都没有,几十万人聚在那里,污水都不处理。垃圾也有类似情况,环境能好得了吗?城市化质量能好得了吗?
近几年公共交通的建设受到重视,本来城市建设初期就应该重点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很多大城市都在加速修建地铁,如果十年前修的话要便宜得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城市化是同步的急功近利的政绩观、经济至上的思想,导致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再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能耗物耗都比较高,高消耗的建筑、大量发展小轿车,工业、生活耗煤也很多,环境污染严重。北京大气污染除了汽车多以外,也与北京一年要烧上千万吨的原煤不无关系。
向低碳目标迈进
《瞭望》:怎样看待生态城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作用?
王玉庆:城市的建设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这是当前的热点。我看到的报告说,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进入了城市,大约有75%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来自于城市。所以城市的发展、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且城市的减排空间最大。
生态城建设是解决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高的一个很好的路径。生态城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建设,使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共生,这就必然对节能减排有一系列要求。再有,作为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就必须做到能源、资源消耗低,高效利用。这些都是当前提倡低碳经济的一些基本内容。所以说低碳肯定是生态城的重要特点之一。
城市的环境问题,不仅是对提高城市质量很关键、影响很深远的问题,而且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来讲也至关重要。城市的污染解决不了,城市的低碳排放解决不了,全球环境的问题就解决不了。
《瞭望》:中国城市化路径要实现低碳目标,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王玉庆:我觉得要实现低碳目标,应该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重要的目标。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世界气候组织做过一个课题叫做《国际视角的城市低碳发展》,专门讲城市的低碳发展,其中一个课题是在中国做的;研究了国外9座城市的例子,提出了城市走低碳道路的几步程序,很有借鉴意义。
第一步,城市要确定低碳的目标,这既是政治意愿,也是市民的一种追求,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要确定发展低碳城市,要有一个明确的减排目标。比如说现在二氧化碳排放多少,10年以后要减到多少。以中国为例,虽然绝对减排有困难,但我们可以以单位GDP能耗降低多少来约束。总之要确定目标,这样才能号召带动各方面的力量。
第二步,要根据目标对城市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一些关键的问题,然后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可行方法。比如说能源结构要不要调整?城市的能源主要靠什么?是靠煤,还是靠天然气、靠油、靠电等?比如说交通,需要采取一些什么办法才能解决交通拥堵、污染排放高的问题?建筑如何节能,等等。
第三步,要整合或者创新一些政策或者制度,包括一些法律。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制度来约束和引导城市的建设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来促进低碳目标的实现。这里很重要的是要把一些政策整合到一起,要避免政策之间互相矛盾或者部门之间利益冲突。如果各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往往是事倍功半。
第四步,要制定城市明确的减排行动方案。目标、问题和制度都理清了,制订科学、详细、可行的方案来实施尤为重要。
第五步,要建立一种机制和指标,监测方案的实施过程,对于其行动效果进行评估,并与可执行的奖惩制度结合起来,不断修正和改进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瞭望》:当前要走低碳城市之路,哪些问题应重点解决?
王玉庆:当前城市所谓低碳发展,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有几个地方是要特别关注的,应该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上。
第一是节能。这是中国目前低碳发展最现实可行、最有效的措施。应该说减排和节能还是两回事。如果说减排就是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那可能是一致的。但如果包括污染物减排的话,那么节能和减排就是两回事了。因为很多污染物的减排往往是要增加能源的消耗。比如污水处理厂要达到的标准越高,所消耗的能源越多。而且往往符合边际递增的规律。在一些重点的水污染治理点,把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从一级B提升到一级A,实际上只提升了百分之几,但是投资和运行费用就上去了,电耗也要提高很多。
第二要考虑调整城市的能源结构。比如少用一些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尽量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或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电能等。其实城市中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已经很普及了。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面积世界第一,包括现在新搞的一些太阳能建筑,也正在逐步推广。中国在短期内还离不开煤炭,估计二十年至三十年内一次能源消费还是主要靠煤炭。我们现在提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要占到全部能源消耗的15%,那还剩下的85%呢?其中大部分依然要依赖煤炭。
低碳除了节能、新能源、煤炭的高效利用外,还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比如说在交通体系建设中,交通拥堵耗时长,耗油量很大,污染排放就高了。大量地使用小汽车和公交车耗能就不一样,用汽油车和电动车耗能又不一样。还有就是建筑节能,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30%~40%。其实建筑节能,除了建筑本身的改造之外,与之相关的比如说供热系统,如果做到分户供热,分户计表,按供热量收费,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低碳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同时也需要有其他一些制度配套。
另一方面就是需要有合适的经济政策来引导和鼓励实行低碳的目标。
再有是关于公众的宣传教育,在社会上建立低碳发展的理念也很重要。我认为一要鼓励,二要进行大量的宣传教育,特别是科学普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