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78|回复: 0

关注两个纪录片:《请投我一票》《好死不如赖活着》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0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发表于 2008-1-3 17: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小羊

观影札记——请投我一票、好死不如赖活着

时间:2007年12月2日星期日,下午5:30

地点:学活420

放映两个纪录片:《请投我一票》《好死不如赖活着》。

《请投我一票》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不过,其讲述的主题并不是“人天生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也不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分出左中右”。
陈为军“希望大家在看这部片子时,不要过分解读成政治的更深层面,不要拿成人政治选举的观点看孩子”。由于主题——民主和孩子——的有趣,这个故事开始的时候就被披上了隐喻的外衣,深度的介入成为一种观赏的本能,以至于最外层的东西——对一场素质教育事件的忠实记录却被忽略了。

如果第一遍看的时候,确实是满怀忧患,充满荒诞之感,那么第二遍看的时候,当罗雷和晓菲互相挤眉弄眼,指着对方的鼻子说“你!你!你!你!你!”的时候,我才顿悟了这些孩子的顽皮与可爱。其实这场竞选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戏仿”,孩子们的确是天真的,他们被给定了角色,却不具备相应的复杂性,所以不管他们如何投入,最终的效果只能是拆解了角色和议程的严肃性。成成的目标是当上班长,然后“我想让你站着你就得站着”,不瞒各位女生,这是每一个渴望牛逼男孩的共同心声。罗雷作为这种牛逼感觉的既得享有者,当然要维护现有格局,就像猴山上只能有一个左搂右抱的公猴,也像小时候某些同学吃冰糕时预先在众人的目光中饱含口水地舔一遍然后才开始放心享用一样。而许晓菲的加入很可能出于母亲(是本校的音乐老师)的授意,而她像每一个听话的小女孩一样认真准备,班长对她而言似乎没有任何权力上的快感,而只是她本身好孩子身份的证明。在这样的情境下,民主从天而降,胖胖的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新鲜吗?

《华盛顿邮报》撰稿人Monica Hesse评论说,这是一部“关于一群7岁大的孩子的……令人如坐针毡的政治戏剧”(a
nail-biting political drama)。Patricia
Finneran则评价说:“这是一部关于民主观念的影片,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同时这也是对在三方对立的政治运动中所产生的政治阴影的揭示。”

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有三个问题一直在困挠着罗尔斯:一是假如民主是一种合理的制度,为什么美国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二是假如民主是一种具有人性、能够反映平等愿望的制度,美国种族冲突为什么那么严重?三是如果民主是一种有希望、可以面向未来的制度,为什么美国的年轻人如此绝望?众所周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不仅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纷争,同样也出现了“垮掉的一代”。罗尔斯最后的答案是:在民主后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更深刻的价值,那就是正义。(理想国11.28)

可惜在这部纪录片中,追问进行得似乎更为彻底,得到的结果也更为有趣。因为很简单,孩子们并没有没有为恶的冲动,我们怀疑的只能是民主制度本身。那么这种猝然降临的对权力的民主化的分配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孩子们是单纯的,难道是“民主”的制度在为恶?难道是“民主”的制度使得一些本来天真的孩子变得不可忍受,使得一些本来让人淡然一笑的动机进入了善恶的框架?提出这些,并不意味着我是左派,大家先冷静一下把砖头别在腰间。

可以反思的地方在于,激烈的民主似乎意味着对权力的放大,它使得等待分配的权力在众人的视野中变得灼热,这导致了另一种形态的权力崇拜。这部纪录片的主要幽默感就在于,孩子们费尽心机竞选的是一个在观众看来无足轻重的小班长,不过,这种不对等也提醒我们,身处民主氛围中的人们眼中会产生如何的权力畸变。小小的班长和孩子们巨大的热清和投入,它们越不相称就越折射出民主对权力具有哈哈镜效应的放大……孩子们毕竟不会撒谎——他们的谎言和伎俩在我们看来几乎是透明的。同时,民主的表决塑造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当代白痴逻辑。当你被要求进行选择的时候,选项们就被暗示为周遍性地覆盖了所有可能。集体性的狂热使得判断力下降,一个特殊疑问句被简化为一般疑问句,所以你只需要回答Yes或者No。所以当你被要求行使自己的权利,“我的**我作主”时,如果你觉得你的智商和权利被充分地尊重了,小心你遇到的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掉到河里,我应该看会书还是喝杯茶?民主几乎是和表演相伴生的,这几乎戳穿了民主的游戏本质。孩子们无需通过这种民主确立班集体一员的身份感(这种身份感没有民主也会很实际),就像我们也无需通过民主产生人民当家作主的幻觉,他们只是在专注地进行一场游戏。选举双方几乎就是表演双方的关系,而且这中表演还被舞台,才艺,演讲等形式不断强化。巨大的广场效应使得这场选择具有煽动性,甚至让孩子们产生移情并放声痛哭(看到这里,我在心里嘀咕,多么像超女……)。

孩子们是如此投入,让人不忍打搅。所以,上面的评论不过只是一些纯粹的过度阐释而已,嗯,绝对的过度阐释。还是回到导演陈为民的言论,“常青小学德育活泼教育,对这些孩子一生有益”。可怕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的想象和我们的游戏规则。孩子们只是用他们的单纯和我们观影时的超脱形成共谋,戏谑地指向了某个也许不存在的标靶。

和前一部相反,《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一部一点悬念都没有的纪录片。讲述文楼村的一家人在艾滋病中等死的故事。结局在开头就被告知了。压抑和无望的气氛在开头字幕浮出之前就已经奠定了,而死亡的方式也几乎我们的被常识知晓了。剩下的,就是银幕内外的人在等待。几乎没有好奇,从开始,观众就开始接受这种境遇,然后在沉闷中满怀着人道主义想象,并对这个地狱般的家庭进行临终陪伴。

贫穷,反复的贫穷,重复的贫穷。导演也绝对地冷静,只是在丰收的时候将色调调黄,用镜头远远地框定着三个不知情的孩子,笨拙地塑造出一些温情和诗意。

如果让一个西方人看,他觉得最为震撼的可能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这里没有任何宗教慰藉。(鬼神观念只是习俗上的遗留,比如除夕夜墙上那张请雷妹回来的黄纸)身体被赤裸裸地和吃喝联系,任何救赎都在地平线之外。伴随着时序的滚动,无神的大地近乎麻木地承受着一切。在这里,人是绝对孤独的。

这里没有人群,只有一个个等待的个体,当然,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地方也没有民主,道德维系着他们可能产生的报复欲。他们没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表决。

说到底,民主总归是奢侈的,需要的社会成本太高,需要雅典式的闲暇和适当的游戏精神。当成为一个个人的人退缩回自己的身体,难言的压抑可能会让他像影片开始时的雷妹在地上大声尖叫那样歇斯底里。然而,置身于一场群体的表决游戏中,人难道又不是癫狂的吗?

这次的两部片子给人很多思考,第一部片子并不是一个喜剧可是让人发笑,第二部片子压抑而悲痛,可是观众绝对不会哭出来。也许着并非纪录片本身的张力,真正的张力在于纪录片背后的真实和我们审视世界的眼光罢了。

《请投我一票》(Please Vote For Me)1-5

《请投我一票》(Please Vote For Me)2-5

《请投我一票》(Please Vote For Me)3-5

《请投我一票》(Please Vote For Me)4-5

《请投我一票》(Please Vote For Me)5-5

好死不如赖活着-1 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1(未删节版)

好死不如赖活着-1 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2(未删节版)

好死不如赖活着-1 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3(未删节版)

好死不如赖活着-1 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4(未删节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9 02: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