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更是人生经验的积累。美国《侨报周刊》日前刊登了旅美华人陪伴儿子成长的故事,将给读者带来育儿的深深启迪。原文摘录如下:
去年的圣诞节格外温暖!圣诞节之夜,久不见面的儿子DavidKe(柯迪)从曼哈顿赶回来。我们一家三口,在自家的饭厅,享用着老公柯业智花了一下午时间准备的佳肴。在这个晚上,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和烦扰,没有生活中的种种不悦,有的只是一份惬意,一份温馨,一份祥和。一股融融的暖流在我心中不断地漫延,升腾。
“天伦之乐”四个字不知怎地一下子跃入脑海。我不知道“天伦之乐”用在自己身上是否嫌早了一点,好像有了孙子孙女辈的人才敢用此词,但我真的极开心,极幸福。儿子日渐高大的身影、温柔体贴的言谈话语和舒心的微笑都让我心中的母爱的感觉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以纽约为起点
David Ke是我们惟一的孩子,2006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商学院(New York University/Leonard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现在J.P.Morgan Chase曼哈顿总部的投资银行工作。
2002年,他从我家所在的Paramus(博根郡)高中毕业。原先一直声称要到外地上大学的儿子突然表示想留在纽约、新州一带,我和老公对儿子的决定万分欣喜。那首歌是怎么唱的来着?“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最怕,最舍不得的就是他远行。
David小的时候曾离开我们几年时间,我们曾饱尝那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带来的种种苦楚。我们真怕他又要远游,真怕那种揪心的思念再次的折磨。但因为尊重孩子,我们对他的去向一直没有明确表态。而他却选择了留在纽约,留在我们身边,这分明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于是乎,激动、兴奋过后,我们和儿子商量着挑选学校。
柯迪(David Ke)2006年5月毕业于纽约大学商学院
柯迪(David Ke)与前来祝贺他大学毕业的父母在一起
David相中了纽约大学商学院。不少这个年纪的年青人对今后从事何种专业尚在挑选之中,但David明确表示他选择学金融。为了向纽约大学表示无限向往和情有独钟,儿子申请了early
decision。几周后,学校果然接受了他的申请!
四年的大学生活,David一直住校。和所有在纽约上学的孩子们一样,NYU的生活既紧张,又多彩多姿。他迷上了这座神奇的城市。纽约的经典,纽约的风华,纽约川流不息的各色人流以及纽约咄咄逼人的都市节奏深深吸引着David这一代青年。我和老公都知道:孩子已经离不开纽约了!
四年大学生活一晃即逝。David毕业前半年,正当我和老公盘算着要不要询问他找工作的事的时候,他却回家向我们宣布了一个消息:他已受雇于J
P Morgan Chase,一毕业就去上班,去纽约上班。
David是幸运的。他上学及找工作都出奇的顺利。但细想下来,万事皆有其因。David看似洒脱的生活轨道,其实是与他自信、自强、自立的个性分不开的。作为一个母亲,我也和大部分华人家长一样,溺爱孩子。但生活慢慢教会了我一件事,那就是要学会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既要做孩子的父母,又要做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才能真正长大成人。
不要强迫孩子
我们不少家长,他们一边在宠溺孩子,同时又患有对孩子的强迫症。看看一些孩子们课余及节假日的安排吧:学琴,学画画,学跳舞,学中文,补数学,补英文,上Kumon,再加上学校的各种运动及各类club的活动。呜呼!这些可怜的祖国花朵们真是忙呀!记得儿子上小学时,我们曾邀请一位华人小朋友来我家玩。后来那孩子的父亲打电话来,婉言谢绝了邀请,理由是太忙。我说如果父母忙,我们可以去把那孩子接来我家。但被告知,不是父母忙,是小孩太忙,是孩子没时间过来玩。我无言以对。
诚然,课余活动对孩子们的身心大有益处。但问题是不能安排得太多,而且这些安排也不应以父母(而应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David小的时候,我们也曾一度随波逐流地逼他学钢琴。但看到他痛苦不堪的表情,我心一软,就没有花钱买钢琴,而换了小提琴。事实证明我此举无比英明:儿子的琴拉得极一般,高中毕业后就不碰了。
看看今天我们周围的大学生们,还有几个对弹琴、画画乐此不疲的?当然,如果孩子有特长,或对某些活动极其喜爱,家长的热情就是催化剂,有春风化雨的奇效。否则,家长还是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为好。
相信我,只要是孩子们甘心情愿做的事,其效果多半会超出家长的想象。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不是奇才?
本文作者与8岁的儿子在家中欢度圣诞
不要苛求孩子
华人家长的另一个致命伤就是苛求孩子,责备多、鼓励少。记得儿子上初中时曾对我说:如果他的成绩单上有A-或B+,我们就会不悦(还不至于责骂)。但他美国同学的家长则会高兴得带上孩子去餐馆大吃一顿。有一个小插曲我至今记忆犹新: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他们学校开音乐会,一群憨稚的小宝贝在台上演奏小提琴。那吱吱呀呀的琴声,怎么听都像旧时国内走街串巷弹棉花的声音,叫人忍俊不禁。好不容易演奏完了,这时候,校长,一位风韵绰约的女士,登上了台。第一句话就是:“孩子们,你们的琴拉得太好了!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我当时差点没笑得闭过气去。可事后仔细想来,校长是何等睿智!那么小的孩子们,没有鼓励,他们怎么成长?试想如果校长走上台去,把孩子们一番斥责,那群可爱的宝贝大概此后都不会对拉小提琴感兴趣了!我有一位朋友,他们夫妻有一个极聪明的儿子。有一天孩子的父亲问我他儿子拿回家的成绩单上为什么会出现“E”。我很诧异。待拿过成绩单仔细端详,才发现那孩子在某一考试成绩的“F”下面加了一横,害的家长以为孩子的成绩是“Excellent”。孩子是在蒙骗家长,没有错,但反过来想一想,这里边是不是多少有点家长“官逼民反”的成分呢?
鼓励孩子从小自立
美国很多家庭,无论父母贫穷还是富有,都会让孩子从小就学习自己赚钱。孩子的成长,就是要在这种“摸爬滚打”中完成。儿子的一位同学,因父母经营餐馆,无暇顾家,孩子课余时间除了玩耍之外,无事可做,就自己找了一家小公司,帮助推销他们的产品。这孩子现在已是一名颇为成功的销售经理。
David15岁时,开始用课余时间到我家附近的一家Duncan
Donuts打工。我还清楚地记得小家伙第一次拿到自己的工资时的兴奋与激动。而作为母亲,我当时的兴奋程度并不亚于儿子——这毕竟是他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的报酬,珍贵啊!
此后,David高中、大学的几乎每个暑假,都会自己联系打工或实习的机会。他在小公司做过文秘,在中资公司当过帮手,也在华尔街的公司做过实习生。我知道有些华人家长不主张让孩子太早去打工,觉得不必让孩子为了一点小钱而耽误学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孩子早点加入劳动大军益处多多。因为借此,他们可以尽早接触社会,可以了解钱是要“挣”的而不是伸手“要”的,可以从小树立理财的观念,更可以懂得父母操劳养家的万般辛苦。
让孩子全面发展
我有一个要好的美国朋友Lisa,数年前,她的儿子以并不高的SAT分数,“出人意料”地考进了哈佛大学。而她邻居的孩子,一个SAT近乎满分的男孩,却未能跨进哈佛的金门坎。我与Lisa极熟,便很直率地问她何以如此。她告诉我说连她自己也搞不清楚。但当她讲了孩子的特点以后,我想我大概搞清楚为什么了。
她的儿子Zac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学校的活跃分子,担任棒球队队长,是篮球队主力,也是学生洗车中心的召集人,更担任过两届学生会主席。这个精力过人的男孩书读得很好,而且在这么多的课余活动中游刃有余。尽管他的SAT成绩不是最高的,但还是受到了哈佛的青睐。因为哈佛不但要培养“学者(scholar)”,更要造就“领袖(leader)”。这对我们华人家长难道不是个很好的启发吗?
我们的孩子多参加学校及社会的各种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将来考大学极其重要。美国的各大学,尤其是名校,在录取学生时,对其社会活动一项看得很重。David在高中四年,一直是篮球队的积极份子,同时又是数学和辩才俱乐部(club)的骨干。除此之外,他还热衷于到老人及残障人康复中心做义工。报考大学时,这一项项的社会活动,都成为孩子们申请表上一个个闪光的亮点。同时,这些活动带给孩子的那份成熟和成就感,是他们从父母身上很难直接得到的。
我和老公已进入“空巢期”。我们家中那只可爱的小鸟已经长硬了翅膀飞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对我们做父母的而言,是多么宝贵的人生经历啊!虽然我们曾为他忧虑、担心,但他曾带给我们多少人生的喜悦和慰藉!
难道不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更丰富多彩吗?家长同胞们,把心放开,把手松开。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他们,也给我们自己,创造更多的欢乐吧!(文·图:刘英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