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32|回复: 3

美国人没有富得流油,其实日子过得也很紧巴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5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16
发表于 2008-3-7 06: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者郑绅来稿:那年中国闹水灾,一位着名旅美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向灾区人民捐了一万美元,当时有人不屑一顾地说,这点钱儿,也好意思往外拿!一位老人赴美探亲归来,邻居们窃窃私语,人家可发了,孩子还不给他几十万元带回来……在一些人的眼里,美国遍地都是黄金,美国人个个富得流油。

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工薪收入知多少

根据手头资料,2003年时,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为4.8万美元。近几年有所增加,但涨幅不大。

美国人的工薪收入贫富悬殊:最高的如一些大公司的执行长、影视、体育名星等,年薪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年薪过十万美元的人也不多,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工资(每年)为几万美元,少的只有一两万美元。政府工作人员(包括警察)的工资一般不高,总统的年薪,2000年之前为20万美元,从2OO1年开始涨到4O万美元,国会议员年薪十几万美元,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和警察的年薪只有两、叁万或叁、四万美元。

在公司工作的人工资可能高一些,但是不稳定,行业、工种之间也不平衡。德克萨斯州达福地区劳工数据局1999年7月提供的几个主要行业的员工平均年薪如下:地质学---94950美元;律师---90000美元;电脑分柝师---59450美元;电机工程师---56550美元;中小学教师---46450美元;电工---
38150美元;货车驾驶---35650美元;社工人员---30000美元;护士---28200美元;建筑工人---26300美元;收银元
16250美元;餐馆服务生11450美,最髙年薪与最低年薪之比约为8:1;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调查了2006年不同工作的薪酬,十个收入最髙的工作为医护行业的麻醉师、外科医生、妇产科医生、普通内科医生、心理医生及行政主管等,平均年薪184,340美元-144,600美元,十个收入最低的工作,为餐饮业中的打荷、快餐店厨师、洗碗工、领位员、大堂服务员等,平均年薪15,930美元-17500美元,最髙年薪与最低年薪之比约为11.6:
1。

有些人爱把美元折成人民币,觉得即使是最低年薪,每年收入也有十几万到二十万了。殊知这点钱拿到美国这样高收入、高税赋、高消费的叁高社会中去花,那是非常非常紧巴的了。

纽约一家人的收支明细账

最近,纽约一个四口之家公布了他们的收支明细账,颇有代表性:

月收入:9000美元。此数为美国四口之家平均年收入的两倍多,亦远髙于纽约市都会区平均家庭收入(75000美元),如果仅从家庭收入一项看,应该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中産阶级了。

再看月支出:所得税预扣,2200美元;医保自付额,300美元;房屋按揭,2500美元;地产税,400美元;房屋保险,100美元;水电费,400美元;交通费(地铁和通勤火车票),300美元;一辆汽车的租赁月付,350美元;汽车保险,120美元;汽油费240美元,电话费,100美元;手机费,
150美元;电视费,100美元;孩子校车费(纽约市中学校车需自付),240美元;孩子中文课,200美元。以上共计7700美元。剩下的1300美元,为全家的吃穿费用。

纽约市的物价比较贵:一加仑牛奶4.5美元,半加仑果汁3.5美元,一打鷄蛋3美元,一磅白菜0.6美元,一磅番茄
1.99美元,一磅苹果1美元,一磅葡萄2.5美元,一磅猪肉3.5美元,一磅牛肉6美元,一磅鷄腿1.6美元……算一算,日子真够紧巴的了。难怪男主人想买个新式数码相机,"老板"不批;辛苦一周也不能到外面吃顿饭"享受享受"了。

从收支状况看,纽约的这个四口之家,日子虽然过的紧巴点,但是基本上还能保持收支平衡。功劳归于女主人勤俭持家,会过日子。如果稍微放松一些,定然入不敷出了。下面的例子就是如此。

资深教授当报童

在美国,大学教授受人们敬羡的职业,但是他们的薪资并不高。一般博士毕业求得助理教授职务后,起薪就是叁、四万美元的样子。一位对地球物理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的学者也才给他六万美元。美国教师的工资又多按"年资"评定,每年提薪的幅度比较小,所以熬了几年之后升副教授、再熬若干年之后升正教授,其薪资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当然,有些教授也并非死啃那几个工资,他们也有开辟财源的办法,通过转让科研成果、出卖知识产权等,也可以从中取得可观的收入。但比尔(化名)的情况有些特殊。他虽然是某知名大学的资深教授,而且还是文学院的院长,但他不精科技,难走科研致富的路子,而他偏偏又花钱大方,年薪虽达八万多美元,仍然难养四口之家,经常是寅吃卯粮,举债度日。

如何填平窟窿,还清债务?此公虽然不善科技,但文理知识丰富,口才极佳,人缘又好,利用这叁大优势,开辟了叁大财源:一是到处演讲,捞点外快(每次可得数百美元);二是利用假期,马不停蹄地到几所学校教课,也可获得一些收入;叁是利用假期组团到欧洲旅游获利。

但是仍然入不敷出,因为欠债过多,被信用卡银行逼债逼得无计可施之后,干脆彻底丢下老学者的架子,做起业余老报童了。只见他,每天四点起床,从送报卡车上卸下报纸,挨门挨户地送,送完报纸,抓紧回家冲个澡,八点半钟再赶到学校教书。由於他送报的服务好,每家都给他一份丰厚的小费,才算把欠债还的差不多了。

比较富裕的家庭也有所忧

如果按照正常的花销来计算,一些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人口又较少的家庭,日子应该过得比较宽松,无忧无虑,但是接触了一些这样的家庭之后,才知道他们经济上的压力有时比穷困家庭还要大。他们主要忧虑的是如何积攒足够的经费保证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些富裕或较富裕家庭心目中的"更好的教育",指的就是能上哈佛、耶鲁等几十所名牌大学。而要上这些大学,第一,入学之前就要进行一定的经费投入。因为这些名牌髙校招生,不仅要看文化考试成绩,还有诸如社交能力、才艺展示特别是奉献精神等方面的要求,一些从中国移民过来的家庭,为了幚助孩子及早做好高考准偹,不惜拿出一笔数额可观的经费,买器才、请老师,让孩子学琴(多为钢琴、小提琴)、练球,以及参加多种表演、比赛、社交活动等。第二,这些名牌髙校的学费髙得惊人,加上生活费,每年花销大约需要四万到五万美元,读完四年本科,即需十几万到二十万美元。虽然近来哈佛等几所领军的常青藤大学出台了一些减收学费的政策,但是一来这几所大学招生名额有限,二来他们的减费主要倾向于较低收入的家庭,上述收人较高的家庭的交付仍然很髙或相当高,叁,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名牌大学没有跟进,他们的学费仍然髙得令人生畏。所以这些收人较髙的家庭在用钱方面仍然必须精打细算,不敢"大手大脚"。

六成家庭有卡债

当今的美国社会,经济交往中,很少使用现金的,绝大多数使用信用卡。据信用卡调查机构cardtarck.com的调查,美国8800万家庭有信用卡,其中
61%的家庭有卡债。而据盖洛普民调机构和信誉调查公司的联合调查,11%的持卡者每月只交最低欠款额,2007年,美国家庭平均卡债为9900美元。

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有的持卡人,或者不善理财,或者情势所逼,造成欠债消费;有的更购买多张信用卡轮流使用,拆东墙补西墙,并且每月只还最低欠款额,这些欠款馀额加上10%以上的髙利贷,越滚越大,致使卡债累累,力不能支;再就是信用卡公司,没有积极、具体地宣传用卡规则,随时发出卡债警告,使得许多持卡人并不清楚每月只还最低欠款额带来的财务危机。

目前信用卡危机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国会议员提出法案,要求信用卡公司在用户月报表上增加警告提示内容,以及如果每月还最低欠款那麽馀额加利息何时才能还清的准确计算,明确地向持卡消费者发出卡债警告。信用卡公司也深知卡债危机对自身利益的损害,比较支持进行必要的改革。但有人士分析,具体的卡债计算将涉及到持卡人的财务隐私,能否得到持卡人的支持尚不得而知。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寅吃卯粮的现象,为数不是很少(占退休储蓄者10%以上)的消费者,提前挪用退休金,不仅会给本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会累及负担已经过重的社会安全福利制度。

近5000万人无医保

世界上没有不生病的人。有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治病就得花钱。而美国的医疗费高得惊人。私人很难负担得起,这就需要参加医疗保险。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医疗保险却不如近邻加拿大及远邻欧州一些国家保得全面彻底,除了少数家庭收入低於贫困线且银行连少量存款也没有的穷人,看病、检查和拿药等一切开销多由政府承担外,其他人看病吃药都得自已负担一部分。参加医疗保险的保险费,有工作的,"公家"(公司或政府)出大头,个人拿小头;参加了医疗保险后,看病治病的开销,同样是保险公司负责大部分(如80%),个人负担小部份(如20%)。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有的人出不起这部分保险费和医疗费,於是就不参加医疗保险了。据报导,美国约有5000万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900万儿童缺医少药。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社会学专家林恩.考思曼分析了没有医保的人群主要是:有工作的穷人(最穷的人可以申请政府的福利来支付医疗费用);小公司不愿意负担职工医疗保险;员工买不起医疗保险。归根结底,最基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钱。她说,医疗保健在美国是一种商品,如果你买不起,就不能买。

而那些享受政府医疗照顾计划的人,因为医疗照顾计划不提供处方药物福利,也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正是多病的年龄,购买的处方药物越来越多(据主张全民健保的"美国家庭"组织调查,1992年,每人每年平均使用大约20份处方,2000年增加到29份,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39份),而药费也越来越贵(1992
年,老年人每份处方的平均花费为28.5元,2000年剧涨到42.3元,预计到2010年更将达到72.94元),仅1992年后的八年间就上涨了一倍,由每人平均支付559元增加到1205元,预计十年后可能再提高一倍。

一次在飞机上,笔者碰到一位已在美国拿到绿卡并有很好工作的中国老乡,问他回国干什麽去,他的回答令人吃惊:"回去看牙。"美国看牙花费太高了,而且好多医疗保险不包括看牙这一项。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拔个牙几十美元,补个牙几百到上千美元,他有几个牙齿有毛病,在美国治需要好几千美元。回国去花上千二八百元人民币就能治好,加上来回机票钱,还绰绰有余。

这位中国老乡出国求医的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原因就是美国医疗费太贵,如:在美国,心脏搭桥手术费用大约20万到30万美元之间,在印度,同样的手术费用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一些在美国需要上千美元的牙科手术,和上万美元的整容手术,在印度、泰国、以及中东拉美的一些国家,也都只需要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价钱。而印度、中国、泰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陆续推出的医疗、旅游一条龙服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者。

但有专家指出,医疗旅游便宜,但是有的医疗质量欠佳,有的同国内的后续医疗难以接轨,出了医疗纠纷需要对簿公堂时也因病人和医院所在国家不同的法律体系而使法律诉讼复杂化。

善于抓获商机的全球最大零售商店沃尔玛,适应民众购买便宜药的需要,在全国20多个州的所有分店都提供具有同样成分的非名牌低价药品。也有一些美国人,为了省钱,到墨西哥、加拿大购买药品。

十分之一的家庭吃救济

美国的农产品很丰富,价钱也很便宜,对於一般美国家庭来说,用於饮食方面的开销,只占家庭收入的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一、二十。而对那些低入的贫穷户来说,吃饭仍是很大的负担。据美国农业部前些时的调查,尽管当时美国经济发展强劲,但是每十个家庭中仍有一个家庭处於饥饿状态或者面临饥饿的威胁。

根据联邦的社会福利制度,联邦政府对上述穷困家庭,平均每月提供的160美元的粮食券,受惠人约1700万人;另外,还向孕妇和婴幼儿提供牛奶、饼干、糖等特需营养品。美国政府和一些调查机构的跟踪调查表明,对孕妇和婴幼儿提供的营养计划效果比较好,但普通粮食券的发放与使用却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的州为了防止民众诈领粮食券,需要填写长达叁十六页的申请表,有的为了过滤"假穷人",向申请者提出了各种各样与法律规定领取粮食券无关的问题,如是否买了墓地、是否卖过血及收入多少、是否送报纸赚钱,有的还要求出开车库售物单据、嬴得宾哥游戏的记录等,每叁个月就得去福利办公室报到复核,因而使得全美至少有一千二百万人即使拥有申请粮食券的资格也未提出申请;1997年的新移民法取消了一批移民领取粮食券的资格,使他们的生活处於十分窘困的境地;对无子女的单亲穷困家庭卡得过严,致使一些短期失业的单身汉难以维持正常的餐饮生活,有的甚至连续几天没饭进肚;而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是,依靠粮食券生活的人,虽然能够吃得饱,但是并没吃得好:通过饮食摄取的脂肪、糖及肉类增加,但水果、蔬菜及谷物等营养食品吃的比较少。据农业部调查,一个典型的领取粮食券的30岁男子,一天要吃下6盎司肉、23茶匙的糖和81克脂肪,都处於政府建议的摄入量的上限或超量。

营养失衡及缺少必要的运动,使得美国一九九O年代的胖子较前十年增加百分之六十,其中仅1999年一年,30~39岁成年人的肥胖者就增加了百分之十。肥胖己被明确定为一种慢性病。美国因为营养不均衡引发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30万。

美国政府由此认识到,只向低收入者提供粮食券让他们能够免受饥饿之苦还不够,还要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营养饮食资料。为此,农业部已经增加各州针对穷人的营养计量经费,由1992年的6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一亿元。农业部还印制了一本简单易学的食谱,提供一周约花100美元即营养充分的食物建议,并附有两周食谱计划、食物购单以及如何降低食物开销的建议。

百万居民没房住

在纽约,在华盛顿,在北卡州,在达拉斯,凡是我到过的一些地方,都见过一些英语叫"Homeless"、我们叫"流浪者"的人,他们中有的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提着拣垃圾的袋儿到处转游;有的穿着尚可,坐立街头,向行人乞求施舍;有的身背行囊,敲打乐器,在公园、码头卖唱……据当地新闻媒体报导,这样的流浪者,美国共有60多万(亦有报导称有几百万)。

按照通常的解释,流浪者,无家无业无钱的穷人之谓也,但美国的这批流浪者中,符合这"叁无"条件的并不多,他们中,至少六分之一的人有家(家眷),百分之八十的人有业,拥有汽车的万元户、十万元户也不少。真正符合"叁无"的穷人至多只有百分之二十,他们依靠领取政府的粮食券和社会福利金生活。这些流浪者流浪的唯一原因是无房:大多数是买不起也租不起房子,有的人是用流浪的方式表示对年年上涨房租的抗议,也有的把钱省下投资或用於别处。

这些名符其实的无屋阶级,有的露宿街头,有的歇人檐下,有的被政府的收容所收留,有的在地铁或涵洞栖身,而一些废弃的旧屋往往成了流浪者的"安乐窝"。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市一位名叫基思.奎克的流浪汉,其"住所"竟是一个大垃圾箱!一天清晨,他睡得正熟时,被一辆垃圾车收垃圾时倒入车内,垃圾车司机哪里知道这一异状,直到又收了几处垃圾,经过至少两叁次卷压之后,才听到奎克的呼救声,经过消防人员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挖掘,才把他从车底部层层挤压的垃圾中救了出来。经送医检查,奎克身上已多处骨折。流浪者境况的凄惨可见一斑。

美国政府也曾想了不少法子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困难,但杯水车薪,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尤其是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如纽约,人口稠密,屋价昂贵,虽然每年都有一些用纳税人的税款或捐赠建起的"政府屋"提供穷人使用,但总是起不上人口剧增的需要,仍有不少人流浪街头,有的好多人挤在一间地下室里。据当地政府报告,自1980年以来,该市人口增加了35万,一个典型的贫穷家庭平均需要等待8
年,才有可能获得政府住房;由联邦政府担保承租的房屋,等待者也达20多万;难民收容所每天晚上大约收容5000个家庭和7000个单身。如何解决市民住房问题,己成为该市市长竞选的主要话题,大有谁能解决住房问题谁当市长的态势。

透过一份理财建议看到的……

以前见到一篇文章写道,美国的老人没有什麽经济困扰,可以无忧无虑地欢度晚年。这话说得并不确切。没有经济困扰而无忧无虑的老人确实不少,他们可以到处旅游,可以分文不取地从事各种心爱的义工活动,老年生活也的确过得充实幸福。这些人主要是一些富人或收入虽然不是很高、但对养老金筹划得比较早又比较好的人。一般中等或中等偏上收入的家庭,对自已的老年经济生活就不像前者那麽乐观,尽管他们利用国家的税赋优惠政策提前储备了一笔可观的养老金,但是如果同上班时的薪资相比,还会相差很多,难以维持目前的大开支,所以不少人早早就打起房子的主意,在孩子上学后或退休时,把现在的大房子卖了,换成小房子或住公寓,这样既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补贴家用,又能节省一大笔房地产税、房地产保险等的支出。一些工龄短又工薪低的人,退休金少得可怜,有的一个月只有四、五百美元,低於政府对无收入者的救济金。对於这些将来退休金很少的人来说,如何攒钱防老,可就有很大的学问了。为此一些家庭理财专家不失时机地出来为人们出谋献策,建议人们从青壮年开始,订出节约计划,积攒一笔财产,以备养老之用。这些或与家庭面谈或者见诸报端的建议,比较具体实在,现抄摘一例於後,从中也可看出美国老人的养老生活并非想象的那麽充裕。

这份专家建议人们以每年存款2000美元当作目标,即每周从例行开销中挤出38.5美元,放进退休账户,以每年回收成长率8%计算,到25年后,就可获得总数146000美元的收入。这每周38.5美元怎麽挤?一是从车上省:尽量保持车状良好,减少维修开支;假如家里有两辆车,而太太或先生有一人服务的公司提供交通补贴,则宜只保留一辆车,拿交通补贴坐公共汽车或地铁去上班;找汽车保险不要怕麻烦,找能省钱的公司保。二是在吃上省,不在外面吃饭。每开早上不要花1.25美元买一杯咖啡和0.75美元买一个甜甜圈,而要在超市买一盒糕饼,自已泡一杯茶或自带一个保温杯去上班,每餐能省下一美元左右;中午自带午餐比在外面吃可省3美元。叁是在零花上省:少看电影,少开车去兜风,对银行的服务费也要"斤斤计较",能省一个是一个。

沃尔玛、一元店生意红火折射出大多数美国人腰包紧缩

以经营廉价商品出品的沃尔玛连锁店,店里的商品大多来自
"第叁世界",虽然质量可能差些,但是价格相当便宜。一双旅游鞋,如果买名牌,至少四五十美元、多的达100多美元一双,拿这些钱到沃尔玛买非名牌的,可以买好几双甚至十多双;衣服及其他家用商品也多有类似的情况。因而不仅绝大多数中、低収入家庭把沃尔玛当作购物的首选商场,一些收入较髙及相当髙的家庭,也不时地光顾这里,抱走一宗又一宗的廉价商品。

由于美元频频走弱,国际油价飊升,美国民众荷包也相当吃紧,全美另一大零售商---一美元商品店,生意也越做越兴隆。它们的诀窍就是大量购买库存过多或是倒店的商品,因而物美价廉,大受欢迊。美国零售联盟的数据显示,自从两千年以来,到一元店购物的家庭已经增长一倍,全美十大零售业者当中,经营一元店的业者就占了一半,达18000多家,年营业额超过新台币1兆元。

美国人是很讲究消费品位的,沃尔玛、一元店的兴旺,无疑反映出很多美国家庭经济上的拮据。

0

主题

87

回帖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新手上路

积分
115
发表于 2008-3-8 11: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sigh: 嗯嗯...往往高收入也伴隨著 高稅收與高消費 那還是很嚇人的@@

想想現在我們的看到的或感覺的都深受媒體或廣告的暗示所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注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3-9 00: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9

主题

2万

回帖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397188
发表于 2008-3-9 00: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Wei2008
:sigh: 嗯嗯...往往高收入也伴随著 高税收与高消费 那还是很吓人的@@

想想现在我们的看到的或感觉的都深受媒体或广告的暗示所左右...


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1 17: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