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91|回复: 0

“加里森敢死队”停播的幕后 回首20年谜底揭晓(组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32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11
发表于 2008-3-15 06: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加里森”停播幕后:20年谜底揭晓

《加里森敢死队》,一部在美国反应平平的电视剧,却成了中国引进的美剧“鼻祖”之一,引起了青少年的巨大兴趣。然而,它在播出一半时却被突然“腰斩”,最后10集在10年后才得以播出。这后面隐藏着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也表现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

事件回放

《加里森敢死队》让年轻人有了“偶像”

1980年,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被中国电视剧市场引进。它讲的是一拨监狱里的囚犯,在一个美军“干部”的带领下,深入德军敌后搞破坏的故事。

当时的年轻人偶像断档,看惯了《列宁在1918》的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来自美国的监狱“精英”,于是纷纷开始模仿。在美剧里,监狱从来都藏龙卧虎。从当初的《加里森敢死队》到如今的《越狱》,主角都来自监狱。

《加里森敢死队》让当时思想苦闷的中国待业青年,找到一些街头救世的要素。当时有媒体报道,有少年模仿电视剧里练习飞刀,有盗贼模仿连环盗窃,有学生模仿吸烟,喝酒模仿找帅,都是受了这部电视剧的影响。
  

26集的美剧播完第16集后,便以黑底白字正告观众:本剧播放完毕



男主角麦克的太阳镜成了时尚青年必备装束



此剧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家庭教育方式



《血疑》等掀起外来电视剧热潮



《渴望》成“主旋律电视剧”评判标准



《越狱》通过网络频道传播了美剧

中美建交文化交流引美剧 飞刀盗窃混混自称敢死队

维护治安热播节目突销匿 时过境迁电视逐步消费化


事件纵深·美剧初潮

一揽子项目引来了美剧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蜜月期,一批美剧来到中国,它们引发了这个国家对于时尚的追逐,也有所谓的“精神污染”。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美,签署了一揽子文化交流的项目。第二年,一部由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引进的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就突然出现在每周四晚8时的电视屏幕上。剧中的海底巨浪不仅把奇异的海底生物麦克·哈克斯送到了美国某海滨小城的沙滩上,也把美剧第一次带到了中国。

这部连续剧1977年在美国NBC电视台播出一个季度后便宣告结束,反响并不热烈,但在中国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全剧21集播出完毕之后,男主角麦克的太阳镜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所有时尚青年必备的装束。

但在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元老、主持人陈铎的眼中,这部美剧是有缺憾的:“那是香港人译制的,香港普通话配的音听得让人直起鸡皮疙瘩。”

事件纵深·美剧传播

《加里森敢死队》停播 成CCTV大事件

《加里森敢死队》作为中国第二部引进的美剧,于1980年10月开播,当时在每周六晚8时播放。但这部26集的美剧播完第16集后,便以黑底白字正告观众:本剧播放完毕。但是很多人都看出来,电视剧只播了一半。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视剧研究专家苗棣回忆说,《加里森敢死队》停播在当年文化界可是一件大事。国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纷纷给中央电视台写信。这成了CCTV历史上的大事件。

虽然审查部门始终没有对停播给出明确答复,但该剧对于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影响颇深。自此,电视剧承担的教育意义开始被淡化,其消费意义逐渐受到观众重视,直至10年之后真正意义上的通俗剧大行其道。

1980年,被停播后的《加里森敢死队》开始在录像厅大行其道。那时候,街头巷尾录像厅比比皆是,炎热的充斥着汗臭和烟味的拥挤空间里,播放着粗糙制作的港台片和好莱坞盗版片。

事件纵深·影响

看到加里森的不多 知道敢死队的很多

1979年,城市积累的待业人口已经达到了2000万,这是这个国家建立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点。

压力不止在小城市,大城市更大,北京市待业人员40万人,占城市总人口8.6%,平均每2.7户城市居民中就有一个在街头混。那时,天津市待业人口最多,有3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1.7%。

这些庞大的待业队伍中包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新增的城市闲散人口。前者占到了多半。

这些待业人口,让国家的决策层强烈感觉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是长期办法。当年12月,李先念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上说,上山下乡运动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国家花了60多亿元,买了个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

那时候,城市累积了大批待业者,就业压力很大。要求回城的还不只是知青,据全国调查,要求回城和复职的人员有9类之多。除下乡知青外,还有上世纪60年代初精简回乡的职工要求复工;“社来社去”的大学和中专毕业生要求国家统一分配等等。

1980年,中央下决心彻底终结持续25年之久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青返乡,就业成为压力。北京市的一份调查说,部分青年经济困难,思想苦闷,悲观失望。大批青年无所事事,游荡在社会上,惹是生非,犯罪率上升,败坏社会风气。

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当时治安问题的渊源,基本上都和1980年引进的那部美国电视剧有关。

其实那两年,城市居民的娱乐有限,电视机还没有成为大众消费品,在城市里,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数量不足10台。年轻人仅仅依靠电视机传播了一个敢死队的名字。

但这对于那些待业青年就已经足够了。那两年街上敢死称勇的流氓队伍不少,最有名的有唐山的菜刀队和湖南的斧头帮。

前者直接导致了1983年严打运动的开始。

事件纵深·引进剧

《成长的烦恼》带来“肥皂剧”概念

1992年之后,《加里森敢死队》剩下的10集才陆续在全国各大电视台与中国观众见面。停播20多年后,2003年8月出版的《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一书,给出了当初终止播放的答案:“这部26集的连续剧播放一半时,被认为是一部打斗胡闹的纯娱乐片,没有多少艺术价值而停播。”《加里森敢死队》的停播,也让美剧在中国停住了步伐。

后来,美剧仍然小范围地传播着。上海电视台在1980年便与专门拍摄电视剧的美国劳里玛影视公司签订了合同,每年固定引进3到4部美剧,由上海电视台译制并在当地播出。系列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在该台首播之后,成为经典之作。

《成长的烦恼》给中国观众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美国家庭教育方式,也带来了“肥皂剧”的概念。“他们可以跟孩子承认错误,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断然不可能的。”

1984年开始,香港的《霍元甲》、日本的《血疑》、巴西的《女奴》、墨西哥的《诽谤》在内地相继播放,轰动一时,持续了外来电视剧的冲击热潮。

意外地把内地电视剧市场彻底引入通俗时代的,却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主旋律——《渴望》。1990年播出的这部片子,善恶分明地讲述了一个集所有倒霉事件于一身的女人的悲欢离合。自此,审查部门对“主旋律电视剧”似乎找到了一个标准,即和《渴望》一样的。

事件纵深·引进剧潮

国外影视剧开始多渠道传播

21世纪初,韩剧通过官方通道在中国培养了老、中、青三代韩剧迷,简单的情节、相似的剧情、繁琐的家长里短成了人们一谈眼睛就亮的话题。年轻女孩在机场外苦守韩星,喊着韩星们根本听不懂的中国话。韩版服装从不羁的破衣烂衫到乖巧典雅的淑女装,被中国民众通吃。

当大部分人陶醉在韩剧营造的小情小调中时,一小部分人开始大量地从网络上引进小团体版的美剧。在人们对韩剧已经审美疲劳时,美剧紧凑的剧情、悬念迭出的设计,让许多人开始熬夜看美剧,通宵等着网站上的最新剧集。连大洋彼岸的美国编剧罢工也成为中国媒体的一版要闻。

而人们偶尔想起《加里森敢死队》,留在记忆里的也只是英雄主义,而不是待业青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4 17: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