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3-17 23:12 发表
香港的八所公立大学
1992年,我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到了香港科技大学教书。那时,香港科大刚成立不久,它是1989年兴建,1992年正式招生的。
科大成立的背景,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陆改革开放的步子越来越大,很多香港产业,如制造业、货运业等都北移。这就给香港人带来了以后靠什么吃饭的问题。自然,答案是必须发展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但是,大学不好,怎么能培养出新兴产业需要的人才呢?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创办了香港科技大学。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高校普遍升格为大学前,香港的公立大学(英国制度下“大学”不等同于“学院”)只有三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的高等教育,原来实行的是英国式的制度,比较死板,缺乏竞争机制。大学教师大多来自本地,少部分来自英联邦国家,并不要求做什么研究,也不需要发表论文,只要做一个教书匠就可以了。只要你不在教学上、法律上出事,就是一个铁饭碗。而科大的大部分制度,是按照美国方式建立起来的,以大幅度提高待遇的方式,首先实现了教师的国际化。香港科大当时被称为资本主义世界薪水最高的大学(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就不再是最高的了)。
临近1997年前,香港政府对于大学升格突然放开,一下子就有了八所公立大学(其余原来是"学院")。除了上述三所外,还有城市大学、理工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和教育学院。本来,从政治上考虑,殖民地政府通常不会建立很多大学,因为担心大学太多,容易引发当地受大学教育的年轻人的本土意识和主权意识。但临近1997年的主权转换,英国人乐得撤走前做回好人。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1997-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港府手上非常有钱。
香港的所有大学,本科是三年,而不是四年。而香港的高中,不是三年,而是四年。这是沿袭英国的制度,英国本土的公立大学都是三年制度,而高中第四年级是预科班,相当于大一。但是,大学三年制不符合国际主流。关于“三改四”,香港社会已经讨论了十多年了,港府也知道必须改,但“三改四”必然也要“四改三”,把高中四年制改为三年制,这就牵涉到政府预算,因为高中一年的成本和大学一年的成本当然不同,所以迟迟不能解决。据说至少到2012年,政府才能保证“三改四”和“四改三”的预算。
香港的高考
对于香港本地学生来说,每年4到5月进行的“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和大陆一样,也简称“高考”)是学生生涯最重要的转折点。
香港的高考是考试及评核局(简称考评局)主办的,一共考六门课程,其中中文、数学、英语是必选科目,再根据偏重文科或理科另选三门。除中文外,其余科目都可以选择用英语答题。高考的成绩共分6级(A-F),以A级最高,F级最低。如果所有六门科目都能拿A,被称为6A生,就说明这是一个各门课程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每年6月底高考成绩张榜公布时,有一点对我印象特别深:那时香港各大报纸就会对6A生进行连篇累牍地报道,关于他们的家庭背景、学习表现、个人志向等等。通常6A生每年就几个人,5A生大概十几个,而且一般都是女生。这些优秀学生,都是香港各高校争抢的对象。
但是,香港科技大学在争抢本地生源之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于那些6A生、5A生来说,他们的首要选择是医学、法学和工商管理。医生、律师的职业工作稳定、收入高,而工商管理成为首选,是因为香港是个商业社会。科大有工商管理学院,但没有医学院和法学院,6A生、5A生中几乎没有人学理工科的。
于是,科大开始把招生的眼光投向中国大陆。先是招收研究生,然后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科大的带动下,现在,香港的所有八所大学,都已经面向大陆招生。
香港是个商业社会,对每笔账都算得特别清楚,原来在港英时代,香港大学和大陆的交流很少,除了政治原因外,主要是经济原因:大陆的家庭收入负担不起到香港读大学的学费。而现在全体向大陆招生,也主要是经济原因:除了极少数获得奖学金外,大部分大陆学生到香港读书,是要付学费的。这是香港的教育市场国际化的一部分。
香港大学的学费
在香港读大学本科的学费,平均一年是7万港币左右,不同的专业有所不同。香港早已迈入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之列,按兑换率换算,2006年香港的人均GDP高达27000美元,但香港同时也是全世界基尼系数最高的地区,贫富严重不均,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子女读大学的费用。
我在香港生活了十年,经常会在报纸、电视上看到兑香港贫困家庭的报道。记得有一则是说,有一个孩子念初二了,竟然从来没有进过麦当劳。对于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发生这种情况,是我原来难以想像的。香港被称为“自由资本主义最后的堡垒”之一,没有最低工资法,所谓“福利资本主义”的不少体制,在香港引进很难。很多贫困的家庭,全家五六口人,可能只有一个人有一份低收入的工作,只能勉强维持全家基本温饱。我看到的数据,香港的贫困人口要占总人口的 18%。对于这些贫困家庭的子女,如果考上公立大学,政府会按照不同的收入标准,给予不同程度的学费补贴和生活费补贴,最高能达到100%。
很多香港学生,如果能考上本地大学他所喜欢的专业,他就会放弃到国外留学,毕竟那对香港普通家庭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等本科毕业后,再选择到国外读研究生。因为研究生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比本科生大多了。
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大陆学生,比如各省的高考状元,就像香港的6A生、5A生一样,是香港各大大学争抢的对象。最通常,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供全额奖学金,一般是一学年12万港币。12万港币作为9个月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一个学生来说,可以在香港过上很奢侈的生活了。这种竞争手段,不是香港固有的,是从美国学来的。所以说句题外话,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多像美国学习,并不是美国的体制没有毛病,而是它最多元、最灵活。
但对于中国大陆去香港的普通学生而言,不能得到香港本地人的贫困补贴,如果争取不到奖学金,就得负担100%的学费。加上家不在香港,必须住校,其他生活费用也比大陆高出很多,总之是不小的费用。不过因为有法律的限制,学校财务非常透明,不会像大陆某些大学,收费完全是乱来的。
不仅读好大学,还要有好工作
现在香港大学打算在未来几年,把在大陆招生规模扩大到10%,甚至12-15%。我个人认为,一所好的大学,本科生中至少应该有20%左右来自海外,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多元化,对整个社会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不仅要招到大陆优秀的学生,还要让这些优秀的学生毕业后能在香港找到很好的工作机会,这样才能促进香港社会的持续繁荣。这一点,是美国经验早就证明了的。
因为香港大学面向大陆招收本科生从2004年才开始,所以第一批学生还没有毕业。但怎样在法律上保障大陆毕业生在香港就业,早就开始讨论了。
1997年回归前,香港的人才市场,是对全世界的人才开放的,但唯独对大陆封锁。这当然主要是政治原因。1997回归后,政治原因没有了,但香港人的偏见还存在。按照现行的香港法律,大陆毕业生拿到香港的学位,只要有香港的单位愿意雇用,不论公立私立,就可以取得工作签证。然后连续居住7年以后,就能转为香港的永久居民。不过7年的门槛还是高了些,西方国家通常都是3-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