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称“安大总管”或“安二爷”的安得海被提升为慈禧太后所住长春宫的总管之后,迅速地飞黄腾达起来。飞黄腾达之后的安得海胆大妄为,忘乎所以,简直成了明末魏忠贤式的人物。
聪明伶俐的安得海最大的能耐就是善于察言观色,赢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安得海最懂得慈禧太后的心。慈禧太后二十七岁守寡,那颗孤独寂寞的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她自己独自品味,也只有她自己独自承受。
自从有了安得海,慈禧太后感觉好多了,感到在她最孤独、最寂寞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可以理解、可以倾诉而又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人,这就是安得海!
根据1910年英国人布兰德与白克浩斯两人合著的《慈禧外传》记载,两宫垂帘听政之后,政权不稳,载垣逆谋余波仍未平息,又有谏官上奏,指责宫中豪华奢侈,言之凿凿。年轻的慈禧太后刚愎自用,此时已经开始听不进批评之言,同时她深信随身太监对自己忠心无二,不会犯错,于是毫无改正之举。于是,安得海迅速成为慈禧太后的贴身随从和密使,后来甚至成了慈禧太后的智囊和左膀右臂。慈禧太后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要与之商议,当然安得海也从中渔利不少。
另外,慈禧太后喜欢看戏,安得海便投其所好,特地在太后一年之中大约有五个月的时光逗留的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绝伦的大戏楼供太后看戏,并专门召集了一班一流梨园子弟,排演戏剧,供太后享乐。太后在安得海的照料和陪伴下,吃、喝、玩、乐,样样舒服,高兴的时候还时不时地穿上戏衣,上台走几圈,哼几句,真正是不亦乐乎,忧烦全忘,乐不可支。每当这个时候,安得海常笑容满面地进言:太后像月宫里的嫦娥,真正是仙人儿啊!太后听得眉开眼笑。
每当看见慈禧太后安然端坐的时候,安得海就会恰到好处地说:太后真像那南海观世音菩萨啊,救苦救难,功德无量!安得海本人长相俊美,戏也唱得不错。
不过,慈禧太后也非常注重礼节,看重“面子”,所以对身边道德家们的指责也乐意深表赞同。慈禧太后当政的最初几年,经常可以看到此类语言得体的诏书,但其中的诚信度却令人深表怀疑,实际上也从未有人把诏书所言当真。下面这份诏书颁布于慈禧太后垂帘的第三年,即1864年,非常具有典型性。
“乃本日据贾铎奏称,风闻太监演戏,费至千金,并有用库存缎匹裁作戏衣之事。览奏实堪诧异,方今各省军务未平,百姓疮痍满目,库帑支绌,国用不充,先皇帝山陵未安,梓宫在殡,兴言及此,隐恸实殷,又何至有如该御史折内所称情事?况库存银缎,有数可稽,非奏准不能擅动,兹事可断其必无。”
1866年,两位敢于直言的谏官再度上奏痛斥安得海胡作非为。奏折中说:
“皇帝贴身太监的遴选应多加慎重。前明之所以灭亡,直接原因就在于宦官为乱。此等小人巧舌如簧,深谙恭维之术,往往以小忠小信向主上邀功,得其信任喜爱。凭借皇帝的信任和保护,这些人结党营私,地位逐渐稳固,以至最终坚不可摧。为了避免此等悲剧,臣等恳请皇上身边之人应老成持重,品行兼优。主上应该摒弃貌美的年轻太监,以防这些小人蒙惑上听,图谋不轨。”
慈禧太后以皇帝之名对这份奏折的批复为:
“奏折所言极是。宦官扰乱朝纲之事史上历来多见,我朝深以为戒。自大清始建以来,列祖列宗圣明有加,不仅明令禁止太监干预国事,而且不许他们夺取圣听。因此,近二百年来,这些跳梁小丑根本没有机会扰乱朝纲,太监乱政之事已成历史陈迹。垂帘听政以来,两宫太后也严格遵守我朝家规,禁止奸佞小人接近主上。阅览此奏折,朕如履薄冰,深感太监为害之严重后果。特命如有太监欺上瞒下,必立即严惩不贷。百官大臣对于此类奸人应及时禀报朝廷,好做处罚。朕希望所有太监应忠诚耿直,远离奸邪。”
表面看来慈禧太后欣然纳谏,但实际上,深宫中吃喝玩乐的生活依然如故,而安得海对慈禧太后的影响更是有增无减。京城酒肆茶楼中广为流传,说安得海口出一言犹如圣旨一般;慈禧和安得海经常身着戏装在御花园游玩;安总管还穿着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的龙袍;太后还公然赐予他象征皇族权力的玉如意。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夸大事实的流言难免流传于大街小巷。有的说安得海根本不是太监,更有甚者说慈禧和他还生了一个私生子。还有许多类似的栩栩如生的故事,都是关于内宫的荒淫无度,或者是戏子伪装成太监入宫,后来被关入地下冷宫之类的传闻。当然,此类传言大都毫无根据。但这也是由于咸丰皇帝执政时期,朝纲紊乱,内宫失纪,后来慈禧太后又宠信太监,遂使谣言频生,京城内议论纷纷。其实慈禧是借此沽名。
慈禧太后离不开安得海,从饮食起居到休息就寝,安得海成了她身边一刻也不能少的人物。安得海长得端正,身材也很标致,皮肤保养得也好,他每天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侍候着慈禧太后,连慈禧太后就寝都不离左右,于是,慈禧太后私幸安得海、小安子是假太监之说,就甚嚣尘上。
慈禧太后宠爱安得海,戏称他为人精儿,爱称为小安子。宫里宫外,无论何人,都怕安得海,连慈禧太后的独子、年轻的同治皇帝也怕他三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