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亏损几百万、几千万到"某香港上市公司主席输了数十亿",一场由"Accumulator"(累股证)引发的豪赌风波正在席卷香港市场。《每日经济新闻》经多方调查获悉,香港证监会和香港金管局已经接到多宗相关投诉,个别欧美投行甚至因此惹上官司,有业内人士预测,香港金融界或由此掀起一股诉讼潮。炒"累股证"巨亏数十亿?
昨日,有媒体爆料,"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主席因投资Accumulator输了数十亿港元。"
"数十亿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我们公司有不少账户资金上亿的内地客户,这波调整下来,损失超过三四成的很普遍",香港某产品中间商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Accumulator"(累股证),因其杠杆效应,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损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Ikilyoulater(我迟些杀你)"。豪赌入场门槛800万港元
"Accumulator"的全名是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KODA),一般由欧美私人银行出售给高资产客户。《每日经济新闻》昨日从香港一家大型外资银行获悉,投资KODA的投资人必须是"专业投资者"。
不过,千万不要对这个"专业"两字过分介怀,因为该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其实有两种途径可以证明"专业"身份。其一,拥有四至五年的投资经验,不过,当记者询问如何检验投资经验时,该工作人员表示,"一般由客户填写,我们相信客户"。其二,就是提供800万港元的存款证明。
而以上仅是开户要求,对于单张KODA合约,不少银行动辄每张50万美元甚至100万美元。所以,不管是从开户要求还是单张买卖,KODA绝对是有钱人的游戏。
香港某家台资背景的券商内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他们有不少KODA的客户都是来自内地,其中不少内地客户的资产上亿。据了解,目前市场上
KODA产品合约总值约230亿美元,业内人士指出,相信不少富裕投资者是在去年第三季度公布
"港股直通车"计划时投资有关产品。巨亏投资人拟提起诉讼
由于投资KODA产品损失惨重,不少投资人向香港证监会和香港金管局投诉相关产品合约欠公平。香港金管局发言人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证实,确有此类投诉,金管局将向有关银行跟进此事。除了向监管部门投诉外,某知名投行内部人士还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已有巨亏投资人因不满合约条款向某些投行提出诉讼。
对于投资人与投行之间的商业纷争,负责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的香港证监会也显得颇为无奈。香港证监会发言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坦承,最近也接到几宗投诉KODA产品的案例。如果香港证监会持牌人有不当的销售行为,证监会一定会即时跟进调查。
不过,发言人指出,由于大部分产品是由私人银行向"专业投资者"销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超越了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范围。另外,KODA是一种复杂的投资产品,投资人也有责任去了解相关产品的风险。对于该产品,香港证监会将与金管局积极合作,去处理职责范围内的相关问题。记者观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今巨亏的富人们可能会惊呼KODA是"陷阱",但当初股市走牛的时候,轻松赚钱的人们是否想过精明过人的投行为何肯做这个折本买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看似妇孺皆知的道理却总是难倒一大批聪明人。
说到底,KODA只是一个投资产品,它的属性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就投资而言,理性投资者很难成为收益最高的人。而KODA正好是个极端的例子,当市场走高时,它让赚钱变得很容易;但当市场走跌时,它又将投资人追高的风险和损失急剧放大,跟普通投资相比,KODA更像是富人的豪赌游戏。
(刘小庆)链接累股证 盈亏放大器
"累股证"究竟是怎样的产品,能引得两地富人竞相追逐?
业内人士指出,累股证其实是一个期权产品,发行商锁定股价的上下限,并规定在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以低于目前股价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
一家提供KODA产品买卖的外资银行向《每日经济新闻》介绍,一般来说,他们向客户提供较现价低5%~10%的行使价,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就自行终止。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按合约继续按行使价买入股份,但有些银行会要求投资人要双倍甚至三倍的吸纳股份。
在香港投行界,大型蓝筹股,像中人寿(2628.HK)、中移动(941.HK)还有一些中资银行都是主要挂钩品种,产品期限一般在3个月至一年。
举例来说,假设中移动现价为100港元,KODA合约规定10%折让行使价,3%合约终止价,两倍杠杆,一年有效。也就是说,尽管中移动目前股价为
100港元,但KODA投资者有权在今后的一年中,以90港元行使价逐月买入中移动股份。如果中移动股价升过103港元,合约就自动终止。但是如果中移动股价跌破90港元,投资者必须继续以90港元双倍吸纳股份,直至合约到期。
这样的产品在牛市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去年股市高峰时,不少股票特别是中资股单日暴涨的不在少数,这对于KODA投资者来说,就像"捡钱
"一样,合约也经常在签约后数天甚至是当日自动终止,投资者超短线收益20%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统计,2007年,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中,有超过七成的以
KODA形式购买股票。私人银行的资金占香港散户资金一半以上,客户人数不多,但是金额庞大,而且多采用杠杆借贷。
不过,当市场越走越高,行使价也越来越高,尝到甜头的富人们开始加大筹码,他们似乎不知道风险也在悄悄倍增。在去年11月以后,港股节节败退,不少
KODA挂钩的热门中资股出现三成、四成甚至五成的跌幅,KODA投资者们也只有照单全收,如果合约要求双倍吸纳,那么连续几个月的跌势对于这些富人来说真是不堪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