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的内涵中除了议题的讨论外,更重要的是透过学习活动的进行让学生有实际人际群性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全人格价值观。(大纪元) 这一代儿童大部份享有充裕的休闲娱乐、食物、教育、医疗……,然而往往被描述为“愤怒的一代”,有些孩子不是知恩图报,而是对胼手胝足提供这一切美好的老一辈轻蔑与敌意,更甚者情绪失控、学习低落、沉迷网咖、酖溺毒品、纵欲乱性、帮派械斗、自杀自残、…这一切应负起最大的责任呢? 古有明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我服务过的学校中看过许多案例,备受尊崇、肯定的老师能掌握“爱、纪律与独立性”的教育哲学,可以归纳入下:
一、无私无我、没有条件的爱:孩子很纯真也很容易从教师的言行感受到自己是被真心关怀的,不是因为他所做的好的表现或外在条件等,而是因为他本人。信任、支持、宽容、鼓励与无障碍的沟通,不带观念与成见,无条件的接纳,就是关心他们,就是希望他们好,这种大爱包含对隔壁班、对全校的小朋友、对他校的任何一个孩子…不管何时何地。
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与表扬。因为看到大家、看到社会变好了就是最大的满足与报酬。从中孩子会学到老师的价值观,在未来人生中将是最大的资产。
二、纪律:学生对严格的老师(不靠高压手段而能将全班控制的井然有序)较敬服,因为混乱的教室让学生没有安全感,更无法有效学习。小孩子有正义感,崇拜执法如山的老师,乐于接受合理的团体规定。
1.建立威信:建立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与服从,才可能发挥教师影响力,产生教育效果。
2.批评行为:针对其言行,不涉及对其个人的价值评判。
3.坚守原则:订定一套共同可接受,公正没有偏私,不因教师情绪、喜恶而前后不一致的游戏规则。
三、处罚之后的教育:告诉他为什么受罚,他对老师有多重要。基于老师的爱,这样的事件多让老师伤心。更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才是正确合宜的行为,如何避免再犯。
四、命令越少越好:教育方法要有一定的原则,而不是一大堆的规则。整天絮絮叨叨会变成一种毫无效果的习惯,常常大发雷霆也是不智的行为。孩子会观察老师生气时的场景,是歇斯底里?是虚张声势?是黔驴技穷?还是习惯使然?较好的做法是以行动要求其行为,并且坚持到底、公平合理、前后一致,而且警告只有一次,达到全体学生很清楚行为应有的界线。
五、不要溺爱:过度严苛的管教,其后果不堪;但极度纵容,总是担忧会不会伤害孩子自尊心,这样对孩子也是伤害。有一位很有理念、爱心的小学教师,常宣扬“开放教育”,但他的班级秩序却是一团混乱。这让我想到夏山学校强调“自由的学习”与“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但当学生继续升学或出了社会后,却发现智育发展不及别人,从学校中所学的事物、做人道理与理念等,与实际社会中所面对的人不同时,就很可能产生不适应感,以及对自己的不确定感;这些压力会导致不快乐,与夏山学校中所倡导的“快乐”背道而驰。因此,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太极端了。
六、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学生需要知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需要清楚自己何时何地可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否则需承担后果与责任。“学习”就是学习自己该负的责任,不能因为“没有奖励、妈没有盯着我、老师教的我听不懂、因为别人也是这样,(如不守规矩、不写作业……)”等等藉口,做为“所以我不用心”的理由。学生能达到自制、自律、自我要求与管理,这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
儿童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但需要经过教育。在学校我们看到很多优秀专业的教师,但在偶尔看到师生冲突、管教不当的案例;事实上,教育思潮像钟摆,在主张严格教导与放任纵容间摆荡。为人父母、师长都希望孩子好,但爱与管教不可偏废,“如何教导儿童”是需要学习的。儿童的学习与行为表现,大人应承担最大责任,岂可不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