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将围寸竹,截作径尺筒。"这是清初诗人查慎行〈诗筒为损持赋〉中的句子,写的正是晚明士人出游必备之物──诗筒,直径约一寸长尺许的竹筒。据记载,明清间许多著名的竹刻家都擅长雕制诗筒。
关于诗筒的起源,《唐语林》载:"白居易为杭州刺史,与吴兴守钱徽、吴郡守李穰酬唱,多以竹筒盛诗往来,谓之诗筒。"此后,文人雅士用诗筒传递诗稿、往来赓唱形成一种风气。唐朝诗人李贺〈赋赠郑少如画家〉:"春藏腕底若花神,惜我空囊嗟负负。"可见他外出必携带诗囊,其功用正如诗筒。
到了明代,诗筒更成为文士出游时携带的文具,诗兴一发,摘得佳句,当即记录。晚明士人痴爱自然山水,更喜以诗文、书画留下了出游之逸趣,于是对出游用具也十分讲究。
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专列有"游具",屠隆《游具笺》描述出游时的"备具匣",内有诗筒与茶具、香炉、文房用具等,诗筒内"藏红叶各笺,以录诗""红色者肖红叶,绿色者肖蕉叶,黄色者肖贝叶。山游时,偶得绝句,书叶投空随风飞扬,泛舟付之中流,逐水沈浮,自多幽趣。"
骚人墨客三五人,相约出游,沿途吟诗作对,取诗筒内诗笺,提笔一挥而就,复付诸流水,何等畅快何等逍遥;比起今日之便条纸、笔记本,竹诗筒与诗笺似乎更多了一份自在与几许幽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