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98|回复: 1

驚艷米勒~巴比松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07

回帖

5772

积分

论坛元老

幸福鳥

积分
5772
发表于 2008-7-11 15: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他網友對《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的相關提問答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51304829
  
自然主義(含圖)
http://my.so-net.net.tw/pitaya/art9_3.htm
  
  
三、浪漫時期其他主義的藝術表現

         所謂「浪漫時期」應將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及自然主義包括在內才算完全,其實在浪漫主義裡,早有傾向於「實在」的趨向,而在一些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畫家的作品裡,也看到了浪漫主義的氣質。

寫實主義

         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77)  ,早期是一個新巴洛克的浪漫主義者,在1848年受到革命浪潮衝擊後,開始認為強調感情和幻想的浪漫主義是逃避現實的作法,而認為現代藝術家應該以完全真實呈現自己日常生活所見為指標,被稱為"寫實主義",有別於傳統的理想化寫實風格。又自稱農民畫家,看不慣巴黎的資產階級。畫中用色只限於少數幾個深沈的顏色。代表作《敲石工人》(1849)、《畫室》(1854~55,巴黎奧賽美術館)、《女人與鸚鵡》(1866,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杜米埃(Honore Daumier, 1808~79  ),以一種直覺和同情的態度來描繪人類生活的常態。基本上,他是一位生活及政治諷刺的漫畫家,也畫油畫,做雕刻,其代表作則是大量的石版漫畫。最有名的代表作《三等車廂》(1862,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自然主義

         受到1840年照相術的發明,及工業製造原料之大量生產,不論是團體或個人畫家,都分別在尋求如何發展某種寫實的繪畫風格。其中因在巴黎南郊的巴比松  (Barbizon)村附近的楓丹白露森林中,有一群畫家把畫架搬到戶外寫生,所以他們的畫風就叫「巴比松派」。他們厭倦都市生活,信奉「回到自然」,希望捕捉自然界瞬息變化的真實性,所以也稱之為自然主義(Naturalism)。這種理想並未完全實現,直到印象派才得以完成。著名者有:

         米勒Jean François  Millet,1814~1875),代表作如《播種者》(1850)、《拾穗》(1857,巴黎羅浮宮)﹑《晚鐘》(1859),標準『農民畫家』。

         柯洛(Corot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1875 ),代表作《芒特橋》(1852~70,巴黎羅浮宮)、《摩特楓丹的回憶》(1864,巴黎羅浮宮)。

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折衷者

         馬內(Edouard  Manet,1832~83)喜歡描寫瞬間的視覺形象,以日常事物為題材,1861年《彈吉他者》入選沙龍,此後作品卻一再遭落選的命運。使用的對比色和特殊畫面震驚當時的人,是"印象派畫家"的朋友,但他不承認是印象派畫家。代表作《草地上的野餐》(1863,巴黎羅浮宮)、《奧林匹亞》(1867,巴黎奧賽美術館),描繪出象徵巴黎快樂主義的高級娼婦人體,曾受到輿論的指責,但他達成接續古典的傳統和近代繪畫的任務,在近代畫史上地位很高。

   [回上]  [寫實主義]  [自然主義]  [新古典主義藝術概念]  [新古典主義藝術的表現]  [浪漫主義藝術]


十九世紀時代的風格(含圖)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6_520/sty_19c/sty_19c.htm

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
http://www.aerc.nhcue.edu.tw/2-0-1/B/b1-index.htm
  
文章來源:
http://www.artcyclopedia.com/history/realism.html
  
Realism is an approach to art in which subjects are  portrayed in as straightforward manner as possible, without idealizing them and  without following the rules of formal theory.

寫實主義是一種寫實的,利用一種直觀的方法去達成繪畫的本質,而不用去作隱含之意,以及不利用那些規定的繪畫規則來作畫。  

The earliest  Realist work began to appear in the 18th century,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excesses of Romanticism and Neoclassicism. This is evident in John Singleton  Copleyaaaaas paintings, and some of the works of Goya. But the great Realist era  was the mid-19th century, as artists became disillusioned with the Salon system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Academies.
  
最早的寫實主義畫作發生在18世紀,那是一種對於浪漫主義以及新古典主義的反抗。在約翰,新爾頓的畫作中可以略窺一二,以及逅亞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發現。但寫實主義最盛的時期是在19世紀中期,就在那些歸附於皇族系統中的浪漫主義畫家變的讓人徹底失望之際。  
  
Realism came  closest to being an organized movement in France, inspiring artists such as  Corot and Millet, and engendering the Barbizon School of landscape painting.  
  
寫實主義在法國變成一個改變的潮流,在同時出現了很多令人驚豔的畫家,就如同科羅,米勒,也引出了巴比松派的風景畫。  
  
Besides Copley,  American Realists included Thomas Eakins, and Henry Ossawa Tanner, both of whom  also received formal training in France.
  
除了寇普雷之外,還有美國寫實主義派畫家,像是愛金斯,譚那,這些人都在法國接受訓練。 French Realism was a  guiding influence 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Impressionists.The Ashcan School, the  American Scene Painters, and, much later, on the Contemporary Realist movement  are all following the American Realist tradition.
法國寫實主義是印象派畫家的先驅,在更久之後的阿需肯畫派,是美國的風景畫家,他們的出現也是跟隨著美國寫實主義的傳統之下衍生出來的。  
Barbizon School
巴比松派

The Barbizon  School of French landscape painting derived its named from Barbizon village in  northern France, where most of the school旧 painters resided. This group of men  lead by Theodore Rousseau rejected the classical landscape style and insisted  upon direct study from nature. The leaders of the Barbizon school were Georges  Michel, Theodore Rousseau, Jean-Francois Miller, and Corot. Considered part of  French Realism, the movement was inspired by Constable who advocated making  landscape painting a true rendering of nature.
  
法 國的風景畫,巴比松學派,是由法國北部的巴比松村命名而來的,這裡也是很多有名畫家居住的地方。這學派的名字是由盧梭命名的,他拒絕那些華美的場景,而且 堅持就在自然的環境之下學習,其中的最著名者有盧梭、米勒、科羅特。這在法國的寫實主義是相當重要的一步,這樣的舉動也影響了很多有權位的人,變得提倡用 真實的大自然畫出風景寫真。
  
The Barbizon  school rejected the Academic tradition and theory in hopes of making a mor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They were devoted to depicting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ir paintings, showing the lives of farmers, gravediggers,  woodsmen, poachers, and other workers. Their paintings glorified the hard work  and lives of their subjects. Some artists chose the subject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reasons, while other simply admired the beauty of their subject. Most  Barbizon School painters were rejected from the Paris Salons of their time and  therefore were revolting against industrial society in their work. Courbet  wished to fight for social justice. However, Millet did not wish to stir  revolution but was mainly interested in the land and those who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巴 比松學派拒絕那些學院傳統和理論,是為了畫出最正確的田野風光。他們致力於在畫作中描繪那些平民階級,那些農夫,儐葬者,木工,獵人,甚至其他工人。他們 的畫作榮耀了這些辛苦工作的生命們,也輝煌了他們的職業。一些藝術家選擇社會或政治理由作主題,也有一些畫家純粹想要表現他們所選主題之美而作畫。不過大 多數巴比松派畫家拒絕了巴黎皇室的邀請,並且在畫作中表示他們反對工業階級的立場。雖說柯爾比想要對社會地位採取對抗行為,但是米勒卻不希望鼓吹革命,反 而是寧靜的畫那些田園風光。
  
The members of  the Barbizon school were influ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17th century Dutch  landscapists including Ruisdael, Cuyp, and Hobbema. Barbizon School paintings  were popular with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American collectors and also  influenced the American painters of this period. The Barbizon School was also  influ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Impressionism. 巴比松畫派被17世紀的荷蘭風景畫家Ruisdael,Cuyp,Hobbema影響非常多。巴比松畫派之作一直在19世紀晚期及20世紀初期都還很受美國的收藏家以及畫家歡迎,而巴比松畫派也對後來的印象派影響極大。
  
巴比松派Barbizon  school),是巴比松畫派的簡稱,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村風景畫派。因此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楓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  Forest)附近的巴比松村,1840年後這些畫家的作品被合稱為「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派的主要畫家是強調科學風景畫法的西奧多·盧梭、柯洛讓-弗朗索瓦·米勒查理-法蘭斯瓦·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其中盧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終老。其他比較後期的有居勒·杜普雷(Jules Dupre)、康斯坦·特羅雍(Constant Troyon)、查理-愛彌兒·查克(Charles-Emile jacque)、那西斯-維吉勒·迪亞茲﹙Narcisse-Virgile  Diaz﹚等重要成員。
巴比松派是法國浪漫主義畫派轉向寫實與現代主義的一個起點。過去法國藝術界對風景畫的評價都很低,認為畫風景畫的畫家是比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使世人被鄉  村中的優雅感動,同時也因當時巴黎和歐洲都保受戰亂,人心趨向於隱居,所以巴比松畫派成功的為風景畫打下很好的基礎,也替後來1860年開展的印象派奠定了相當好的道路。
巴比松七星

巴比松七星則是與巴比松畫派最常相連在一起的名詞,意指(不僅七位)重要的畫家:米勒、柯洛、盧梭、查克、迪亞茲、特羅雍、杜普雷與多比尼,此名詞是否由西方藝術界為了宣傳巴比松畫派所發展出來的,目前尚無資料考據,然而在2004年的上海藝術博覽會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的藝術展覽中,都使用了這個名詞。
另有一說是巴比松畫派的畫家繁多,故將畫得較為傑出的幾人合在一起稱巴比松七星。
米勒是1849年來到巴比松小鎮的,那時他36歲。當時,很多同行的畫家們都勸他到這裡來,以避開巴黎日益嚴重的霍亂。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這裡位於巴黎近郊,另一方面,大概他們也覺得巴比松會給向來對農夫生活饒有興趣的米勒帶來一些藝術上的啟發吧!鎮子裡有一條橫的街道,在這條街的入口處有一個甘尼(Ganne)旅館,可以說是當時巴比松畫派的樂園。甘尼提供那些窮困潦倒的畫家們食宿,同時經營那個小小的旅館。米勒一家在找到安身處之前一直都暫住在那裡。

那時候的旅館現在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巴比松的歷史博物館了,房間的牆壁上有許多當時的畫家們遺留下來的滑稽可笑的圖畫,還有一些無法辨認的潦草字跡。

我腦海裡浮現出畫家們瞞著房東偷偷往牆上寫畫的情景,嘴邊浮起了一絲會心的微笑。當時那些令人反感的筆跡如今卻成了極其珍貴的歷史材料。

旅館和米勒的畫室只有咫尺之遙。米勒在這個小鎮待了25年之久,創作出了如《晚鐘》(或譯《晚禱》)、《拾穗者》(或譯《拾穗》)等大量優秀作品。

畫 室有一個很小的庭院,與巴比松的整體感覺十分吻合。這兒總共有三個房間,米勒用來作畫的房間裡展出的是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的海報、新聞報導,版畫《晚 鐘》、《拾穗者》、《倚鋤的人》,以及巴比松派的其他作品。另外的房間裡則陳列著米勒家人的照片,素描和他曾經用過的調色板等物。米勒的畫室是簡陋的,當 然,這裡的條件也不允許存在一個富麗堂皇的畫室,但是由此也可以猜測,是不是因為當時的米勒跟室內作畫相比,更喜歡走到大自然中去創作,才選擇了這樣一個 簡陋的工作室呢?

從米勒的畫室出來,我向著城裡的教堂走去。教會裡陳列著一些很粗 糙的椅子,沒有什麼特別的裝飾,是一個很樸素的空間,與整個小城的氛圍十分一致。每天早晨,農夫們聽見教堂的鐘聲便出門到田裡去幹活,下午6點再聽到鐘聲 時,農夫們這一天的工作就算結束了,隨後就在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上虔誠地禱告。

舉世聞名的《晚鐘》就是抓住了這樣一個瞬間。



「小時候我們在農田裡勞動的時候,聽見教堂的鐘聲就會把帽子拿在手裡,開始虔誠地禱告。」

米 勒的《晚鐘》浮現於腦海中:在夕陽的餘暉中,在荒蕪的地平線前,妻子雙手緊握在胸前,丈夫則摘下帽子,兩人認真地禱告著。簡陋的衣裝和身後那片荒涼的土地 表明了他們的農民身份,也表明了他們生活的艱辛。但是夫婦二人似乎忘記了現實中的苦楚,也沒有祈求自己的富貴和平安,而是做著最真實最樸素的禱告,向上帝 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這對夫婦對於神靈的虔誠著實令人感動。



米 勒並不是單純地觀察農民的外型特徵來作畫的,而是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一起勞作,一起休息,親自體會到生活的幸福和意義。他發掘出了傳統畫家們在畫室裡 無從知曉的東西──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因而才留下了許多不朽佳作。假使米勒沒有這些最直接、最真切的生活體驗的話,也就無法創作出如此生動、感人的作品。 對於米勒來說,廣袤的土地才是他真正的畫室。

教堂的鐘聲依稀傳來,在夕陽的懷抱中盪漾開,留下一圈圈漣漪;紅色晚霞,金黃的麥田,與鐘聲匯成一曲令人肅然起敬的大自然合唱。米勒大概也聆聽過這聖潔的旋律吧!神創作的合唱正是在歌頌崇高的大自然以及神聖的人類勞動。

「我生來是農民,也將永遠是農民。」

認識畫家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1814年 10月4日出生於法國諾曼第附近的一個貧窮的農夫家庭。
1840年 米勒「肖像畫」入選沙龍,正式躋身巴黎畫壇。
1841年 與麗雅‧奧諾結婚。
1844年 妻子去世,米勒陷入極大的失意和痛苦中,回到故鄉。
1845年 與卡特麗‧洛梅爾再婚,再次來到巴黎。
1849年 偕同妻兒搬到巴黎近郊,在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定居,並在那裡飽嘗了稼穡艱辛,也創作了許多以農民生活為素材的作品。
1856年 生活十分拮据。
1857年 創作了《拾穗者》,得到了評論界極大的肯定。
1858年 出品《晚鐘》。
1862年 創作《倚鋤的人》,招來許多非議。
1863年 創作《牧羊少女》。
1867年 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了《拾穗者》、《晚鐘》等作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1868年 獲得法國最高榮譽勳章「騎士勳章」(Legion  d'Honneur)。
1871年 健康狀況開始惡化。
1874年 創作《格萊維爾的教會》(Grevill)。
1875年 1月20日在巴比松辭世,享年61歲。

那些人,那些事

米 勒生前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在他去世後,其作品才開始聲名大噪。之後法國政府為了收回米勒一部分流散海外的作品,動員了許多美術品收藏家。經過不懈的努 力,《拾穗者》終於在1890年再次看到了祖國的陽光,現收藏於羅浮宮;而曾經以一千法郎的價格流失國外的《晚鐘》也終於被買回,為此法國政府付出了80 萬法郎,代價可謂沉重。現在這幅藝術巨作已經被安放在奧塞美術館內,每天接待成千上萬的觀賞者。

(摘自好讀出版《發現畫家之旅—追尋十四個大畫家的名作誕生地》之〈米勒和巴比松〉篇)

相關連結
好讀出版部落格《發現畫家之旅》詳細介紹
晨星網路書店「驚豔米勒‧藝術書展」

  

19世紀中葉的法國巴比松學派,是一群喜愛風景畫的藝術家,聚集於法國巴比松城鎮來從事繪畫工作的總稱。他們抵制學院傳統、拋棄理論,企圖代表農村鄉間的真實現象,並欲求參予法國寫實主義者Realist的活動。
當時由於巴黎政局不穩,街頭暴動頻仍,於是許多畫家遷居巴黎近郊,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Barbizon),他們在巴比松村寫生,主張把畫架帶出室外。巴比松畫派想捕捉自然界瞬息變化的真實性,他們的理想並沒有完全實現,而由後來的印象派畫家加以完成。當時在巴比松聚集的畫家尚有盧梭、柯洛等若干人,由於有著相同的特質,走出畫室,描繪自然,後漸為世人所知,遂有「巴比松派」或「楓丹白露派」之稱。但他們並沒有共同的主張或宣言,而是各自獨立創作。
重要畫家有盧梭Theodore Rousseau為最出名者(圖一),以及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和特羅容Constant  Troyon。另外還有米勒  (Millet,l814 - 75)  ,代表作為「晚禱」、「拾穗」(圖二)等,表現出人的尊嚴。以描寫自然外貌為出發點,對於內在精神有深刻表現。
柯洛  (Corot, 1796 - 1875)  ,表現微霧迷濛及銀般的綠色,描寫鄉村風景的繒畫中獨樹一幟。作品的空間、光線處理平衡。他們常被認為是印象主義者的前驅者,他們的藝術哲理非常的類似。
在此同時,將寫實主羲與自然主美折衷起來的是馬奈(Manet, 1832 -  83) 。題材為日常事物,描寫瞬間的視覺品質。1861年,他的「彈吉他者」入選沙龍,此後作品一再遭落選。使用對比色及不尋常的技巧震驚當時,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及「奧林匹亞」,更被,評為下流、粗俗、低級。
                     
                                                                                                                                       



                     
       詩人和他的繆斯
﹝The Muse Imspiring        the Poet﹞
1909 年
       油彩‧畫布,146 x 97 cm        
       美術館,巴塞爾﹝Basel﹞
         
               說明:
  雖然他看似天真無邪,但在當時藝壇的騷動中,卻是個積極的參與者。盧梭的許多藝術家朋友都承認他是一個重要的藝術家,這些朋友在藝壇上也都各領風騷,其中有魯東、高更、德洛內和畢卡索。畢卡索本人還曾在著名的「洗衣船﹝Bateau        Lavoir﹞」寓所裡,設宴款待盧梭。「洗衣船」是巴黎蒙馬特山的一座搖搖欲墜的建築物,凹處通風,畢卡索的新畫室就設在這裡。        

        當盧梭決定給詩人阿波里內 爾畫肖像時,他在信中寫道:「我要選盧森堡公園的一隅作為背景。我們要創作一幅重要而又具有吸引力的作品。」他同時又補充說:「我至少需要七天的時間,才 能完成形體塑造。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在構圖方面,和我所要訂購的畫布尺寸上取得一致。」盧梭想要創作一幅真正的肖像,他不滿足於單純的觀察和描繪,正如 阿波里內爾本人所描述的那樣,盧梭量了他的鼻子、嘴、耳朵、前額、手和軀幹,然後再一絲不苟地將每個測量結果,畫到畫布上去。充當繆斯的模特兒是畫家瑪 麗.洛朗森。關於模特兒部分,盧梭表示:「我認真地描繪著這位女士的裝束:在她的頭上畫了三色董當髮飾;在她 的頸部畫上了紫羅蘭當裝飾物,剛好跟她所穿的希臘式長袍互相搭配;我還畫了背景,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        
        詩人的左手拿著一卷紙,右 手拿著一支鵝毛筆;繆斯右手上舉,展示一個象徵祝福的姿態。盧梭在畫的前方畫上了一些令人賞心兌目的花卉,解決前景的問題,右邊則是阿波里內爾的雙腳和身 邊的樹幹。面對描繪人物的問題﹝他總是感覺到畫人不比畫樹輕鬆﹞,盧梭不得不再加以修改,但是結果他更改的地方卻只有植物的部分。  

  
1.作者:米勒             2.作品:拾穗
3.平衡:不對稱的平衡﹝有動感﹞
4.線條:細細密密的線條,表現皮膚及衣服的質感。
5.空間:深遠的空間遠明近暗表現廣大的空間
6.描述:收割後一望無垠的麥田中,彎腰站立的三個婦人,很辛苦的拾穗。遠處有馬車.房子.人
7.米勒把當時社會上最微不足道的貧民,拿來做畫中的主角。  

            
                                                      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        
《一八三○至一八六○年間,由一群在楓丹白露森林附近寫生的畫家所開創的風景畫派。》

在 古典繪畫傳統深厚的法國,歷史畫一向享有繪畫的最高地位,而風景畫則難以在官方的藝術體制中獲得重視,這樣的情形到十九世紀風景畫逐漸受到重視時仍然存 在。一八一七年,羅馬獎的繪畫競賽成立了「歷史風景畫」的部門,這雖然顯現出人們對風景畫的愛好日益升高,不過風景畫必須加上「歷史性」的前提條件才能獲 得學院的認可,也益發地突顯風景畫在當時藝壇所處的卑微地位。

這種將風景依附於歷史、宗教和文學主題的現象,引起了一群以忠實呈現風景為 信條的年輕畫家的不滿,這群年輕畫家為了忠於自身的觀察,選擇到戶外作風景寫生,並以寫實的繪畫技法抒發他們身處大自然中的感受。這些人從一八三○年後經 常造訪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並在一八四○年後吸引更多的畫家定居於此,他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主要的成員包括了胡梭(Théodore Rousseau, 1812-67)、柯洛(J.-B. Camille Corot, 1796-1875)、杜培(Jules Dupré, 1811-89)、杜比尼(Charles Daubigny, 1817-78)、特洛雍(Constant Troyon, 1810-65)、賈克(Charles Jacques, 1813-94)等人。

這 些人雖然皆屬風景畫家,不過其創作卻是各具特色。譬如胡梭與杜培描繪的風景經常帶有一絲浪漫派的懷舊味道;相對於此,杜比尼則更客觀地將風景如實描繪出 來;而特洛雍、雅克等人則喜歡描繪水池邊、田野中的羊群與牛隻,與其說他們刻畫風景,不如說他們是以動物為主題、優美的田野風光為背景來呈現農村的生活與 大自然的風貌。這群畫家對於自然的熱愛與禮讚,反映出工業社會底下城鄉差距拉大,都市居民對於自然的懷舊與嚮往。

巴比松畫派吸收轉化了十 七世紀以來的荷蘭、法國和英國的風景畫元素,作品具有一種純淨與自然的風格。他們揚棄歷史主題的風景畫,將風景畫作的主題還原至風景的本身,進而將十九世 紀中藉史言志的古典風景,變為重視色彩、心緒的抒情浪漫風景,再進而發展成一八五○年代的寫實主義風景;這些畫家以寫實的眼光描繪風景,用浪漫的心情表現 自然,無疑搭起了連結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重要橋樑。而他們對於光線與氣氛的追求,以及其走入戶外寫生的創作方式,也都對後來的印象主義具有莫大的影響。


2013年全球华人新年晚会..大陆版,无需破网.无须下载文件.请直接点击箭头指向的¬新唐人电视台.但只限于中国大陆地区收看。(视频) [URL=\"http://t.co/4cBSbq05\"]http://t.co/4cBSbq05[/URL] [URL=\"http://j.mp/VCVJ1c\"]http://j.mp/VCVJ1c[/URL] [URL=\"http://goo.gl/Uktna\"]http://goo.gl/Uktna[/URL] :rockn_roll:漂洋过海 美万圣节商品藏匿中国民众求救信! 惊人中共黑幕 [URL=\"http://goo.gl/rG559\"]http://goo.gl/rG559[/URL] :unbelievable: 见过尸体“流泪”吗?一桩挑战所有人尊严的惨剧! [URL=\"http://goo.gl/Cu6Lm\"]http://goo.gl/Cu6Lm[/URL] :cry: 两部奇书 中共高层无人不读 [URL=\"http://goo.gl/i1264\"]http://goo.gl/i1264[/URL] :rockn_roll: [youmaker][/youmaker] [youtube][/youtube]

0

主题

1698

回帖

2916

积分

金牌会员

热心会员

积分
2916
发表于 2008-7-11 19: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勒是我很喜歡的畫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25 11: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