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52|回复: 0

加国华人:学校排行榜不用太当真 (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7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752
发表于 2008-7-27 05: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母三迁”之教,最早记载于汉朝刘向的《烈女传》。南宋时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千年来“孟母三迁”传说至今,就被演绎成为孩子找名校了。

且不说所谓“名校”本身的定义,单就“孟母三迁”来说,实际上讲的是“择良邻”,套用今人的话讲,就是为子女营造一个有利于心身发展的大环境。昔
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亲守节,最初的居住之所“近于墓”,经常有哭丧的似乎有些不吉利,所以才搬家。后来发现搬过去的地方又“近于屠”,整天听到被屠宰的
牲畜的惨叫哀嚎,这才又搬到文庙学宫之旁,可见众官员静悄悄地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母遂终于松口:“此真可以居子也”。

由此可见,孟母所看重的是人文修养,并非是要为孟轲同学找一家了得的私塾,或找一个名宿大儒,此其一;孟母能够频繁地择居迁徙,尽管那时尚没有严
格的户籍制度,不用户口本、身份证那种劳神子东西,但也是需要很有些碎银来打点的,不是母子俩肩扛担挑就能搬得了家的,此其二;此其三。

如今孟母成为择校而居的光辉榜样,而本地菲沙学会对中小学的“评鉴报告”,就成为特别是华人家长择校而居的行迁图,只要有加币租房或买房,按图索骥是不大费事的。

现在家长为孩子选择名校,本来是无可厚非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况且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已成传统,华人中蔚为大观。然而
若与孟母三迁的本意相比较,未免多少有些变味,功利性多了一些,德行的思考少了一些。过于迷信一两家社会调查机构的评测结果,为已择学校在这种评测结果中
的起伏而喟叹,而奔波,就很有些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其实菲沙学会把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放在一起评测,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无论是其科学性还是可行性都要打个问号。这就好比把官方机构与私营企业
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比较,不但对双方都是有欠公平,其结果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参考一下固然可以,但不能太较真儿。办同一件事情,准备付出一百块钱,或
往里砸一万块钱,相信效果是一样的人智力上肯定有点问题,除非别有用心。为什么这样简单的一个公式,套用在菲沙学会的学校排名榜上,却信之者众呢?有的家
长为自己子女所在学校的名次今年提升几位而雀跃,也有的家长为自己子女所在学校的名次今年下降几位而沮丧,就很不值当了。

如果负责任的话,菲沙学会在公布学校排名榜的同时,或者新闻媒体在报道菲沙学会学校排名榜的同时,是否最好也适当提及一下评判的标准?即便用同一
个标准来衡量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似有不妥,但也最好知道一点这个标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也许网上能够查到,但同时报道会更客观一些,更能避免盲目性。

照理说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找到“适合”学校最重要。有的制度宽松一些,有的课程紧凑一些,不同的安排反而显出多元化的丰富。涉及到教学方式及风格方面的差异,更会有细腻的差异。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菲沙学会大概是在1998年首次推出卑诗省学校评鉴的,迄今已跨入第11个年头。说好评如潮也可以,说劣评如潮也可以,但相信菲沙学会还会评下去,因为这种机构就是干这种事情的,按月领薪水总得做点事情吧?学校排名榜就是这点“事情”之一。

其实名校跟名校相比也有差异,名校所以成为名校的理由也各不相同,仅靠打分是太粗线条了。名校的管治未必就适合所有孩子的品性,闹得事倍功半的也不是没有。就如倍受尊崇的美国常春藤盟校,某些方面比起地方小校有时也会甘拜下风。

如何培养学生读书的实力,把各个基本科的底子打好,才是最重要的。同一年移民的孩子,移民后在同一所学校,有的毕不了业,有的最后拿全额奖学金进
大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因为这里的学校再严,也不会像在国内老师就是个全能型的保姆,基本上凭自觉,着重培养一种自立方式,较量的是后劲儿,
要说学校与老师的影响,也就在这里。

孔孟是儒家尊圣,“有教无类”又是儒学的典则。所以极端一点讲,如果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绝对化,恰恰违背教育的核心。至于网上有人说菲沙学会学校排名榜是为教育“拉皮条”,就有失口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1 19: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